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千年前的一汪秋水边,风轻轻地拂过芦苇荡,浮起一片秋光。庄子身后,是请他为相的楚国使者。面对荣华富贵,庄子“持竿不顾”,依旧陶醉于悠然的隐者生活,只留给使者上个背影,坚挺直立的背影。  相似文献   

2.
<正>《庄子·秋水》有个故事:庄子在濮水边钓鱼,突然走来两个衣着华贵的人——楚威王派来的使者。楚威王有意恢复霸业,四处笼络人才,听说庄子来到楚国,立即遣人带着重金赶往濮水,打算聘请庄子做楚国的相国。使者见到庄子,恭敬地对他说:"老先生,您好!我们是楚王派来的特使,君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许,烦请先生随我们入宫,一起为君王分忧,为百姓造福。"令使者没想到的是,庄子手持鱼竿不为  相似文献   

3.
庄子的"三言"是打开庄子哲学迷宫的钥匙,而隐喻是庄子"三言"表达方式的本质.庄子的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技巧和言说方式,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理解方式,这一表达方式决定了对<庄子>解读要采用"体"与"悟"的直觉方法.庄子这一独特的表达方式,在<庄子>文本的建构上表现出哲学与文学、思想与艺术的水乳交融.庄子隐喻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再创造的可能,也使<庄子>一书成了一本有待读者参与书写的文本.但是,任何解释者都必须尊重原著,尊重作者,以正确解读文本为前提和基础,否则,就会失去阐释研究的科学性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庄子》一书在我国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对《庄子》的研究也产生了众多优秀的研究著作.其中,“古史辨”派对《庄子》的研究秉承了该派辨伪的特点.文章把“古史辨”派的《庄子》研究分为《庄子》的辨伪、庄子的考辨以及《庄子》中的老子与孔子三类,并以此来分析“古史辨”派的《庄子》研究.  相似文献   

5.
想起《资治通鉴》上一个小故事.说是唐太宗有一次要派朝廷大员出使,主要任务就是册封西突厥可汗.可使者临出发前,唐太宗在交代完正事之后,又让使者顺便买一批好马回来.可是魏征认为不妥.按理说,皇帝要求使者完成任务后买些马也不算过分,毕竟当时交通不便,另派人去买马费时费力,顺带办事效率更高呀.可魏征认为,朝廷出使是非常严肃的事情,不能让堂堂使者既当政治家,又当采购员.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如果使者还兼做其他次要的工作,很容易引起突厥人的误解.如果再严重一点,突厥首领会认为,唐朝使者主要任务是来采购名马的,而册封之事可能只是次要的事情,是顺带着做的.那么,主要的政治大事册封就会失去应有的庄严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眼与教眼     
文眼能够透露主题思想的内涵,教眼应当揭示教学目的和重点.《背影》的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是文章的文眼.教这一篇课文,必须紧紧围绕着三次背影描写,同时兼顾父亲在送儿子上火车过程中所说的言短意长的四句话,作为背影的补充.三次背影描写又伴随着作者的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历来对庄子美学研究甚多,近年来则普遍认为庄子哲学实为审美哲学,因为它特别强调主体的超越性与自由性.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庄子之"游"谈起.在庄子看来,"游"乃是一种精神解放,是一种最高的精神自由,即审美愉悦.可以说,庄子之"游"几乎遍及<庄子>全书.<庄子>一书的开篇即为<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样的思想贯穿着庄子的全部神思.  相似文献   

8.
陈午晴 《科技文萃》2005,(6):187-189
凡读过朱自清先生<背影>者,无不为作品中父亲的背影所感动.视线移开朱自清父亲的背影,心中不时会浮现我们自己父亲的背影.为人父者还可能想象自己在子女心中的背影……  相似文献   

9.
记得于1988年,在朱自清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江泽民同志亲笔为<背影>题诗:"背影名文四海闻,少年波老更情亲.清芬正气传当世,选释诗篇激后昆."江泽民同志的这首诗,是对<背影>一文的高度评价.的确,"背影"问世80余年来,这个至真至爱、至善至美的艺术形象,一次又一次引发人们诸多感慨,一次又一次触动人们多情善感的心魄,震撼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10.
.…110白八J4四背刊到闯傲送上父句圈 令一了泪}·我·{:‘ l__.1‘.序可万刁}四瞥3.匡丝渔}}流泪L 4.难忘背影:开篇点题,造成悬念,引出下文。描写背影:不辞劳苦,关怀备至,热泪盈眶。寻找背影:背影消逝,离情别绪,催人泪下.再现背影:读信浮现,印象深刻,首尾呼应。劳碌费神,在所不计。关怀体贴,十分周到。惦记旅途,是否平安。怕丢行李,细心关照。因悲伤而流泪因感动而流泪因离别而流泪因怀念而流泪贯穿全文的主线人物形象的素描人物精神的写照作者感情的凝结 .…1上,︺604丁烈州、“背影”四个作《背影》导读重点——抓住四个“四”@何正安$…  相似文献   

11.
《药地炮庄》解《庄子》为儒家作品,认为庄子用类《易》的文风和通篇寓言遮蔽其真正的《庄子》之象,庄子的真正思想并非《庄子》中所述的内容.按照《炮庄》解《庄子》的观点,《炮庄》亦可能不是一部解《庄子》的作品,解《庄子》是为遮蔽《炮庄》想要表达的真意,方以智设置局中之局,《炮庄》虽在“炮”《庄子》,但其真意不在《庄子》.  相似文献   

12.
一、庄子是如何"诡辩"的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选了两则庄子的故事,第二篇记载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时一段著名的对话.文章中的惠子,是庄子一生的论敌兼朋友.惠子在认定庄子不应该"知鱼之乐"后,有一句总结性的话: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庄子>文本入手,结合以往的研究,着重探讨了"重言"的涵义以及庄子"三言"的关系.<庄子>中的"重言"即为"借重之言",实际上就是庄子借助有名望、有影响的人的话来阐明自己的观点."重言"和"寓言"、"卮言"一起,构成了<庄子>一书中三种最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4.
一.诗歌导入 父爱如山,山如石,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由此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较看好的。可以说,《背影》是能够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  相似文献   

15.
<庄子>一书多以寓言联体形式构成散体论说文.论文通过对<庄子·内篇>中寓言的分析思考,以阐释其美学追求.庄子通过寓言这种文体调和了言与意的矛盾关系,同时寓言中产生的众多审美意象使得作品内涵丰富深刻.无论是语言还是意象都体现了庄子对自然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田芸 《现代语文》2008,(3):33-35
本文通过划分<背影>研究的历史分期以及梳理((背影>研究中的重要成果,考察了<背影>自诞生以来80多年研究的历史,指出了<背影>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生死问题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是人们关于生命本体问题的思考.在<庄子>一书中,生死问题贯穿全书,是其核心理论之一.本文首先阐述了庄子对生死的理性认识;进而表达了庄子对生死超然达观的态度;最后评价了庄子这种超然生死观的不朽意蕴.  相似文献   

18.
道家指的是以老子思想为宗脉的学术派别的总称.作为中国第一位哲学家,老子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其思想的核心即"道".老子思想,有其独特的方法论,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无相生","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哲学方法是一种负的方法.老聃、柏矩、阳子居、关尹、列御寇、杨朱等是老子的主要的弟子.杨朱是从老子到庄子思想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庄子是道家的另一重要学派.其维系了老聃的正统.庄子思想即是以人生哲学为中心的.其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庄子·内篇·逍遥游篇>、<齐物论>中.庄子后学,可分为述庄派、无君派、黄老派三大派.述庄派以继承阐发庄子思想为宗旨.无君派对庄子思想有重要的改造.黄老派的思想特点与庄子也相去较远.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的《背影》朴素隽永,质朴清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其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简笔速描,前后呼应,文白一体,意象深远等几方面.《背影》正是以质朴的文字、平淡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隽永的中国父子亲情图,因此获得了“说不尽的背影”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背影》是现代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中学教材的经典篇目.自问世以来,经过人们反复品析,似无新意可言.在此,我们不妨另辟蹊径,抓住数字“四”来解读《背影》,或可事半功倍. 四绘“背影”巧构思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别出心裁地选择了一个最佳表现角度——父亲的“背影”进行反复描写,并以此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文中“背影”一共出现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但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第一次是开篇点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