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以新时代发展问题为导向,把握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新发展理念的论断。为了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改革创新经济体制,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系列新举措,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学说开辟了新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运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从中国国情理论、发展生产力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等四个方面,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许多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思想观点,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创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中最具创造性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逐渐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理论。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科学指南。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生成和发展逻辑看,经济新常态的重大论断、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这一思想体系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课题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时代。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日益受到挑战。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呼唤中国特色政治经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经济理论适应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成功地解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为该阶段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理论空间和逻辑空间。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出现标志着当代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既需要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又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义义经济理论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几年来,我国出版了一批从中国实际出发、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经济学著作。这些著作既不搞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又不照搬照套西方经济学的范式,具有理论和学术价值。由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陈征教授的《〈资本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是属于这方面的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对社会主义政治内涵作了新的诠释,提出了政治就是大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当前最大的政治、政治工作要落实到经济上面、政治问题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解决等论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邓小平政治观,从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思想适应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探索;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坚持和完善经济高质量发展思想,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将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意义上的道路,也是构成整个人类社会追求探索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世界经济转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道路以自身经济崛起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调整与改变;中国道路以改革与发展的途径、成就重塑了社会主义的世界形象;中国道路以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扩展与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中国教育现代化"既是当下我国教育研究的热点,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焦点,这种"热度"体现在政策文件、文献数量、教育实践改革等多个方面。中国教育现代化有着百余年发展的时代背景,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教育现代化经历了传统教育的危机、西方现代教育的嫁接、民国时期的短暂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现代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成就,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实现教育现代化。中国教育现代化同样有着深刻的学理背景,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新现代化理论和后现代主义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如何加快我国少数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严峻而紧迫的现实问题。学界围绕该题目已经进行了许多探索并提出了不少有见地的对策。在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的现状,特别是把其放于历史和我国西部大开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世界经济、化日益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审视后,少数民族惟有自觉地推进民族改革,才是尽快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途径。而且民族改革应当是彻底的全面改革,既包括物质层面,又要包括精神化层面。民族改革在技术操作上应当依靠自治机关的政府推动,要注意合法性、合宪性,走先试验后推广的道路,把改革的力度与民族地区社会的承受度结合起来考虑。  相似文献   

13.
马恩的小农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小农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农是伴随着古代农业明而产生、并普遍地存在于古今中外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它的存在有它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然而,小农及其经济和意识对当今社会现代化则是一个侄梏。中国是以小农为主结构的国家,在此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对小农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我们还须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小农理论,结合社会主义改造小农的实践经验,解决好理论认识问题,采取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造小农的政策。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农村经济日益走向衰落。到了20世纪30年代,为了探索政治发展和现代化道路,梁漱溟经过实践和探索,创造了丰富的乡村建设理论,并在广东、山东、河南进行了乡村建设思潮的实验,对推动当时的农村社会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对于当前我国的薪农村建设仍然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农业“两个飞跃”思想内涵丰富,通过分析这一思想,指出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两个飞跃”思想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就是立足我国农业现实情况,重视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合理的土地流转,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创新农业经营制度;依靠科技创新和新型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演化过程,是在全球文化演进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和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追求相一致,是中国不同时代知识分子不断努力创造的结果.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民国时期、共和国前期、改革开放以来和21世纪初期,在努力实现中国文学理论现代化和本土化的同时,都表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色.这四个时期的理论建构和教材编写,有前后的继承性和差异性,各有特色,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都为中国文学理论教材的本土化编写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温州作为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在20多年的改革中以一种独特的进化方式,率先进入市场经济,不仅迅速摆脱了贫穷,而且成功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社会过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城市的文化品位和人的现代化越来越显得重要,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关键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企业家的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现代化首先应是国民的现代化,而国民的现代化则首先应是关键岗位上社会成员的现代化.中国企业家除了担负经营企业、发展经济的重任外,还应担负一项神圣的历史使命,这就是通过参与社会事务和造就管理人才,以及带动其他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直接和间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要求企业家应率先实现现代化,而且也使得企业家有可能率先实现现代化.中国企业家应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体制改革也应有利于他们迅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在知识经济形势下,根据目前师范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如何进行师范教育的全面改革,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模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知识贡献,这是师范教育发展过程中应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提出创新的理论思维概念,提升党成熟的标志,提出培养创新理论思维能力的科学方法。并运用创新的理论思维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中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形成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