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奈良时代、平安时代可以说是日本汉诗文化的兴盛期和黎明期。日本汉诗,指的是日本人用汉语创作的诗,遵从汉诗格律用韵的一种诗歌形式。汉诗从中国传入日本,深受中国唐诗的影响,是日本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本文就日本奈良时代、平安时代的汉诗文化进行了考证和论述。  相似文献   

2.
我国唐朝山水诗人和日本江户时期的许多汉诗诗人皆以山水自然为素材,来表现其政治思想和人生态度。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自王朝时期就受到中国汉诗的影响,创作了不少优美的汉诗,但也由于各自时代背景和中日文化传统的不同,两者又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日本汉诗是日本人以汉语和中国古体诗的形式创作的诗歌,有着一千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日本汉诗中,有不少深受佛教禅宗修心养性之说的熏陶。这些富于禅意的诗篇,表现了身处优美的自然风光中的禅者恬淡宁静的心境,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纯真美好的生命。  相似文献   

4.
一什么是“日本汉诗”?日本汉诗就是日本人用汉语写的中国旧体诗,主要是唐代的律诗和绝句。它是日本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人民用另一个国家的语言和独有的文学形式去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并且成为自己的民族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确实是一个不多的、耐人寻味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诗话输入日本的过程为背景,研讨了中日诗话各自的缘起及特征,分析了从平安到江户早期日本诗话作者的自撰诗话及对诗话体制的选择,并通过日本诗话作者对诗话的认识进一步探讨了日本诗话的体制特征及原因.江户以前日本诗话经历了从辑钞中国诗话、编著中国诗话、自撰日本诗话的三个过程,体现了异域文化传播由输入到仿制,再到自创的三步曲规律.江户时期日本人自撰诗话则集中体现了对汉诗格律、体势、声病等技法问题的专注,说明异域学者一方面严守来自母体文化的形式,一方面也表现出为适应本土汉诗初学者的需要而对诗话体制及内容的主动性选择.  相似文献   

6.
汉字作为古代日本人阅读和写作的主要文字中介,成为日本汉诗产生和发展的独特土壤。汉语与和语一体互动的双语环境,对日本汉诗产生了悠久深刻的影响,使其呈现出独特的双语特征。本文通过分析日本汉诗的双语性性质,探求双语环境在日本汉诗本土特征生成过程中的核心功能。东亚汉字文化圈造就了以中国古典诗歌为主体的经典范式,而日本汉诗则成为这一东亚汉诗体系中的忠实追随者及创新之秀。同时,日本本土语言文字对日本汉诗的隐性影响也是非常深刻而持久的。中日双语的长期交融,形成了日本汉诗文特有的训读方式,这一特殊的汉文阅读及写作方式,既有利于日本汉诗汉文的创作繁荣,也隐藏着突破中国诗歌范式的内在动力。本文认为,日本汉诗双语性特性贯穿始终,促进了日本汉诗独特风貌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琉球汉诗,指琉球王国时代琉球诗人用古汉语创作的诗篇。它既是冲绳文学的奇葩,又离不开中国古代诗艺的哺育滋养。它是琉球王国与明、清两朝文学交流的结晶。 日本琉球群岛,古为琉球国,亦称中山国。明、清两代,中琉交往密切。1372年(中山王察度23年,明洪武5年),明太祖派杨载与琉球建立宗主国册封与附属国进贡的外交关系(这“封贡关系”一直维持到1879年日本明治政府宣布琉球国成为日本的冲绳县为止),从此琉球大量吸收中国文化。由于中国册封使团的带动,琉球官员文士吟作汉诗,盛极一时。1392年(察度43年,洪武25年),明太祖令闽36姓200余人移居琉球(后又多次移居),专助教化,也传播汉诗。同年起,至1879年(琉球尚泰32年)琉球被明治政府“处分”止,琉球陆续派遣“官生”(留学生)、“勤学”(自费生)来华学习,更重视习作汉诗,于是汉诗之花绽蕾吐艳,蔚为奇观。本文试就琉球汉诗的作家作品概貌、内容与形式、中国诗歌移植的特点和汉诗兴盛的原因,作宏观描述。  相似文献   

8.
江户末期著名汉诗人梁川星岩在西游途中观看了骆驼杂耍。对于这两头荷兰人带来的波斯产骆驼,他写了有名的《骆驼叹》一诗。诗歌在字词使用、参考典籍、化用诗句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因素。这自然与其作为汉诗的性质相关,但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某些中国因素,既可以加强对诗歌和诗人的理解,也可以看出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在日本汉诗本土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何谓“日本汉诗”? 日本汉诗是历代日本汉诗人用汉字写成的中国古诗式的诗。 日本汉诗是以唐诗为代表的中国古诗影响并繁衍到海外的最大一脉分支。日本汉诗是从对中国古诗的学习模仿开始的,后来也一直把中国历代古诗作为其楷模和源头活水。因此,日本汉诗与中国古诗有着千丝万缕的亲缘关系。 日本汉诗在其一千三百余年发展史上,曾产生过数千名诗人和数十万首诗,成绩斐然可观,佳作不少。 爱好古诗的朋友们,您对日本汉诗有没有兴  相似文献   

10.
李颖 《考试周刊》2009,(45):27-29
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汉诗文在日本历史上也曾几度达到鼎盛时代,一些经典名句至今仍被广为吟诵。其中,江户后期著名汉文学家赖山阳先生的汉诗颇受赞誉。本文就赖山阳先生的生涯进行简单介绍,对其代表汉诗文进行分析,区别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近体诗则进一步分析其格律。通过分析,我们不但能加深对古体诗与近体诗的理解,而且加深对中日文化的交流,尤其是江户后期汉诗与汉文化在日本发展情况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和汉朗咏集》是日本平安时代一部具有独特文学史意义的文学作品选集,它同时收录中日两国作家、汉日两种语言的作品,将中国诗文、日本汉诗文与日本和歌建立在“他者”与“自我”的整体框架之中,显现出多层面的“和汉并列”表征下的文化交融与竞争。日本汉诗在《和汉朗咏集》中不仅数量居各类文体之首,而且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连接、协调、模糊了外来文学与本民族文学之间的二元对立,实现了异质文化的价值意义,成为日本汉诗“他者想象”与“自我建构”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2.
明治时代是一个充满新旧交替、东西文化碰撞与融合的时代。作为旧形式的代表,汉诗文充分展现了明治维新给日本社会带来的新变化,再现了日本走向对外侵略的过程中汉诗人的国家主义思想,这是我们研究日本近代汉文学时尤其需要警惕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特点,其一是有变有不变,即以表层文化的万变来维持核心文化的不变.有变乃恒.不变即会中断死亡;有不变才不致面目全非,才始终不为其他文化所消融.其二是与外来文化接触时,要化人为已.中国文化是消化型的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是当它为饭菜,西方文化在经过细嚼慢咽后自然也就消化成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中国的西化绝无成功之可能.日本西化则不同,那是衣着的模仿,拿来就穿,穿着不适合,再换一件就是.日本历史上的两次全盘西化(大化改新、明治维新)都是拿来就穿,而且刻意模仿,几可乱真.对日本人来说中国文化和欧美文化只不过是一件随时可以更换的衣服而已,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心态完全是日本式的.对此,日本前首相吉田茂在《激荡的百年史》一书中这样说:“这是因为,所谓文明本来是一个整体,并不能单独采用它的科学文明.例如为了采用西方优良的军舰和武器,就必须建设生产它的造船厂和兵工厂,而为了能够有效地发挥造船厂和兵工厂的机能,又必须使构成  相似文献   

14.
日本汉诗来源于中国诗歌,同时又表现出日本社会文化传统的丰富色彩,在东亚汉语文化圈中独树一帜。本文从春季咏叹诗的角度,细致分析了日本汉诗在咏物、写景、抒情、化用典故等方面的特点,揭示出日本汉诗与中国诗歌同源分流的特性,也展现出日本汉诗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二战以后日本企业迅速崛起于全球展现出很强的竞争力,其关键的因素就是日本形成了一套支撑和引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的形成和日本本身的政治、历史、社会、自然、民族心理、宗教信仰习俗等密切相关,也和日本企业家的经营理念、战略眼光有关.日本现代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现代文化体系,包括了柔性的精神理念文化、硬性的三大制度文化和外在的经得起世界检验的物质形态文化.这些文化对当今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具有诸多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日本的汉诗教育的主体是中国古典诗词歌赋,也有一部分内容是日本人自己创作的汉诗。日本的各个学校教育阶段的汉诗各有特点和面临的问题。文章试图对日本当代汉诗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作一个系统的描述。  相似文献   

17.
日本学者非常重视对《左传》的学习和研究,在版本、校勘、注释等方面都取得了比较大的学术成就。《左传》在日本政治、文化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典故以丰富的历史文化意涵深受日本汉诗作家的吸取和借鉴,他们主要通过引言、引事等方式寄托、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和道德规范意识,增强了诗作的修辞表达效果,提升了诗作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显现了日本汉诗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日本近代中国学,是指在近代文化运动中从世界文化的研究中独立而形成的对中国文化的近代性研究,它并不是明治时代之前的传统的“汉学”的自然的衍生.由于构成近代中国学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基础与传统“汉学”已经有了重大的差异,尽管它们都是以中国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但是,作为一门近代性的学术,它在学术观念与方法论上,都与“汉学”不同,有其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实际上,日本近代中国学与传统“汉学”之间,是以前者否定后者的形式互相联结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9.
樱花与日本文化有密切的关联,它已成为日本民族的象征。文章以樱花为中心对日本人的精神世界进行了解析。通过分析各个时期樱花与日本人的精神世界的关系,解读日本人崇尚自然、逃避现世及崇拜天皇的精神世界,樱花反映出日本人独特的生死关。  相似文献   

20.
综合文化范畴的中西本义,可将它合理地界定为主体改变客体的自然存在方式,使自然世界转变成为主体而存在的价值世界的活动,包括自然的人化和人的社会化两个基本方面。文化是为实践与认识的内在矛盾所推动的特殊运动形式,表现为实践与认识两种基本活动形式。历史作为文化的存在形式,是标志自然的人化和人的社会化的程度和状态的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