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8 毫秒
1.
[作文题][评说][例文]1.以“读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读书生活,抒写读书情趣;可以总结读书经验,介绍读书方法;可以畅谈读书体会,感受读书快乐;可以对读物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也可以进入书中的精彩世界,与作者和书中的人物对话,领悟人生的真谛。2.这里的“读书”指课外阅读,包括阅读电子读物和网上阅读。现在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是学生读书太少,相当一部分初中毕业生没有像样地读过几本有质量的书。“读书”应该是学生熟悉的一个话题,没有哪一个学生会无话可说;但是,又必须是多读书、会读…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组谈书、谈读书、谈读书人的文章。关于“书”的文章可谓多矣。这里的三篇各具风格,各抒胸臆,但有一点是相通的:作者好读书,乐读书,以读书为享受。我们可以从朱湘的倾谈中感受“旧书”的情趣;从余杰的畅叙中寻找“吃书”的乐趣;从贾平凹的调侃中体味“读书”的妙趣。总之,书中的真趣还需各人自己体会。  相似文献   

3.
有一种幸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这句话告诉我们一种幸福:短暂的一生能拥有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在现实世界里呆倦了,便可畅游于浪漫诗意的精神世界,则“烦火为之顿歇”(袁中道)。在书中,放眼大千世界,沧海桑田,结交三教九流,各色人物;在书中,遥想高风亮节,风光霁月,默思寸草春晖,儿女情长的确,“风声雨声”尽入读书之声,“家事国事”皆在书卷之间;的确,“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培根)。有书,真好。在精神世界中住久了,就该回到缤纷的现实世界里来,但又出现了这样的尴尬和遗憾:有些读书人只有…  相似文献   

4.
藏书是一件乐事,读书更是一件乐事。“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陈继儒)书籍中别有天地日月。少年时代,要为升学读书;青年时代,要为职业读书;行有余暇,可以为兴趣而读书;学有所成,可以为研究和写作而读书;年老赋闲,又可以为消闲而读书。我几十年浅薄的读书生涯,大抵经历过上述几个读书阶段。“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黄庭坚)我爱读书,因为书是我最可靠的老师和朋友,书是智慧的结晶,文明的向导。“书可医愚”,终生有书相伴,生命会变得格外充盈和圆满。细想一下,在我个人的生命史册中,书的分量…  相似文献   

5.
三境界     
方鸿懦 《中文自修》2006,(10):45-45
据说坐禅有“三境界”,是谓“初看山是山,水是水;继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终乃山复是山,水还是水。”化而用之于“读书”,是否亦有“三层次”宁初入门者是:读书是读书,不读书是不读书,我是我,书是书,分得清清爽爽,毫不含糊,是为一层。而在“知入知出”者,则读书是为着“不读书”,而“不读书”其实亦在读书,已知将书读薄读化,懂得“学问皆在书外”,是为二层。  相似文献   

6.
这样读书     
在心情十分放松的情况下,和三五位朋友一起聊书,未尝不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因为在朋友口中,我会发现一些自己希望读到的书,再有目的地去借、去买、去寻觅,似乎就多了许多渴望的动力。同理,是爱读书的朋友,也可以从我这里获得。我们转着圈地收获。久而久之,从聊“读什么书”,演变成“不要读什么书”。至少“现在不要读什么书”,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因为书籍如云,不懂得放弃就不会得到最佳。慢慢地,在“读什么书”中,又有了“如何读什么书”的话题,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比如读小说和读论文,决不是一种读法。当然这个“读法”不仅指读书的姿态,重要的是读书的心境。闲适或紧张,轻松或深沉可大不一样。很快,先把书分成几类,又是一种读书方式。分类既不是按题材,也不是按体裁,而是按“读法”。“显读”是一类———这是从“显学”“隐学”之分调侃来的。被显读的是博得洛阳纸贵、媒体热炒的。不要追“显读”,就是不必随社会上一窝蜂地读什么书。但是也不必刻意追求“隐读”,因为有的书大家都不读自有道理。“孤读”和“佐读”是一类———就是读一本书和就一个话题读几本书。在享受读书中,“孤读”是初级阶段,“佐读”才小康。“佐读”可以就一个话题读几本相近的书,也可以读观点...  相似文献   

7.
很多中学生朋友都在为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不高而苦恼。那么,如何尽快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呢?我向同学们介绍两种方法:“生吞活剥法”和“猜读对比学习法”,请大家不妨一试。 “生吞活剥法”源于中国古代读书法,指的是虽然没有领会作品的精神意旨,但是反复诵读,直到熟读成诵。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古文的学习,也比较适用于初学者。古人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说的就是有了一定量的积累,自然会产生质的飞跃(这里质的飞跃包括相关的两种:一是阅读能力,即会读;一是写作能力,即会写。)这种…  相似文献   

8.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湖北省孝感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作文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朱熹《观书有感》一诗中的名句,原只是用来说明“读书穷理”的重要性。今天有人说可理解为人读书后心灵纯美,胸怀博大;有人说可理解为作者的创造力来自于对现实营养的汲取;还有人说可理解为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来自于不断吸收新知……  相似文献   

9.
“拿来主义”读书法,倡导主动选择或者说“我行我素”的读书策略。鲁迅的《拿来主义》对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精辟论述,完全适用于读书这项最重要的文化活动。怕受污染,拒不读书,是“闭关主义”的文化懦夫;古书洋书一概不读,是“虚无主义”的文化莽汉;来者不拒,全盘接受,鸦片大麻都吸,黄书黑书皆读,是殖民地里的文化奴才。读什么书,同样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盒”!  相似文献   

10.
张玉洁 《山东教育》2005,(34):32-32
一、激发兴趣,愉悦读书 学生心底潜藏着对读书的渴望,这种潜能需要强烈情感冲动的刺激,才能得到有效的释放,进而转化为渎书的行动。可以利用课前3分钟给学生讲故事,讲到精彩处突然“刹车”,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也可以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读书听,延长他们的有意注意时间,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从而激起对读书入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相似文献   

11.
腹的典故     
古代关于读书的典故很多,“等身书”与“五车书”就是两个读书的典故语,但常有用错的 。如“等身书”原来是指读书很多、知识广博的意思,后来却变成“等身著作”或“著述等 身”,意思便有所不同。原来的典故是说宋代的贾黄中从小就聪明,刚满5岁时候,父亲对 他教育极严格,每天早上要他站直,然后将书卷展开,量取与他身体一样长的篇幅,规定他 一天念完。这是指读书的篇幅长度而言的,并非指把书堆叠起来同人一样高,但是现在人们 绝大多数是这样用的,把典故的本义忘了。 比喻读书学识丰富还有“学富五车”的典故,简称“五车书”、“书五车”,又称“五车竹 简”。其典出于《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惠施是战国时 哲学家,是名家的代表人物。这里是说惠施是个有学问的人,道术很多,他读的书要用五辆 车子拉。后人因此常用“学富五车”或“五车书”来喻指读书多、学识广。  相似文献   

12.
陈世滨 《教育文汇》2005,(7):48-48,47
高尔基曾言:“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读书本质上是人的精神灵魂与书的思想生命的一种不期而遇。这种人与书在生活这片绿地的“相遇”,呈现出不同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晒书     
晒书○孟令涛读书、教书;教书,又读书。天长日久,书积累了不少,两只大书橱满满的。为了不致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真正地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我又不断地买书、读书;读书,再买书。书也就越发多了起来了。与书结缘,在我很觉荣耀。我家地处穷乡僻壤,祖辈...  相似文献   

14.
在封建社会,以升官、仕途为唯一读书目的的读书人,能告诫人们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实在难能可贵。我以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要大力提倡的,是广大读书人应该效仿的。当然这里的读“圣贤书”泛指一切学习活动,因为这句话反映了读书、做学问的一种态度,一种境界,一种追求,而这种态度、境界和追求是超越名利的,是不图回报的,也正是现在读书人少有的。  相似文献   

15.
李继高先生编著的《名人读书艺术》的内容特点:一是论及了读书问题的方方面面,如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等;二是书中论及的读书方法都是老作家、老学者的经验之谈,可学可行;三是借名人之口谈读书,有“名人效应”;四是本书作者在每篇文后所作的“提示”准确清晰。该书对人们的读书学习具有鼓励、指导和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今天的图书市场,“图”盛“书”衰的情形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但在你选择“读图”的同时,不要忘了传统意义上的“读书”。因为作为书的主要载体的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和创造的工具。“读图”虽然轻松,但只是一种浅阅读;唯有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才是一种深度阅读,它更需要读者去感悟、想像和思考。读书是一项复杂的高级的脑力劳动,是人类训练和提高自身思维和思辨能力的最主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师生命的全部意义有两大要义,即:读书和教书。显然,教师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读书是为了教书,要教书必须要读书,读书与教书两件大事构成了教师生命的主旋律,这最起码的常识每一位教师是最清楚不过的了。然而在现实教育教学生活中,出现了一种与教师生命主旋律极不和谐的音符——休止符,即教师不读书。  相似文献   

18.
读书与用兵     
读书与用兵,一为文,一为武,二者事不同,但理相通。兵法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用兵之道,贵在一个活字,活学活用,方能打胜仗。如果泥法而不知变,纸上谈兵,则会落得个身死国灭为人所笑。读书破万卷,贵在一个“破”字,破者,破其皮毛,取其精神,方能化他人之文字,而为我之血肉,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如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如若只读书而不知用,用而不知变,就会像鲁迅先生所说,成为书的奴隶,是为死读书、读死书,最后则为读书死。诚然读书之害远逊于用兵,但也不可等闲视之。胡适先生就曾说过:“读书好像用兵,养兵求其能用,否则即便有十万二十万的大兵也没有用处,有的时候,还要兵变呢!”作为一代国学大师,胡适先生知读书之益,更知读书之害,它形象地把“读死书”“死读书”比  相似文献   

19.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读书能促进人的成长,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身为教师,应努力营造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积极倡导“与书为伴”“与书交友”的生活方式,把“读书是一种需要”提升为“读书是一种乐趣”“读书是一种责任”和“读书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去享受阅读,享受教育,让读书来美化自己的人生。  相似文献   

20.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黑发不知勤学早,自首方悔读书迟。”这一句旬读书名言如一颗颗闪烁的繁星充斥着我们的耳鼓,那么隽永,那么深邃,它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阅读多么重要,一日也不能荒废。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