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育海:贝塔斯曼不得志缘于:内忧外患、水土不服曾在贝塔斯曼担任书友会总编辑、现任99读书人俱乐部总经理的黄育海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总结贝塔斯曼在中国不得志的主要原因是:书友会的营业模式要求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盈利。就贝塔斯曼来说,这起码要实现  相似文献   

2.
2008年7月,世界四大传媒集团之一的贝塔斯曼终止其在中国地区的图书零售业务.对中国传媒市场政策的不适应、对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的缺乏了解以及对中国文化地理的"水土不服",是贝塔斯曼败走中国市场的根本原因.在传媒集团全球化的竞争格局下,贝塔斯曼在中国市场的兴衰为中国媒介集团日后征战海外市场提供了警示与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3.
《出版参考》2005,(6S):10-11
外资开始陆续进入图书分销市场——辽宁贝塔斯曼图书发行公司成立;童书节:中外童书的不同际遇;合作与规范:推动书业成长  相似文献   

4.
贝塔斯曼关闭中国书友会,引起诸多议论。如果从中国书业的角度来看,当一位同行退出竞争,仍旧坚守阵地的就成了胜利者;如果站在中国书业之外来分析,关闭中国书友会不过是贝塔斯曼战略转型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简讯     
《出版经济》2005,(7):7-8
首批19种虚假信息图书公布;民营书业首次走进全国书市大门;我国版权产业产值占GDP的6%以上;辽宁贝塔斯曼成立;我国图书版权贸易严重失衡;  相似文献   

6.
当贝塔斯曼死了的论调在媒体和读者中间蔓延,散播的其实是与元信息背反的反信息:贝塔斯曼活了。活在读书界、出版界、传播界心中。而贝塔斯曼孕育的传播观念,正随着昔日贝塔斯曼人在中国出版和传播格局中或多或少地接力传承。  相似文献   

7.
第十八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辽宁贝塔斯曼图书发行有限公司推出贝塔斯曼悬疑馆、贝塔斯曼幻想馆、贝塔斯曼生活馆、少年成长系列四大主题馆,每个主题馆各有主打书支撑,每个主题馆各自侧重点不同。巧合的是,辽宁贝塔斯曼推出的四大主题馆恰好与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相映成趣。“悬疑馆”以引进国外畅销、经典惊悚悬疑作品为主,主要读者群是工作节奏快,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第十八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辽宁贝塔斯曼图书发行有限公司推出贝塔斯曼悬疑馆、贝塔斯曼幻想馆、贝塔斯曼生活馆、少年成长系列四大主题馆,每个主题馆各有主打书支撑,每个主题馆各自侧重点不同。巧合的是,辽宁贝塔斯曼推出的四大主题馆恰好与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相映成趣。"悬疑馆"以引进国外畅销、经典惊悚  相似文献   

9.
合作     
《青年记者》2005,(7):75-75
派拉蒙欲在杭州建影视乐园;百联借力世纪出版进军图书发行;《靓妆》频道联手法国Fashion TV;贝塔斯曼全面涉足中国出版物分销市场。  相似文献   

10.
论专业化出版集团的组建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龚蕾 《编辑之友》2002,(4):27-29
据贝塔斯曼中国首席代表刘激扬透露,贝塔斯曼已经和有关部门达成协议,将由贝塔斯曼买断中国图书的版权,然后组织翻译出版,通过其覆盖全球的营销网络进入西方人的阅读视野.  相似文献   

11.
观点摘要     
邬书林:加快培育出版领域战略投资者;黄育海:贝塔斯曼淡出中国书业,只是其做出的业务选择;孟超:版权贸易不是孤立活动,必须以选题策划作为支撑  相似文献   

12.
进驻中国三年的德国贝塔斯曼公司与北京邮政签署合作协议,凡是贝塔斯曼书友会的会员,今后想要买书,不必再像以往那样去邮局办理汇款手续,只要在家中打个电话告知所要的书名,送书、收款等全由邮局包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过去贝塔斯曼图书邮购的先付款后见书的交易方式,也被先见书后付款所  相似文献   

13.
1995年 2月 ,贝塔斯曼巧妙进入中国 ,与上海新闻出版局下属的一家科技图书公司以合资的形式成立了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有限公司。两年以后 ,成立贝塔斯曼书友会 ,当年吸引 30多万人入会。2 0 0 1年贝塔斯曼宣称自己的会员已达 15 0万人 ,消息公布 ,我国出版界一片哗然。贝塔斯曼引起我国出版界以及出版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的深层次原因是 ,此时中国正站在世界贸易组织的门槛上 ,出版人的心情颇不宁静 :一方面急切地想了解外边的世界 ,积极参与到国际市场中去 ;另一方面 ,面对来自国外出版媒介巨头的挑战不由自主地感到忐忑不安。现在 ,喧嚣与…  相似文献   

14.
全球首屈一指的传媒集团———贝塔斯曼进入中国时,继承了德国人“务实、稳健、理性、不事张扬”的做事风格。当人们的眼光都被新闻集团、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等国际传媒公司吸引时,贝塔斯曼却偏居一隅,在中国政策允许的空间里寻求边缘突破。经过近10年的潜心运作,贝塔斯曼已经把整个业务链引进中国。全球化、跨媒体发展贝塔斯曼最初以出版书籍起家,它出版的百科全书早已是德国名牌产品。除此之外,贝塔斯曼广泛涉足各种传媒领域。从贝塔斯曼扩张的历程可以看出,其特色是地理覆盖的全球化、业务覆盖的多元化。他们认为,媒体不能只盯着自己碗里…  相似文献   

15.
尽管从某种意义上看,贝塔斯曼书友会被网络书店所打败,但是书友会业态不可能消亡。网络书店所打败的只是贝塔斯曼书友会贫乏的价值主张和容易替代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着眼于图书的未来———贝塔斯曼图书集团公司经营策略一瞥·朱诠·德国的贝塔斯曼图书集团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出版企业。该公司的前身是C.贝塔斯曼于1835年创立的贝塔斯曼出版公司。初期主要出版神学书和教科书。1928年开始出版文学书。1971年,贝塔斯...  相似文献   

17.
动态     
《青年记者》2007,(7):68-68
贝塔斯曼竞购汤姆森出版集团,德意志电信全面布局网络电视,一幼童模仿摔跤动作致死印尼停播暴力成分节目,迪斯尼:再向传统手绘二维动画出击,英国:狗仔队的“贴身术”。[编按]  相似文献   

18.
贝塔斯曼对我国传媒品牌化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办于1835年的贝塔斯曼出版集团,最初只是卡尔·贝塔斯曼(1791-1850)在德国创建的以本人命名的一家小型印刷厂,后来开始经营出版图书和  相似文献   

19.
从1995年正式进军中国市场,到2008年7月底全面退出,国际图书大鳄--贝塔斯曼结束了在中国13年的经营历程.13,这个在西方并不吉利的数字,似乎在贝塔斯曼身上得到了应验.  相似文献   

20.
贝塔斯曼的经营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35年,卡尔·贝塔斯曼在德国创办了一家出版社,成为今天贝塔斯曼集团的开端。从上个世纪50年代,贝塔斯曼开始飞速发展,创立了图书俱乐部的基本概念,并从家族式公司向规模化发展。1962年,它在西班牙成立图书俱乐部,这是向国际化迈出的第一步。到20世纪70年代时,贝塔斯曼已经成为一家集音像制品俱乐部、音乐、影视和出版社四大经营板块于一身的股份公司,奠定了向综合文化媒体前沿挺进的基础。80年代初,全球经济出现衰退,贝塔斯曼抓住机会,进军美国。90年代,战略重点转入东欧和远东地区。至此,贝塔斯曼全球化、多媒体发展的战略格局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