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2.
啸与盛唐诗     
早在先秦文献中,我们就已经发现啸的踪迹。魏晋时期,啸最兴盛。随着历史的发展,啸逐渐成为一个典型意象出现在诗歌当中。考查啸的历史源流,可以揭示盛唐诗歌中啸的象征意蕴。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诗,又称"第三代"诗,泛指继"朦胧"诗之后的一批青年诗人的实验性诗歌.它的鼎盛时期是1986 1988年.在当时,成为风靡全国的"时尚".距今虽然已过去15年多,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仍然值得再讨论.  相似文献   

4.
殷璠提出的"善写方外之情"是盛唐诗歌的重要趣味之一,也是所有诗人集子中为数较多的诗歌内容。方外诗可分为方外交游与方外游历两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着值得探讨的心理内容。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新诗重要一支的现代主义诗潮经历了发生期、确立期和成熟期,从而完成了一个现代主义诗歌的生成周期;中国现代主义诗潮虽然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诗潮的影响,但它仍是中国传统诗歌创造性的延伸,具有汉民族的思想内核和现代性的艺术姿态。  相似文献   

6.
7.
严羽将汉魏之诗与盛唐之诗并举第一义,主要体现在"悟"和"词理意兴"两个层面。汉魏之诗与盛唐之诗均能达到吟咏情性的目的,所以列为第一义。严羽以盛唐为法主要体现在“气象”和“入神”两个方面:盛唐的雄浑气象超越了汉魏的浑厚气象。汉魏古诗无法达到“入神”境界,惟李、杜之诗达到“入神”境界。因此严羽虽提倡兼学汉魏盛唐之诗,但是心里真实指向是诗法盛唐。  相似文献   

8.
唐朝时期以九月九日为题材的诗歌数量众多,仅《全唐诗》中就达300首以上。这些作品对陶渊明典故的接受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既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又促进了佳作的产生。就创作场景而言,九月九日诗可以大致分为私人吟咏和宴会唱和两种类型。初唐时期九月九日应制诗中,陶渊明典故出现的频率较少,这与陶渊明诗歌与故事的消极基调有很大关系。私人作诗方面,崔国辅的《九日》出现了登高和菊的内容,并且也言及了陶渊明,说明陶渊明的故事已深入人心。在典故运用方面,唐代九月九日诗中经常出现的“东篱酒”“菊酒”等因素就是源自于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对陶渊明个人形象的接受上,进入唐代之后发生了从呼为陶征士的隐者和田园诗人形象,到称呼为彭泽令的变化,被描写成即使是担任官职,也要守住精神净土的人物。而在唐代九月九日诗,“陶渊明”这一形象常被用来比喻赠答的对方或作者自己,用以形容其志趣。  相似文献   

9.
徐献忠和胡缵宗都以盛唐为中心看诗歌的变化发展。徐献忠从“感遇之情异”确立“声诗之变”的缘由,而“旨趣盛唐,,时,不“忘研穷之过”,是他对唐诗演变规律的理性把握。胡缵宗的唐诗风雅观所包含的“诗变”意识也是十分明显的,他的唐诗“感格”论,以对“生命格调”和“时代格调”的整合深入了明代对“诗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盛唐是中国诗歌创作的巅峰,但从茶诗创作的角度而言,却只是初兴阶段,可它在中国茶诗的创作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盛唐的茶诗作者们奠定了后世茶诗的基本风度和格调:淡泊俭约随遇而安、和谐宁静崇尚自然、清幽闲适且充满禅意。它以其独特的开创性,对后代诗人围绕着茶和茶事进行的创作,有着重大的引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5.12”地震诗潮是文学史上少见的诗歌现象,它的出现不但使诗坛再度活跃,而且开阔了诗歌新的意象天地;从创作者的身份、传播方式以及创作方式来审视,地震诗歌都具有一种“草根性”;这种集体创作与集体式的抒情,更是继二十世纪以来诗歌精神的皈依与再度高扬。  相似文献   

12.
从高祖至玄宗,李氏帝王关于道教的诗作或多或少地留存下来.它们无疑是一面折射初盛唐时代道教发展情状的镜子,彰显出道教宗教地位的演变及其对政治和文学的影响;同时,这些作品揭示了初盛唐时期帝王崇道心态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盛唐气象在孟浩然诗中的表现,既有时代主流之属———开阔壮大、蓬勃向上,也有个性之音———恬静安乐。但是,作为一个独特的诗人,在其作品中表现“安以乐”的太平气象,始终是孟浩然自己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4.
文学史上惯于将盛唐时期的诗人王维与孟浩然归为一派来讲,称作"山水田园诗派",最多是因着二者的诗歌创作里多写山水与田园风光。但就其具体的诗作考量,"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派"这样的说法并不确切。  相似文献   

15.
在唐初诗坛上,王绩高情胜气、独步当时。王绩辞官归隐,一方面是由于仕途艰险、政治失意;另一方面也是性分使然。作为田园诗的有力继承,王绩和陶渊明有许多近似之处。王绩创作的重点是表现隐居生活及乡村景色、山水风光。风格朴素平易,意境浑融,语言浅淡清新,讲求音律对伏。从诗歌发展史看,王绩是陶渊明田园诗向王孟山水田园诗过渡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本文拟从咏侠诗的创作主体——游侠和士人在初盛唐存在的主客观条件,浅谈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盛唐气象是文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典型概括。唐人不再像汉人那样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面貌的大赋,可是唐帝国所酿就的时代精神风貌总是要通过文学艺术体现出来,诗歌就成了唐人驾轻就熟的最佳表现手段。从文体交融的角度看,唐诗正是接受了赋体的影响,发挥出五七言诗歌的强大优势,代替大赋那种笨拙、堆砌的形式,以其阔大雄劲的气势、灵活多变的方式反映了大唐盛世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8.
早在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就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观点.并将文章称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气”之文学现象,的确普遍存在于历代作品中,窥其作品,可知其人心性。诗歌自然也不例外,及至大唐。可以诗取仕,诗歌地位可谓至高.唐之帝王们自然也留下不少诗篇。“气”质竞为不同.略谈之。  相似文献   

19.
盛唐的散文创作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抒情性极强的干谒文大量出现,其浓烈的激情、雄放的气势,完全摆脱了骈体文那种隐晦曲折表达方式的束缚,是盛唐之音在散文领域最突出的一种表现形态;碑志文经张说等人的改造,进入到文学散文的行列中,并在后来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传记文学;书序类散文从两个方面得到改造,一是骈散间行,更便于情感的抒发,二是不事雕琢,充分表现出一种自然之美。此期书序类散文还在描摹景物及创造意境方面取得了极大成功。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的逻辑学的"有",即"存在"也就是"无"或"非存在",它们的统一即"变易",黑格尔以此作为其逻辑学的开端。现代宇宙学的宇宙大爆炸理论表明,宇宙的历史开端与黑格尔的逻辑开端是一致的。从而在一百多年后实证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启发我们重新审视和挖掘黑格尔逻辑学的深刻内涵和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