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阿房宫赋》“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句中“二川”,高中《语文》等多种书都注释为:“指渭水和樊川。”而徐应佩等著《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赏析》则注为:“当为丰水、氵穴水。” “二川”究竟何所指 ?   首先,要弄清楚“渭水、樊川”与“丰水、氵穴水”的“身份”及其关系,尤其“樊川”。   樊川,《最新中外地名辞典》 (葛绥成编,中华书局印制 )释为“水名,在陕西省长安县杜陵原下,为水支流。”《水经注·十九·渭水》“南有氵穴水注之,水上承皇子坡于樊川”。可见,樊川是 (jué即氵穴 )水上游支流。   对水,《辞源》释为“…  相似文献   

2.
对《阿房宫赋》“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句中“二川”,高中《语文》等多种书都注释为:“指渭水和樊川”,而徐应佩等著《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赏析》则注为”当为丰水、()水。”“二川”究竟何所措?首先,要弄清楚“渭水、樊川”与“丰水、饮水”的“身份”及其关系,尤其“樊川”。樊川,《最新中外地名辞典》(葛绥成编,中华书局印制)释为“水名,在陕西省长安县杜陵原下,为水支流。”《水经注·十九·渭水》“南有流水注之,水上承皇子坡于樊川”。可见,樊川是(jue即)水上游支流。对河水,《辞源解为“水名,关中八川之一,发源于…  相似文献   

3.
《诗经·邶风·谷风》中有“泾以渭浊”的句子。很久以来,作注的人都说泾渭是指陕西境内的泾水和渭水;泾水浊,渭水清。直到高亨先生的《诗经今注》,还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泾水流入渭水,把渭水也弄浊了。”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是泾清渭浊,恰巧相反。弄清产生这个错误的根源,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今甘肃天水市,作为行政地区被命名为“天水”,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汉书·地理志》云:“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武帝,即汉武帝。元鼎三年,即公元前114年,初置天水郡,即用“天水”之名。西汉之郡,相当于今天的地区,天水郡之范围也与今天的天水地区差不多。西汉天水郡,郡治平襄,在通渭西北;东汉移治冀县,即甘谷;西晋始移治上邽,即今天水市。平襄在渭水北岸,离水较远。冀县、上邽紧傍渭水,在水之南。平襄、冀县、上邽诸地均不是渭水之源,只是渭水的流经区域。而渭水之源以及渭水的任何一个区段都不名“天水”,亦别无支流名“天水”,故汉武帝置郡命名“天水”不能不是一个谜。这个谜引起了唐人的注意,注《汉书》的颜师古第一次对“天水”二字提出了解释。颜注云: 《秦州地记》云,郡前湖水冬夏无增减,因以名焉。  相似文献   

5.
《古文观止》十二卷,清吴乘权及其侄大职编。乘权字楚材,大职字调侯,浙江山阴(今绍兴市)人。事迹见本书吴兴祚序及《嘉庆山阴县志》卷十五。吴序作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四年(一六九五)。序里说:“今年春……,二子寄《古文观止》一编”。据此,可知这个选本至迟在这一年春天就已经编成了。“观止”二字,出《左传》。书名用这两字,意思是说:所选的都是尽善尽美的文章,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  相似文献   

6.
《五人墓碑记》中“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之“傫然”一词,解释纷然杂呈,似乎确诂难定。《古文观止》二吴的夹注谓“傫”字的“音义同垒”。——这也许就是一系列误释的根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诠注“傫然”为“相并相集貌”。沈蘅仲编著的《知困录——中学文言文备课札记》则依就课本的注释,一气辑录了五种解释。它们是:一,“聚集的样子”;二,“重叠相连的样子”;三,“依次重叠相连貌”;四,“凭高聚立貌”;五,“颓丧貌,此指无声息、无知觉。”之后,作者又胪列了《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等三家大型辞典的释例。最后,作者取悦其所辑之第三种解说,曰:“故释为‘依次重叠相连之貌’为宜。”此外,还有释为“堆积的样子”的(见《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还有释为身体被  相似文献   

7.
《陈情表》是千古名篇。清吴楚材《古文观止》评其语日“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是“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作为语文教材,今天不少人也偏重对《陈情表》语言技巧赏析,这固然不差。但是,却忽却了“知人论世”的历史背景,特别是司马炎其人。  相似文献   

8.
“金人十二”语出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句中“金人”一词,应怎样解释,语文界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意见:①铜人说。过去的选本和教材多持此说。现行中学语文课本虽未对“金人”作出解释,《教师用书》中的译文也未翻译,但认同传统解释之意则不言而喻。②铁人说。某些选本如天津古籍书店1981年出版的《文白对照古文观止》一书,  相似文献   

9.
<正>《五人墓碑记》是《古文观止》的最后一篇选文,入选过多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关于此文的写作目的,作者张溥在文末写道:“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句话中的虚词“于”字,很容易被忽视甚至被误解。在不久前的一次文言文翻译训练中,我发现班里有近一半的学生将这句话中“于”字理解为“比”,于是把“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一句翻译为“普通老百姓比国家社稷更重要啊”。  相似文献   

10.
“皇图”即“河图”和“洛书”,是《易》的数理表达式,是古人制作历法的两种工具。古河衅洛书刻录在璧玉、龟甲之上,原称“录图”,只有天子才能拥有,故又通称“皇图”,古之天子禅位时要举行一个“河出图,洛出书”的交接仪式,尧舜禹禅位的河、洛非指今黄河、洛水,而是指古刘河和渌水,是古都长沙南北的两条湘江支流,湖南南岳一带为上古政治及天历法中心,今攸县有皇图岭、禹门洞、浏阳有首禅山等即其遗迹。  相似文献   

11.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这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一句.不知何故,在清人编的《古文观止》和今人编的大多数文选中都把“让泉也”改为“酿泉也”.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第五册中也作“酿泉也”.对于这种改动,笔者有不同看法。“让泉也”还是“酿泉也”这个问题历来就有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编选了李密的《陈情表》供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使用,但是教材中关于此文的注解有些不太确切,有些太简略,为更好地学习理解这篇“至情至性之文”,特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参阅《古文观止》等工具书,对部分注解加以辨正明义,  相似文献   

13.
“洗盏”辨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名篇《前赤壁赋》中有这样一句:“客喜而笑,洗盏更酌”。对其中的“洗盏”一词,《古文观止》、《中华活叶文选》和《古代散文选》都没作注,只有从曹国锋先生译注的《古文观止》的译文“洗了杯子再吃”中,看得出他对“洗盏”的理解。前三家是不是也认为“洗盏”即“洗了杯子”,由于这太简单才没作注呢,不得而知。我认为,不能把“洗盏”解为“洗了杯子”。为什么呢?(一)可以任“杯盘狼籍”而不顾,可以“相与枕籍乎舟中”——苏轼与客豪放如斯,怎么会在这里横生出这  相似文献   

14.
《自然》教材和新课程中的《科学》教材中都有《水》这一课。同样的内容,但是反映出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同,因此,教学效果也就不同。在自然课中《水》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教学观念是: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器。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通过书上的图或学生带来的图片材料,按图示“看一看”、“比一比”。然后老师费尽心思地讲解什么是液体,什么是固体。对学生的要求是背会相关概念。老师在指导学生实验时,也是照书上的图“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最后得出结论:“水是没有颜色、…  相似文献   

15.
《樊川诗集注》是清人冯集梧对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樊川诗》所作的注本。冯集梧注释《樊川诗》用功颇深。凡是《樊川诗》中的名物、舆地、典故、难解的字与词,以及有关唐朝的典章制度,全都注出。当然,冯集梧《樊川诗集注》也有不足之处,其中之一便是对《樊川诗》中诸多词语的误释。从诸多被误释的词语中择取数例进行辨正,其中难免一己之见,谨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语文教学,把语文学科与计算机进行整合,是语文现代教育的需要。   笔者结合自己运用《 CSC电子备课系统》的实践,谈谈 CSC多媒体软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方便教师学习   你只要打开 CSC备课系统,就会出现一个美观而又简洁的界面,内容有“语文博览”、“教法论述”、“作家作品”、“课文资料”、“参考试题”等。如平时要想学习提高专业课程,可以用鼠标单击“语文博览”,再单击其中《古文观止》,将出现《古文观止》的所有文章篇目,再击任一篇,就有这一篇文章的原文供人阅读。   或许你要进…  相似文献   

17.
《老年教育》2008,(1):46-46
描写河湖的诗句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两句描写的是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进大海。上句写大河之水天上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这里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黄河从这里发源,曲折东流,沿途接纳了许多支流,经过5500公里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  相似文献   

18.
是“支流”还是“岔流”──“澭水”注商甘肃漳县一中王怀宇高中语文第三册(必修)《察今》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Z雍水。"课本注曰:"淡水,黄河的支流。"笔者认为此注不妥,·特提出商榷。为便于讨论,应先弄清"支流"的概念。支流,古称...  相似文献   

19.
《唐雎不辱使命》中,“休祲降于天”一句中的“休祲”,《古文观止》和《古文观止鉴赏》都将其解释为“吉凶的兆头”,但“休祲”一词理应为偏义复词,专指“祲”,也就是凶兆。只有如此解,才能将唐雎为完成使命不惜以命相搏的牺牲精神体现出来,从而凸显题目中的“不辱”二字。  相似文献   

20.
《古文观止》简介《古文观止》全书12卷,由清代吴乘权、吴大职叔侄两人共同编选,书中收入上起周代下迄明末的历代文章222篇。吴乘权字楚才,吴大职字调侯,浙江山阴穴今绍兴市雪人。“观止”二字,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在鲁国欣赏周乐,看到《韶筋》舞,赞叹“德至矣哉!大矣”,认为其美妙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说道:“观止矣。”后用成语“叹为观止”来赞赏事物美好到了极点。书名用“观止”,意在说明所选篇目尽善尽美,无可超越。《古文观止》自清初定稿以来,流传城乡,雅俗共赏,影响甚广。选编《古文观止》的目的是给读者提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