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讲以模糊的数学手段表述模糊现象,通过模糊的逻辑方法体现精确。此思维方法并不同含糊、含蓄,就精神实质、思维逻辑说,是一种各知识领域本就潜在共通的思维形式,只是在数学明显反映出来。文学运用这种思维方法的观念和原理有特定效果。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并序说:“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编贝。  相似文献   

2.
美丽,是有分寸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施朱则太赤,着粉则太白。”教师的课堂作为,也应该有分寸,既不能过于强势,越俎代庖;也不能过于弱势,自却其责。品鉴肖培东老师执教的《金岳霖先生》(见课堂实录《教育科学论坛》2012年第一期),我们能鲜明地感受到他的课堂调度的辩证艺术。  相似文献   

3.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是战国时期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一文里对“东家之子”的描写。东家之子之所以美,是因为长得恰到好处。我们干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个度。不及,则缺乏火候,达不到目的;太过,则过犹不及,失之偏颇。语文教材及其?..  相似文献   

4.
宋玉在形容人的美丽时写到:“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东家之子的美,可谓达到了恰如其分的至美境界。课堂教学作为一门施教艺术,要想达到至美境界,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恰如其分地科学选择知识落差。所谓知识落差,是指教...  相似文献   

5.
从对比语言学角度,阐释了中国人和美国人思维模式偏向的差异。中国人倾向于主客体融合思维,讲汉语常以“人”为思维中心;而讲英语则对客观“事”和“物”予以更多的关注,倾向于主体思维,表现在语言上,汉语说“谁在做什么”时,我们是围绕着某人或某些人考虑问题的。我们关心的是人怎么样了,“主体”是我们的思维中心。而英语则更注意客观情况,注重人所处于的某种客观状态,考虑事件本身多余考虑做事的人。在他们的思维中更注重“客体”。  相似文献   

6.
很早就凄过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且不管登徒子与宋玉之间的一段公案,但文中火于“东家之子”的描写,却令人拍案叫绝,目:“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可见其身段、肤色都美丽得无可挑剔,恰到好处。也就是说适应了人们的评判标准,符合了审美的衡量尺度。世间的万事万物也不例外。尽管有时候为了纠正偏颇,不得不“矫枉过正”,但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最终还会使用客观的符合事物本身规律的操作方法和评判标准,即恰当的“度”。  相似文献   

7.
拒绝中庸     
仲尼语:“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的要求是恰到好处,如宋玉笔下的大美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相似文献   

8.
王若虚错了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是战国时期楚国作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东家之子”天生丽质的两个佳句。文章妙手天成,历来为人传诵,都说写得好。  相似文献   

9.
象朱自清这样把语言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的人也会有语言痛苦吗?有!其实,语言痛苦何只朱自清有呢?宋玉“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是一种难以准确把握的痛苦;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是一种难以表达的痛苦;杜荀鹤“一更更尽至三更,吟破离心句不成”,这是一种呕心沥血的痛苦;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是一种痛苦挣扎后的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出”,这是一种美景逼人的痛苦的焦虑;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  相似文献   

10.
南朝宋代临川王刘义庆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他的《世说新语》的语言,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精炼,是《世说新语》语言的第一个特色,也是主要特色。记言或记行,“明畅不繁”,“简约玄澹”。所谓“不繁”,“简约”,即指文字的精炼。《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一般只有几十字,长则二百字左右,短则十字上下,其意己显,而遣词造句,虽不是字字珠玑,却也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德行》篇载管宁见黄金“挥锄与瓦石不异”,而华歆“捉而掷去之”。达官贵人路过门口,管宁“读书如故”,而华歆“废书出观”。文字简洁,鲜明地表现了二人品  相似文献   

11.
论英语词语的模糊现象陈洁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词汇起着重要的。传达信息的作用。了解词汇的特点,对语言的实际运用会起到促进作用。英语词汇的模糊现象比较普遍,也往往被人忽视。伍铁平先生曾说过:“在一定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没有模糊词...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高中语文第一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提到的“城北徐公”之美,《恰到好处》转述的“东家之子”的美,《芙蕖》注释“效颦”涉及的西施之美,都为学生津津乐道。鉴于斯,我试图在课堂上实施审美教学,结果,行之有效,深受鼓舞。 我跟学生讲,“东家之子”的美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美是有客观标准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就像朱自清先生对梅雨潭的“绿”所作的审美评价  相似文献   

13.
模糊语言在典范公文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发现,在语言交际中人们所使用的外延清晰、内涵确指的词语.大都概念具体.表达精确;又发现使用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词语,虽然意思模糊、抽象.表达印也准确恰当.这是为什么7事实k.‘“在现实物质世界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客观【:本来就存在着很多模糊事物、模糊概念,反映到人的大脑里,就相产生了模糊性思维;作为人类思维信息载体的语言具有模糊性,当然就有根有派了。应该说:“模糊性既是思维的自然属性,也是语言的自然属性。”([美]查德《模糊集合》)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正确使用精确语言或模糊语…  相似文献   

14.
战国时期楚国的作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里是这样描写“东家之子”的美的:“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东家之子的美,真是“恰到好处”。上引那一段话,也很出名,不少人曾加以引用,并断言善于描写一个人之美者,莫如宋玉了。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中“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廓”,课本注解说:“东家,泛指邻近人家。”其实不然。“东家”一词,原出自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东家”在这篇赋中确实是特指邻近人家,但后来随着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的广为流传,“东家”一词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泛指专出美女的地方。如吴均《对房前桃树咏佳期赠内》:“相思上北阁,徙倚望东家。”王筠《春游诗》:“物色相煎汤,微步出东家;既同翡翠翼,复如桃李花。”梁鍠《观王美人海图障子》:“宋玉东家女,常怀物外多。”徐悱的妻子刘令娴《答外诗二首》:“东家挺奇丽,南倒擅容辉。”李白《轻薄篇》:“洛阳美少年,朝日正开霞。扬鞭还却望,春色满东家。”  相似文献   

16.
战国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邻家之子时写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个邻家之子究竟有多高、肤色究竟如何、到底有多美.这一切从语言文字上无从得知。汉乐府《陌上桑》中写罗敷的美貌:“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相似文献   

17.
不少学生哀叹:“即使翻着词典写作文.仍然用词不恰当,我该怎么办呢?”这样的问题是和运用语言有关系的。该用哪些方面下工夫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呢?我认为:主要应从口头语言和写作语言两个方面来对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进行训练。  相似文献   

18.
正准则反是数学解题策略的一个原则。在探讨某一问题的解决办法时,当我们按照习惯思维方式从正面思考而遇到困难,甚至不可能解决时,则应从相反的方向去探求,往往会使问题迎刃而解,请看以下数例。例1如果二次函数y=mx2+(m-3)x+1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至少有一个在原点的右侧,试求m的取值范围。分析:此题若从正面求解,则需分别考虑“两交点均在原点右侧”、“一交点在原点右侧,另一交点在原点左侧”,则求解过程冗长。若从条件的反面考虑,即“两交点均在原点的左侧”,则可简捷解答。解:当函数y=mx2+(m-3)x+1的国家与x轴…  相似文献   

19.
在《登徒子好色赋》中 ,宋玉这样描写“东家之子” :“增之一分则太长 ,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 ,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 ,肌如白雪 ,腰如束素 ,齿如含贝。嫣然一笑 ,惑阳城 ,迷下蔡。”“东家之子”的身材、肤色、五官、神情、举止(文中的“眉”、“肌”、“腰”、“齿”、“笑”)等都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她的美 ,在于形体相貌的一种恰到好处 ,既给人视觉上的快感 ,又能激起人们美好的遐想 ,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人们心中被唤起的这种感觉 ,可借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一句话来表达 ,即“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时洋溢于我们心…  相似文献   

20.
从对比语言学角度,阐释了中国人和美国人思维模式偏向的差异。中国人倾向于主客体融合思维,讲汉语者常以“人”为思维中心;而讲英语者则对客观“事”和“物”予以更多的关注,倾向于主体思维。表现在语言上,汉语说“谁在做什么”时,我们是围绕着某人或某些人考虑问题的。我们关心的是人怎么样了,“主体”是我们的思维中心。而英语则更注意客观情况,注重人所处于的某种客观状态,考虑事物本身多余考虑做事的人。在他们的思维中更注重“客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