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风景谈》教学设计○山东执教者:张超指导:王庆丰1.导语设计朗颂《白杨礼赞》中写景抒情的片段,导入新课。(略)2.板书课题风景谈(绿色行书)→(红色楷书)3.学习重点(板书)(1)“人与自然”的哲学命题,对主宰自然的抗日军民的赞颂。(2)六幅图画以及...  相似文献   

2.
《风景谈》是茅盾在亲眼看到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感受到他们的崇高精神后,而写下的“见闻录”式的散文。他在《回忆录(27)》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可见,“政治”是这篇作品的“神”。而这个“政治”应是优良的革命传统。在《风景谈》教学中,除了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外,还应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下面谈谈笔者《风景谈》教学的几点做法: 阅读课文——体现革命传统教育 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凭借语言  相似文献   

3.
一九四○——四五年,中国人民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活中,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异常尖锐。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一方面是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卖国投降对内反共反人民的罪恶行径。一直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夜,中国这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存在的两个战场、两种地区,各向着相反的方向发生急剧的变化。作为一个革命作家,茅盾在这一段时间里虽然经历了极其动荡颠沛的生活,但他始终与人民的斗争紧密相连,和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他以锐敏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思想力攫取现实生活中最尖锐、重大最有意义的题材,用手中的笔一方面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和他们卖国投降镇压人民的无耻罪行,另一方面热情歌颂人民的抗日斗争,表  相似文献   

4.
茅盾的《风景谈》是写于抗战时期的散文名篇。它与《白杨礼赞》写于同一时代,反映的也是同一主题,但它比《白杨礼赞》难懂。它描绘的几个风景片断似乎毫无关连,不仅是学生,就是教师自己,初读时也不易一下子品出佳处。仿佛食用橄榄,须得细细体味,才能看出;全篇从风景的角度下笔,充满了抒情的音调,又蕴含着哲理,它告诉了我们“革命”这两个字伟大而深刻的涵义。那么,这样的课文该怎样处理,才能使学生在既能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读出兴味,又能学到写景和议论相结合,不仅写自然之景也把人的活动场面当作风景的主要部  相似文献   

5.
6.
茅盾散文《风景谈》,题目上“风景”二字与通常的说法有些不同。通常理解的“风景”,是指由自然现象所构成的可供观赏的景致,而在这里指的是风物、景象。如此使用,倒也并非出于杜撰,它本来也可以这么理解,只是与常用义稍异而已。两种用义的区别,在于:一指自然的、静态的景物,一指“加入了人的活动”的地方风物、景象。茅盾之所以用这个文题,大约就是要利用“风景”的两义,从一个不惹眼的角度来写一个敏感性的地方:他要忆述亲见亲闻的延安生活,却又故意写得模糊一点,这也是一种遮眼之术。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的《风景谈》,是一首革命的赞歌。这篇散文写于一九四○年作家延安之行以后。那一年的五月,作家离开新疆回重庆途中,从西安转道前往延安,应邀在鲁艺讲课,在延安住了几个月的时间。他在延安,亲眼看到了新的天地、新的世界,从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光明前途。对比国统区的腐朽、黑暗,作家坚信未来是属于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的。  相似文献   

8.
一茅盾的《风景谈》写于一九四○年十二月,曾收入一九四三年在桂林出版的散文集《见闻杂记》,现编入《茅盾文集》第十卷。抗战中茅盾曾在新疆和延安工作过一个时期。他是于一九三八年底应进步学者杜重远之邀赴新疆的,在杜重远任院长的新疆学院执教,并担任新疆各族文协联合会主席、新疆中苏文化协会会长。后来新疆督办、地方军阀盛世才的反动面目逐渐暴露,肆无忌惮地迫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一九三九年底和一九四○年间杜重远就被盛匪软禁起来  相似文献   

9.
茅盾先生的散文《风景谈》构思精巧,结构严谨,一向为人们所称颂。文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表面写风景,意在歌颂人,描写的六个画面看似信手拈来、毫无关联,实则有机结合、缺一不可,实在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10.
审美教育是一种审美情感的教育。陶冶情感、塑造心灵是它的基本功能,而培养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则是它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1.
准确地把握《风景谈》的结构,这是理清这篇散文文脉,掌握作者构思,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认真钻研课文,不难发现其间的议论已经明晰地显示了文章的脉络,即“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第一节末)——“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第四节)——“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第十节),茅盾先生构思的奥妙及对主  相似文献   

12.
《风景谈》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教育中心《语文》基础版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篇。本文通过六幅风景的描绘,赞美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学这篇课  相似文献   

13.
信手翻开搁置案头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茅盾先生的《风景谈》似一幅幅清新淡雅的乡村风情画赫然印入我的眼帘,初读时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受这种心情的极度诱惑,我忍不住再次一字一句地阅读起来。呵!好深邃的意境呀!在文中,作者只是坦言:“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自然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伟大者!”出于这样的观感与认识,作者在文中不仅强调人是“风景”的构成者,而且特别勾勒了一幅幅人物活动的剪影,其中尤其有几幅独特而意蕴深厚、美好无比…  相似文献   

14.
《风景谈》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教育中心《语文》基础版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篇。本文通过六幅“风景”的描绘,赞美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以“崇高”一词为切入点,与学生在“崇高”中穿行对话,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精讲导读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自读预习阶段:①结合课文注释自读全文并分别概括六个风景片断的内容。提示:六个风景片断的内容依次是:沙漠驼铃、高原晚归、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园即景、黎明剪影。②六个风景片断是通过什么串联起来的?提示:这些风景片断无论是内容上,还是时空上都没有什么联系,组接它们的是“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极富哲理的警句。这一基本观点是贯串全文的神线。  相似文献   

16.
收入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的《风景谈》,其国“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一句,注为“指绘画工作者的手”,似不准确。“调朱弄粉”应是指女人搽脂抹粉的.李商隐《木兰》诗有“弄粉知伤重,调红或有余”,张采田注:“……义山自婚王氏,久为李赞皇一党……令狐因茂元之故,迁怒义山,诗所以云‘弄粉知伤重’者,即指此。”这里的“弄粉”“调红”就是指女人而言的、至于“弄粉”“调红”与“调朱弄粉”,该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吧? 再从行文来看,注解是悖于文意的。这句话所在的一段,是专写知识分子在延安的生活的,是知识分子的“风景画”.作者这样勾勒画面:  相似文献   

17.
茅盾的《风景谈》是一篇具有深刻哲理的优秀散文。文章撷取六个风景画面,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画廊,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延安和整个抗日根据地欣欣向荣、积极向上、抗日卫国、创造美好未来的社会风貌。作品从“人与自然”的哲学命题的高度,通过具体画面,赋予抗日军民以更深刻更恒久的内涵。现在,我们品读这篇作品,并不因其历史背景的变迁而觉得其意义黯然失色。  相似文献   

18.
《风景谈》写于一九四○年十二月,当时作者从新疆途经革命圣地延安返回重庆不久,写了不少记事写景散文,均收于《见闻杂记》.作者曾说,在写这些作品时,“国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代,语言问题就已经开始和哲学问题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论语》是一部反映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也涉及一些有关语言的哲学问题。语言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本文借助西方语言哲学的一些基本原理阐述《论语》中的"正名"说,语言对文化的承载作用以及语言的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20.
先秦时代,语言问题就已经开始和哲学问题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论语》是一部反映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也涉及一些有关语言的哲学问题。语言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本文借助西方语言哲学的一些基本原理阐述《论语》中的"正名"说,语言对文化的承载作用以及语言的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