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语“三令五申”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这个成语人们经常用到,但是“三令”令的是什么。“五申”申的是什么?许多人未必清楚。宋代曾公亮撰写的《武经总要》一书中记载了三令五申的具体所指。“三令”:一令观敌人之谋,视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二令听金鼓、视旌旗,以齐耳目;三令举斧钺,以宜其刑赏。“五申”:一申赏罚,以一其心;二申视分  相似文献   

2.
“三令五申”语出《史记·别。子吴起列传》:“出官中美女得百八十八,孙子分为二队…··哟柬即布,乃设铁城,即三令五申之。”其意是再三命令告诫。一般人都将“三”“五”理解为‘冷”“申”的次数,其实“三令五申”大有内容。曾公亮(999-1078,北宋大臣,字明仲,泉州晋江入)在其主编的‘俄经总要”中记载了“三令五申”的具体所指:三令:一令观敌人之谋,视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二令听金鼓,视族旗,以齐其耳目;三令举斧铁,以宣其刑赏。五申:一申赏罚,以一其心;二申视分合,以一其途;三申画战阵旗旗;四申夜听火鼓;五…  相似文献   

3.
刘晓龙 《语文知识》2006,(11):26-26
“三令五申”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设铁钺,即三令五申之。”后来演变为成语,形容三番五次地命令告诫。但“三令”是哪三“令”,“五申”是哪五“申”呢?宋代曾公亮的《武经总要》中记载了“三令”“五申”的具体内容,它们原本是古代将士在军事行动中的守则。  相似文献   

4.
《今日中学生》2011,(7):75-75
“三令五申”是我国古代的军令,即军事纪律的简称,它最早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宋代曾公亮撰《武经总要》时,对“三令五申”有明确说明。所谓“三令”,一令观敌之谋,视道路之便,  相似文献   

5.
褚峥  殷慧勤 《现代语文》2002,(11):22-23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一节记:“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历来注家皆以为“白衣冠”乃凶丧之服。其理由有二:一、明知荆轲难以生还,故像送丧那样的送他,制造一种悲壮而又凄怆的气氛,表示生离死别;二、有激励荆轲之意。果真如此吗?我一直持怀疑态度,其理由有二:一、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白色一直是丧服的主色,但不可忽视的是,白色又曾经是中国古代平民的常用服色。《辞海》“白衣”:古代人民衣白衣。《史记·儒林列传序》:“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就是说公孙弘原来是位平民学者出身。“白冠”令…  相似文献   

6.
成语“蓬筚生辉”的“筚”,又写作“荜”,许多词典没有对此作出规范。200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考查成语使用的第4题用了后一种写法。我认为这种写法是不规范的,因为在这条成语里“筚”是本字,“荜”是借字。筚,《说文》:“藩落也,从竹毕声。《春秋传》曰:筚门圭窬”;《辞源》:“荆条竹木之属,可以编成篱落或简陋的门墙”。《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字典》释义与《辞源》基本相同。荜,《说文》未载。上引其他三部词典和字典,均释为:(1)荜拨,草名;(2)同“筚”。可见“荜”是借字,而且仅是一个“字”,连语素…  相似文献   

7.
习惯     
话题: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每日黎明即起,坚持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科学知识讲座”。电台的同志疑是传闻。一次,记者当面考他:“今天早上科学知识节目讲的是什么?”钱老脱口而出:“南京天文台的趣事。”记者惊讶不已,敬佩这位学识渊博、贡献卓越而又年逾古稀的科学家追踪科学信息和科学知识的激情。钱学森的“晨听”引发你想什么?请以“习惯”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周佳拟题)[写作前师生讨论]师:“习惯成自然”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哪里?丁碧超同学:语出《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原句为:“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  相似文献   

8.
盛丽平  仇桢 《现代语文》2003,(12):46-47
《语文月刊》2003年第4期载窦银强老师的文章《结合语境辨义析理———成语题备考要点》(见第50页),该文把“相濡以沫”、“劳燕分飞”列入“专门形容夫妻的成语”一类(在其他资料上也常见此类说法),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相濡以沫”《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1月版)里这样解释:“意为泉水干涸,鱼用唾沫相互湿润。后比喻在困境中用微薄的力量相互帮助。”其例证有二熏一是梁启超《外债平议》中“或低首下心,求其民之相濡以沫”;二是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中“爹爹很早就死了,妈妈带着他们三个,相依为命,相濡以沫,什么苦都吃…  相似文献   

9.
成语“三令五申”的“三”、“五”沿用古汉语动量表示法,指三次、五次,比喻多次。“三令五申”谓多次命令,反复说明,即再三告诫的意思。 古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没有动量词。一般只用数词表示动量。数词表示动量有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10.
“三令五申”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后来演变为成语,形容三番五次地命令告诫。  相似文献   

11.
人们常用“烂醉如泥”来形容人饮酒过量,醉得扶都扶不住,瘫成一团的样子。如《水浒传》第一百零一回:“王庆一日吃得烂醉如泥。”又如《聊斋志异·黄英》云:“曾(姓曾的书生)烂醉如泥,沉醉座间。”那么,何以用“烂醉如泥”来形容醉得瘫成一团的样子呢?“泥”又是什么呢?明代陈继儒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在《眉公群碎录》中说:“醉如泥。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失则如一堆泥。”又《中华大字典》引《五色线》一书云:“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失水则醉,如一堆泥然。”二书所言相同。原来“泥”是一种虫,…  相似文献   

12.
高中第五册课本第四单元“阅读练习”讲到古代诗歌的诵读时说: “我国古代诗歌的节奏,与句式有密切关系,一般四字句是两拍 (“二、二”式)五字句是三拍(“二、二、一”式);七字句是 四拍(“二、二、二、一”式)。”其实,古诗歌诵读的节奏,并 不如此机械呆板。 首先,古诗词的名式并不限于四、五、七言,还有短到二、三 甚至一言的。如《诗经·式微》:“式微、式微 胡不归?”《桓 灵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兼有一言的, 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撞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长句则有多到八、…  相似文献   

13.
一题一评(2)     
一、试题亮相阅读下文 ,完成25 -30题(16分)孙子武者 ,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 :“子之十三篇 ,吾尽观之矣 ,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 :“可。”阖庐曰 :“可试以妇人乎?”曰 :“可。”于是许之 ,出宫中美女 ,得百八十人 ;孙子分为二队 ,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 ,皆令持戟。令之曰 :“如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 :“知之。”孙子曰 :“前 ,则视心 ;左 ,视左手 ;右 ,视右手 ;后 ,即视背。”妇人曰 :“诺。”约束既布 ,乃设钅夫钺 ,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 ,妇人大笑。孙子曰 :“约束不明 ,申令不熟 ,将之罪也。…  相似文献   

14.
大学中文系各版本教材及参考资料中,对《古诗十九首》之《迢迢牵牛星》中“盈盈一水间”中“盈盈”二字的解释均为:水清浅的样子。这种解释很难服人。《文选》五臣注:“盈盈,端丽貌”应是符合原诗作者意图的注解。“盈盈”二字在古代诗词中均有运用:汉魏时多为仪态美好的意思;唐宋以降,多为充盈以及清澈、晶莹的意思。  相似文献   

15.
朱旗 《语文知识》2006,(6):25-25
宗璞的美文《紫藤萝瀑布》里有这样一句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这里,作者为什么将常见的“察言观色”写成了“察颜观色”,是一时笔误还是有意为之?这两种写法到底哪一个对?为了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笔者特意去查阅了有关的工具书,发现《中国成语大辞典》《辞源》《现代汉语词典》都是写做“察言观色”。可以说,“察言观色”已被公认为这个成语的规范写法了。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作者开篇就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既然写传,应当交代姓名籍贯,而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呢?1.与结尾照应,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结尾曰:“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作者在引典中巧妙地把自己说成是无怀氏与葛天氏的百姓。“无怀氏”与“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传说在他们的治理下,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那么,开篇就说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新课标”出发,立足于个人的教学实践,以《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听潮》等文章为例,探讨了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认清教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高岩 《语文知识》2006,(7):37-37
《赤壁之战》中有“操当以肃还付乡党”之句,课本将“乡党”注释为“乡里”.语意不确。《周礼·地官·司徒》:“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间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购;五州为乡,使之相宾。”并设置有:乡老,二乡则公一人;乡大夫,每乡卿一人:州长,每州中大夫一人:党正,每党下大夫一人;族师,每族上士一人;闾胥,每闾中士一人;比长,五家下士一人。据此,“乡党”应为“乡土地方政权”。  相似文献   

19.
《五柳先生传》一文的结尾有这样三句:“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这三句在《教师教学用书》中译为:“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治下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相似文献   

20.
清末王国维曾有做大学问、大事业的“三境界”说,我以为当老师的也有三种境界。一、职业境界所谓职业,就是谋生饭碗,赚钱手段。你雇我,我干事;你给我多少钱,我做多少事。一本教案守五年十年不变,一套教法历百课千课常新。重知识,轻能力;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只求课堂有序,只要学生听话;唯参考书是从,唯领导命是听。有考试评比之忧,无进修科研之累。墨守成规,熟炼、顺当;不思进取,封闭、呆板。匠气有余,而灵气不足,是为教师匠也。教师如果离开《教学参考书》便写不好教案、上不好课;离开《课堂同步练习》便出不好练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