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呐喊》     
释《呐喊》景山《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出版于1923年,除自序外共收小说14篇,《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风波》、《故乡》、《阿Q正传》、《鸭的喜剧》、《社戏》等名篇均在其中。书名为什么定为《呐喊》?这在本书《自序》中有具体而详尽的解...  相似文献   

2.
1922年12月,鲁迅在《呐喊》出版时为这部小说集写了一篇《自序》.这篇文章对于我们研究《呐喊》的思想和艺术,了解鲁迅早期思想和创作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本文就《自序》中作者表白的"听将令",联系收入《呐喊》的小说《药》和《明天》的有关内容分析了鲁迅的革命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3.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14篇小说;《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出版,收11篇小说。鲁迅说过,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来  相似文献   

4.
徐健《〈呐喊〉自序》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呐喊》的序言,写于1922年12月3日。但该序不仅是一篇导读《呐喊》的书序,也是一幅描绘鲁迅早期人生生活的画卷,更是一个解读鲁迅思想轨迹的最直接、最原味、最可靠的文本注解,从中可透视鲁迅人生的选择和思想的抉择。  相似文献   

5.
沈永生 《初中生》2006,13(7):41-43
《社戏》是鲁迅先生带有自传性质的短篇小说,写于1922年10月,最初发表于1922年12月上海《小说月报》第13卷第12号,后收在鲁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里。  相似文献   

6.
<正> 《热风》是鲁迅的第一部杂文集,收一九一八年到一九二四年的杂文四十一篇。鲁迅写杂文开始于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以《新青年》的出版为标的思想启蒙运动,到一九一八年,已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鲁迅在它的感召之下,开始挥毫上阵,参加了五四“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一面创作小说“呐喊”“助威”,一面在《新青  相似文献   

7.
谈《药》     
《药》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前夕写的一篇反映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现实的短篇小说,最初发表在一九一九年五月的《新青年》杂志上,后由作者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用小说的形式,无情地揭露封建社会吃人的反动本质,向人们发出的猛烈而又清醒的呐喊,“显示文学革命运动的实绩”,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一页。若干年来,这篇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感人的艺术力量,激动着广大读者的心,给人们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8.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14篇小说;《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出版,收11篇小说。鲁迅说过,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来写小说的,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川鲁迅这两部小说集在艺术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把外国小说的经验与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的基础,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揭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9.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最初发表在1919年4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月刊第六卷第四号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篇只有两千多字的短篇小说却  相似文献   

10.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写于1918至1922年。当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后,我国新文化运动正在蓬勃开展。鲁迅说,他“呐喊几声,目的在于慰藉那些在斗争中“奔驰的猛士”,为他们扬威助阵,使他们无畏地前进。《坟》是鲁迅的论文和杂文集。写于1907至1925年。他之所以要出版这些杂文,是因为“有人憎恶着”。同时也作为生活一部分的痕迹收  相似文献   

11.
<正>《一件小事》是鲁迅小说中的名篇,也是中学语文课的传统教材。它写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潮时期,原载1919年12月1日《晨报周年纪念增刊》,后收入《呐喊》。这篇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首次提出了未经彻底改造的小资产阶级知识份子必须向劳动人民靠拢的重大课题,反映出鲁迅前期思想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值得我们认真地探讨,深入地学习。  相似文献   

12.
《社戏》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最后一篇。它既是一篇小说,又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朴实,优美,亲切,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社戏》写于一九二二年十月。它跟鲁迅早期的其他作品一样,充满着反封建的战斗精神。小说通过对一群尚未陷入封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在完成《呐喊》的最末一篇《社戏》之后,历时一年零四个月,才又重新写了《彷徨》的第一篇《祝福》,这一个较长的停顿,是否意味着在艺术探索上的变化?仔细考察这前后两个不同时期的两本小说集,便不难发现,其间作家在思想上经历了一个从呐喊到彷徨的过程,在艺术上同样因为不懈探索而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技巧更趋圆熟。研究从《呐喊》到《彷徨》的艺术发展,对于探索鲁迅小说艺术的发展,对于深化对一个伟大作家的认识,并非徒劳无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写于一九一九年的四月,最初发表于同年五月《新青年》杂志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以一九零七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秋瑾被清朝反动统治者杀害的事件作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运动初期我国的社会现实.小说通过写华老栓买“药”的故事,集中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思想状况和觉悟程度,并由此说明人民群众所受的封建统治思想的深重毒害和辛亥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弱点.  相似文献   

15.
《孔乙己》是鲁迅于1918年冬天创作,后收入《呐喊》的短篇小说,是继《狂人日记》之后又一篇反封建的小说。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描绘社会上的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1926年,王任叔在广州时撰写了他研究鲁迅作品的第一篇论文;《鲁迅的〈彷徨〉》,由锺敬文编在1927年7月出版的《鲁迅在广州》一书。这篇论文把《彷徨》收集的十一篇小说分为三类。指出:第一类是活泼的,第二类是抒情的,第三类是白描的。并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从而概括了鲁迅小说从《呐喊》到《彷徨》艺术发展的三个特点: (一)由露骨的讽刺而入于敦厚的讽示。 (二)由热情的叫喊而入于感伤的吁叹。 (三)由事实的描写而入于心理的刻画。在当时,任叔能作这样独到的分析评论  相似文献   

17.
在呐喊声中探索道路——论《呐喊》的思想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呐喊》是鲁迅先生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也是现代学和现代现实主义的坚实的奠基石,收集了从1918年的《狂人日记》到1922年的《社戏》等十四篇小说。从小说反映的内容看,《呐喊》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社会和农民思想的真实面貌,反映了旧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和生活现实,是中国社会从辛亥革命后一段时期的一面镜子;但从小说所蕴含的思想意义看,《呐喊》实际上刻划了鲁迅先生探索中国民主革命道路、民族解放道路的轨迹,是鲁迅先生追求梦想的形象化的反映,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入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作品中有“我”这个人物。小说创作是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本来是作家创作时自由选择来完成作品的一种手段。但是,有人却认定鲁迅作品中的“我”是作者的化身,或者干脆说“我”就是鲁迅。对此观点,不敢苟同,提出管见共同商榷。  相似文献   

19.
《故乡》最早发表于1921年5月的《新青年》上,1923年鲁迅将它收在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并且在小说集的前面写了一篇序言。在序言中,他说自己做小说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里说:“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从这些文字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他写小  相似文献   

20.
论《风波》     
《风波》写于一九二○年八月,是鲁迅农民题材小说的第一篇,也是现代小说史上农民题材小说的第一篇。 和鲁迅其他小说一样,《风波》也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在鲁迅小说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谈谈对《风波》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