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促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2019年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文言小说,语言并不艰深,篇幅也不算长,但作为语文教材里的常青树,它的教学价值还有待语文老师在实践中不断挖掘。一、《促织》解读1.蒲松龄及《聊斋志异》蒲松龄(1640~1715),清代杰出文学家。  相似文献   

2.
蒲松龄的《促织》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可比性,对这两篇文章的求同辨异,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内容和特  相似文献   

3.
本通过《变形记》与《促织》在成时间,政治气候和写作土壤等方面的比较,剖析了蒲松龄在《促织》中所蕴藏的深刻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4.
《促织》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力作《聊斋志异》中的名篇。倪文锦主编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三册中选入了这一篇目,在其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中,对其主题作了这样的说明:“…通过成名一家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皇帝昏庸,吏治腐败的现  相似文献   

5.
对蒲松龄《促织》中“促织”的解释,一般选本统编中学语文课本上,均为“促织,蟋蟀”或和“蟋蟀又名促织”。但是,蟋蟀为什么叫“促织”,“促织”究竟是什么意思?似有进一步弄清之必要。蟋蟀的名称最早见之于记载的,当是“蟋蟀”,这个名你《诗经、唐风》就有《蟋蟀》篇。后,它的别名就很多了。举其要者,曰蛬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和蒲松龄的《促织》自古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传世佳作,两篇作品艺术上别具匠心而又异曲同工,细细咀嚼,如饮醇酒,其味无穷。首先,两文体裁虽不同,但都婉而多讽。唐代的柳宗元是以寓言进行讽谕的大师,但他在《捕蛇者说》里却以“说”(议论文)的形式,借蒋氏之口,叙述了三代人宁可死于毒蛇而不肯死于苛政的生活事件,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对统治阶级暴政提出了严正的抗议。清代的蒲松龄继承了古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传统,并和现实主义相结合进行创作,他的《促织》采用小说形式,叙定了一个…  相似文献   

7.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2019年12月第1版)中,收入文言小说名篇《促织》,注明"选自《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作为清人蒲松龄的代表作之一,该文深邃的寓意为世所公认,故民国时就被朱自清、吕叔湘、叶圣陶合编的教材《开明文言读本》(民国三十七年开明书店出版)收入。新中国成立后,早在五十年代的语文课本中也收入了《促织》一文,八十年代起又接连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所出版的语文教材收入.  相似文献   

8.
《促织》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力作《聊斋志异》中的名篇。倪文锦主编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三册中选人了这一篇目,在其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中,对其主题作了这样的说明:“…通过成名一家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皇帝昏庸,吏治腐败的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表现了作者对清代黑暗统治的不满……”毋庸置疑,作为一篇“浮白载笔”的“孤愤之作”,《聊斋志异》的写作意图并不难去把握,但若将《促织》一文的主题这样概括,则未免有失偏额。下面笔者就谈一坦白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9.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有云:“(少年好事者)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其中“比笼”二字,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年来出版的高中《语文》课本一直注作“并放的笼子”,没有明确它究竟派什么用场。而该社1983年4月出版的中等师范学校《文选与写作》第六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的中专《语文》第四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11月出版的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用《语文》H版,则都注作“比试蟋蟀的笼子”。这个注释,显然不妥。因为下文明明有“因合纳斗盆”云云,说明“斗盆”才是蟋蟀的竞技场,是它们决斗分胜负的…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促织》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代表作品之一,它尖锐地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对深受压迫的下层人民遭遇的同情,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诗医     
明末清初时,山东淄川出了一个大作家,他就是写《聊斋志异》的蒲松龄。《聊斋志异》里的《画皮》《促织》《劳山道士》等故事,同学们都知道。但大家也许不知道,蒲松龄还是一个不错的医生。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的《促织》和卡夫卡的《变形记》有着共同的“异化”主题、反讽意识和现实与荒诞水乳交融的创作手法,因而《促织》可称为东方的《变形记》;但是二者在主题的深度表达,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等方面又存在一些差别.  相似文献   

13.
蒲松龄,山东淄川县人,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一六四○年),死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一七一五年).蒲松龄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三十岁前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失败了,以后就一直当私塾教师.他一生经历明清两个朝代,目睹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的现实.蒲松龄在他的名著《聊斋志异》中,写了不少抨击和揭露当时黑暗现实的作品,《促织》就是其中的一篇.短篇小说《促织》通过一个叫成名的人被迫缴纳促织(蟋蟀)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压榨和迫害人民的反动面目,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封建制度统治下的悲惨遭迂.全文可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交代故事发生的起因、时间、地点.明代宣德年间,皇帝爱玩蟋蟀,“岁征民间”,各地污吏便借缴贡蟋蟀,以达到媚上邀宠,敲诈民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蒲松龄的《狼》写了屠户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共三则,第二则被选人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成为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该单元还有《猫》《斑羚飞渡》《华南虎》《马》。  相似文献   

15.
人变动物的题材是古今中外作家借以表现主题的常用母题题材。《变形记》是表现主义大师卡夫卡的代表作,《促织》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传奇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中广为流传的名篇。这两部作品都采用了人变虫的题材,《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促织》中主人公成名之子魂变促织。不论是人变甲虫还是人变促织,都是社会重压下产生的悲剧,展现了异化社会中人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6.
《促织》是蒲松龄小说中的精品,一直以来有关其主题的阐述也相对固定,就是:它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缴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相似文献   

17.
与高中《语文》第四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促织》一文的“课文鉴赏说明”中写道:“《促织》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缴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中写道:“这里寄托了作者对成名的同情,对腐朽的封建统治的谴责。”显然,《教师教学用书》的编者认为《促织》的主旨是“揭露统治者荒淫无道、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对此,本人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的名作《促织》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文中有这么一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此中“好事”,人教版高四册《语文》(必修)没有加注,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也没有译文;翻检旧版教材,课本亦无注,《教学参考书》译作“村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高五册第127页,  相似文献   

19.
蒲松龄的著名短篇小说《促织》,以促织为线索,叙述了主人公成名因小小的促织而几乎家破人亡的悲惨故事。这篇小说之所以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喜爱,在于它主题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而这一丰富深刻的主题,又是通过高超的艺术技术揭示出来的。首先,《促织》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上自天子,下至抚军县令乃至里胥,小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整个封建体制。一跬步皆关民命的最高统治者天子,关心的不是黎民百姓的疾苦、国家社稷的安危,而是供自己玩乐的小小的促织。窥一斑而知全豹,可以想见最高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酒池肉林…  相似文献   

20.
<正>【导学设想】《促织》与《变形记》均被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收录,列入高一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第14课。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观察与批判”,所选择的五篇(部)中外小说,皆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共同表达对人生的思索。《促织》是中国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言短篇小说,它通过主人公成名一家的遭遇,反映了统治者荒淫无道、横征暴敛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