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碧熙 《广西教育》2007,(12C):15-15
人生在世,遇到困难在所难免。有些人遇到困难就叹气:“哎!我怎么这么倒霉!”有些人遇到困难会坚强地对困难说:“我要打败你!”翻开古今中外名人录,有哪位有成就的人没有经历过困难的磨砺?他们是打败困难的胜利者。  相似文献   

2.
几年前,我从网上搜索“生命教育”的时候,找到的多是台湾关于“生死教育”的文章,后来读到了叶澜教授《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她强调“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肖川教授也说:“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但具体到学科教学,如何“把失落的人找回来”,明确“人是什么”、“怎样做才算是人”却并非易事。于是,生物教学过程就成为我探索生命教育的过程,生物课堂成为探索生命的课堂。数年的实践,我总结出生命的课堂应该包含着三个层面:知识是有生命的;教学过程是生命的浸润过程;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3.
人短暂而匆忙的一生中,总有些让人唏嘘不已的人或事。父母的恩情,我们当然不能忘记——他们给予我生命。还有一类人,他们同样给予我们生命——这生命来得更恒久,更深邃,直达我们的灵魂深处,滋润着我们,感化着我们,支撑着我们。感谢他们,是他们赋予我这种生命。他们有一个共同的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生命是父母所赐予的,但我们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名字,再幼小的孩子也不例外。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常遇到有些父母忘记了孩子自己的名字,他们以为孩子是他们的,他们有权为孩子做出选择;作为教师,也常麻烦家长督促、检查孩子作业,并且凡事都要求家长签名。也常见有些父母不辞劳苦,每天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把孩子送到学校,然后自己再步履匆匆地赶去上班;也常见已满头华发的爷爷奶奶拎着书包,  相似文献   

5.
放弃     
有人说,人生应永不放弃,惟有勇往直前,他们用飞扬的文字写下如下的诗:“没有什么能让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边有芳草,有玫瑰,我是不系之舟。”我感触于他们年轻的执著与勇气,但历史与现实则更多地昭示我们:人生亦应该放弃,在一定时刻,放弃也是一种美德。有许多人,默默地,在羽化中镌下他们自己的名字,用放弃印证了生命的不朽。我想起了汉宫中的王昭君。我深信她也曾面临艰难的抉择:一边是鲜花着锦的富贵繁荣,一边是风刀霜剑的胡马生涯。而她选择了后者,把生命从沉闷的宫廷中放飞出来。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翦伯赞曾高度赞誉王昭君,她的主动请…  相似文献   

6.
有种固定的思维好似一直存于我们的脑海:飞蛾扑火只代表那盲目的,甚至有些愚蠢的做法.面对同样形容“执着”的词,我想我们更愿意选择“竹之坚毅”.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找到许许多多关于“竹之坚毅”的描述,例如:“咬足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这首由郑板桥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句,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虽然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长,但是它自由自在,坚强乐观;虽有各向强风的摧残,仍执着地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不放弃生命的执着是人人拥护的.  相似文献   

7.
人类历史长河滚滚滔滔,生生不息,不知淘洗出了多少推动历史车轮飞速运转的风流人物。历史用挑剔的眼光选择了那些具有超拔才情、睿智头脑的人,同时,也因为他们为人类做出过杰出贡献而将他们的名字永远镌刻在历史的扉页上。虽然他们中的有些人早已离我们而去,但是他们高贵的生命所飘散出的芬芳永远弥散于人世间,作为一种精神养料,以一种无形的张力滋润着人们的情感世界,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空间。那么,我们该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这些名人呢?是神化、圣化,还是漠视、旁观?或许你可以选择一种更为冷静、理智的视角。用放大镜、显微镜透视名人对于…  相似文献   

8.
陈慧琳 《湖南教育》2006,(10):33-33
一、用爱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 生命科学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巨大的潜能。只要我们采用正确的途径,生命的潜能就会如喷泉汹涌而来。因此,在教学中,我放下老师的架子,传授知识循循善诱,用爱心构筑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知识。课后,我跟学生促膝谈心,跟他们做知心朋友,发现他们的一些毛病和困难,并及时帮助他们纠正错误,战胜困难,学生背后都亲切地称呼我“老师姐姐”。  相似文献   

9.
<正>多年前,针对功利性的应试思维造成历史课堂教学中“人”的缺失现象,历史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曾提出了构建旨在能够促进学生生命获得全面发展的历史“生命课堂”理念。其内涵之一,便是强调要关注历史中的“人”,即主张教给学生的历史不应当“大而空”,缺少生命气息,而应当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生活”和“有温度”的历史,这才会使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人”在历史之中跃动着的生命力。不仅如此,历史生命课堂观还主张要特别关注课堂中的“人”,即历史课堂只有真正成为促使学生生命质量获得全面提升的“思维场”“情感场”和“生活场”,  相似文献   

10.
高信 《广东教育》2006,(9):70-70
曾经有一个哲学的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围绕着这个命题,很多哲学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实每一个人来到这世界上,他们的心都在“流浪”、在寻找,有时很迷茫。不知自己在找什么,其实是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他们的心流浪在川流不息的人海中;很多人被淹没,也有些人最终找到了那个属于自己的位置。那个位置到底是什么?只有心知道。  相似文献   

11.
刚开学那天晚上,教室里学生在谈论鬼火,“那鬼火,蓝幽幽的,忽隐忽现,追着人跑,你快它也快,你慢它也慢”,确实恐怖。几个女同学都不敢回宿舍。恰好我经过教室门前,就向他们解释:鬼火是坟地里骨骼中的磷在自燃,因为人的走动,有气流,它也就跟着“跑”了起来。在某些落后地区,有些神汉巫婆装神弄鬼,耍弄巫术,欺骗百姓,做骗人钱财的勾当。其实这些巫术不过是简单的化学反应现象而已。下面我就举几个神汉骗人的例子,并一一揭穿。“神棒点火”有些神汉将事先准备好的高锰酸钾和浓硫酸的混合物用烟杆蘸上,再去碰主家的煤油灯或者…  相似文献   

12.
倘若从生命文化构成角度进行考量,我们人类的每一个生命存在个体毋庸置疑地来源于“故乡”或“乡土”,无论这样的“故乡”或“乡土”曾经令你充满爱怜、敬仰、眷顾,还是怀揣颓丧、恨意、弃绝,都不可能从我们的内心深处将它彻底删除,也无法厘清它对于我们整个生命历史的深刻纠缠。这不仅是我们的命里注定,也是我们“血脉”延续的明证,更是我们无法摆脱的“心理原型”或“精神原型”。只是,人们对于“故乡”或“乡土”采取了不同的态度,有些人选择了飞黄腾达后的衣锦还乡,有些人是在功成名就之后荣归故里,有些人则因为远居异国他乡只能依持儿时的记忆对故乡展开深情的回忆和无尽的缅想,还有一些人是历经身心的漂泊灵魂无所归依后最终选择回到乡土并在自己的故园里终老一牛。  相似文献   

13.
《敬畏生命》一对初一学生来说,有些内容是不太好理解的,父母对儿女的付出、热爱生命、珍爱生命这类话题,他们是不会有深刻认识的。怎样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并珍爱生命呢?我有了“算账”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在学生熟读课后,我请每位同学拿出本子与老师一道计算“父母养育一个儿女直到他(她)大学毕业共需要花费多少钱”。  相似文献   

14.
《中国研究生》2003,(4):38-39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有人选择恐慌,有人选择退缩,而他们没有恐惧、没有惊慌、没有迟疑、更没有畏缩,他们选择了战斗。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们抛开个人安危,奔向抗击“非典”的第一线。他们用坚定的意志履行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他们用自己的勇气、智慧和力量捍卫着生命的尊严……自3月底,北京大学医学部的700多名研究生陆续从临床各科室、实验室投入到了抗击“非典”的工作中,因为他们是医学研究生。共担民族危难“不要说我去抗非第一线了,就说我出差了,父母年纪大了,不要再让他们担心。”“我会为医学的圣洁而战!如果我能平安回来,…  相似文献   

15.
有一种苦难叫力量.有一种力量叫精神。 地震袭来,重庆市广大教职员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不顾个人安危,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不怕牺牲,敢于挺身而出,经受住了生与死的考验,体现出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和崇高的思想境界,谱写了新时代一曲又一曲感人肺腑的颂歌。 心灵交换心灵,真诚辉映真诚,力量传递力量,生命点燃生命。 一场灾难,见证师魂之伟大,人民教师,用肩膀,用脊梁,将生的希望冒给学生.无怨无悔……“5·12”大地震让人们看到,在中国,教师的肩膀是挑起学生困难的地方,教师的怀抱是学生最温暖最安全的地方,教师的爱,是学生生命的希望…… 历史不会忘记“5·12”大地震.历史更不应该忘记在“5.12”大地震中的那些裔不顾身的老师们,他们用生命树立起一座丰碑,一座镌刻着对学生“爱”的丰碑,一座民族的“大爱”的丰碑!  相似文献   

16.
心声     
每一届学生毕业时,我都要问一句:“你们准备以后选择什么职业?”回答五花八门,有选择从医的,有选择从戎的,有选择经商的,也有选择从艺的,唯独没有人选择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这让我颇感沮丧。我心有不甘,问他们为什么,他们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回答:“当教师太累了,收入也不高。”可见这帮后生小小年纪就活成了人精,  相似文献   

17.
拒绝空白     
空白是生命中的盲点。我以我对热烈生命的热爱来庄严宣誓:我拒绝空白。两千多年前孔子对人说过:“天生万物,唯人最贵。”我,生为人,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我必须有奋发向上、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我崇拜孔子。他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有“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宣言。我崇拜孟子。他有“当今之世,舍我取谁”的豪情;他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坚毅。人生在世,身为社会一员,就有责任为社会做贡献。我有义务做到“达…  相似文献   

18.
在语言的长河中,“我”从不被人重视,因为“我”貌不惊人,是“短词小字”,但“我”在口语中使用频率却很高。见面时用“我”,分别时也用“我”,请人吃饭时还用“我”;形容有生命的东西用“我”,形容无生命的东西同样用“我”。总之“我”是被人们广泛运用在很多场合的一个词。  相似文献   

19.
爱与被爱     
尽管现在许多年轻人已习惯了用舌头来恋爱,“ I love you”这句分量不轻的话出口也像咳声嗽一样方便,但我们仍深感这是一个困难的话题。因为如今爱已太滥,却又不易寻到真爱——爱所负载着的权和钱成为“真理”,真爱反倒变得有些荒谬。   但在这个表面热闹内里难免有些冰冷的世界,是需要爱的滋润来获得一些暖意的。人性里最可爱可贵的是人与人的爱,她需要我们以高度的自觉和激情来撞击和打开,否则,我们就会忽略了人最基本需求的这道门,遮挡了幸福的阳光,让本该灿烂的生命黯然失色。   老师应该是爱学生的,学生却见到了恐吓—…  相似文献   

20.
世界是由无数的门和墙组成的。一天,他俩耐不住寂寞,聊了起来。门对墙说:“老兄,你太狠心了,总是让人处处碰壁。”墙听了笑笑:“我只是让他们懂得人生不都是一帆风顺的。生命之中也有走不过去的地方。”门不明白:“但有时你也太残忍了,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撞得头破血流,却不为他们的诚意所动。”墙说:“这不能怪我,因为我是墙。只怪他们自己太固执,不懂放弃。许多时候,放弃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明知前面是堵墙,还要硬干、蛮干,这是不明智的举动。我只会同情他们,可怜他们,却不会为他们开方便之墙。”门大悟:“是的。看来对这些顽固不化的人,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