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即文章的主题,“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清人王夫之有言:“意犹帅也。”在此。他将文章的“意”喻为一支军队的统帅,是很有道理的。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如果把这段话借用于作文,那么,这文章的“意”就如山中之“仙”,水中之“龙”了。没有它,文章就黯然失神,有了它文章才神情毕现。为此,无论是平日作文或是考场作文,都应注重在立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黄大权 《广东教育》2006,(12):53-53
文章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带有作者的情感色彩,字里行间都传达着作者的独特个陛。学生要提高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就要学会突破理解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这一瓶颈。笔者认为首先要抓住文中的“奇”字“异”词;其次,抓文中的“妙”语“绝”句;最后抓文章的“巧”思“住”构。  相似文献   

3.
文章论述了党的先进性的阶级基础和理论基础,并指出新时期党的先进性根据体现在“三个代表”的要求上。文章最后提出要永葆党的先进性,就必须增强的阶段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4.
语文意识敏锐的学生,通过读和思,他能感悟文章思想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运用语言的妙处,欣赏文章的章法结构,即使是默读,也会“听”到声音,“看”到形象,“触”及情感。一字之妙,他会击节叹赏;精彩语句,他会品味再三。这样的学生如果加以必要的考试洲练,成绩怎能不好?  相似文献   

5.
一篇好文章,一千个人阅读,会有一千种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所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在语文课常见的讲法是把课文肢解、割裂,不管什么类型的文章都要归纳个一二三,都要上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这种教法常让人有一种强奸文意的感觉,本来很丰富很动人的文章,变成了丢肉失血的苍白骨架,又谈何美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到的三味书屋中的私塾生活,先生让学生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读起书来是人声鼎沸,这些似乎又找到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先要练好字。其次是诵读,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培养语感,读的书多了…  相似文献   

6.
写作的意义     
肖川 《湖北教育》2006,(1):61-61
造就教师书卷气的有效途径,除了读书,大概就是写作了。写作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我一向认为,能够写好文章的人,也一定能上好课。因为一篇文章和一节课非常近似。文章无非是这样几个要素:第一是主题。你要表达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歌颂什么,贬斥什么,这就是文章的主题。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即“文以载道”的那个“道”。  相似文献   

7.
“汉宋学之争”是清代学术史上的焦点之一。最初,以姚鼐与戴震之间的争论最为引人注目,“汉宋学之争”也因此而成为桐城派研究中常常涉及的问题。但学术界多从“扬汉抑宋”角度评论这场争论,或用戴震拒绝姚鼐师从的请求来解释这场争论的发生。“汉宋学之争”是关于儒学本质与功能之争,它是清代学术流变的产物,即“汉学”家放弃了顾炎武所倡导的“通经致用”的“实学”思想,而将经学蜕变为考据训诂之学,并以考据训诂作为汉、宋学的分界线,从而引发了“汉宋学之争”;其导火线则是戴震在谈到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关系时,以“考核”自诩而视文章为“等而末者”,贬抑了义理、文章,从而引起与姚鼐的冲突。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有关“启事”和“启示”的辨析、“作客”与“做客”区别的文章屡见报刊,但我们发现它们的误用并不见好转。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大家忽视所致;二是以往的文章对两者的辨析不具有可操作性。以往的文章大多从意义上区分,这样的辨析,道理虽然讲清楚了,但缺少一定的操作性。本文主要从形式的角度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9.
在普通话的推广和测试过程中,存在着一种介于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语言变体--过渡语。文章经过大量调查取证,对周口地区过渡语的特征进行了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10.
论“五四”新文学观念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把“五四”多元的文学观念概括为决定论、功利论、审美论、表现论和白话文学等五大文学观念,根据阿布拉姆斯艺术四要素理论、批评家观察文学的相位及相位背后的历史文化因素,分析了“五四”新文学观念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论述了“五四”诸文学观念之间的差异及其相互联系。最后,文章超越“五四”文学观念本身,引出了观察文学现象的规律性认识。  相似文献   

11.
文章详细地论述了有关现代住宅所具备的条件,指出今后住宅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向--“以人为本”,对住宅规划设计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北京日报》理论周刊3月3日刊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邹东涛的文章说,读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人都知道这样一段很经典的话: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这段话是根据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的三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书翻译而来的。但实际上,对这段话的翻译是不准确的,“来源”一词是误译,译成“史料”更妥当些。文章说,我认为理论和理论的关系,只能是继承和被继承的关系,而不能是来源和被来源的关系。任何人类历史时期的知识和思想理论成果,归根到底,都是人类认识长河中的“流”,而不…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先生说过这么一段话:“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选人课本的文言文,是一眼汩汩流淌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古井,历经千年而不衰。学生要通过文章去透视文化、洞悉作者,就必须完全地深入文章,用心去领会、去体验、去感受,“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教师要高屋建瓴,引领学生在对文章的“涵咏”中“顿悟”。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石蕴玉而山辉,水含珠而川媚。”文章的标题就像石中之玉,水中之珠。好的标题,堪称文章的“眼睛”。对作者来说,可以鲜明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强化文章的表达效果;对编者来说,可以在众多的文章中吸引编辑的眼球,使文章得以脱颖而出;对读者来说,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让人产生“急欲一读”的强烈愿望。明眸善睐,  相似文献   

15.
《论语》“巧言令色”中的“令”字,通常被训作“善”,但对于“令”字该词义的来源,学术界却并未达成一致意见,本文在研究分析了传统训诂对于“令”的词源的观点之基础上,结合先秦语言实际,认为,训为“善”的“令”字实际是一个“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其记录的词义确切地说是“形容人品貌,名望等的美好,或由此引申为对人的敬称或对事物的美称,形容词。”同时,文章还辨析了可以训作“善”的“令”“ ”“灵”“良”几个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传统儒家思想所提供的和谐互助、积极入世、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仍有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文章学理论在唐代以前就初具规模。“言志明道”说明了社会生活乃至阶级属性对文章功能的干预作用,“缘情尚文”则显示了文章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纵观整个古代文论,“言志”与“缘情”、“明道”与“尚文”始终处于对峙发展之中。本文试以秦汉隋唐文论的状况分析为基础,找出文章理论双轨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诗经》中的“文”作为“文德”之义,是周人的创造,有特定的内涵:是天所不包的伟大精神和襟怀,是人的品德的最高境界。“文”起源于“赋”,其中有远古宗教色彩,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二者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深厚的人文精神的土壤。  相似文献   

19.
我们知道.文章是语言的艺术,好的文章,一定有好的语言.近年来高考,将语言表达作为了作文的重要评分标准之一。《考试说明》对作文“发展等级”所作的规定中,共分“深刻透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等4个方面。“有文采”主要是指语言。因为人们看文章,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语言,语言是否准确、鲜明、生动、流畅、隽水、精炼、圆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优劣。谁忽视语言.就等于放弃写文章。  相似文献   

20.
研究余光中散文的文章很多,但专论他写绘画或画家的论文,在笔者的阅读范围内没有发现,这是个遗憾。余光中论画或画家的文章,无论是量还是质,都相当可观,不应被忽视。论文以余光中在1990年3月至10月间所写的,有关梵谷的四篇散文作为研究对象,指出余光中对梵谷的情有独钟,对百年前那个受苦受难的伟大心灵的感动和感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