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活动是作为主体的人把自身存在作为客体来对待和改造的过程,也就是说,体育活动本身是主客体的统一,是主体的能动性和客体的受动性的统一。这既是体育活动的一个特点,又是体育活动所具有的深刻的辩证性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2.
学习评价是保证学习质量和提高学习效益的重要手段。评价标准的确立要坚持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有机结合,同时要重视实践的检验。结合行动研究学习本身的特点与人们对这种学习的价值追求,笔者在多种理论的启发下形成了关于远程学习者行动研究学习评价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并在实践中加以了实施应用。  相似文献   

3.
现代体育教学美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教学美是审美潜能与美的潜因相互作用后产生的一种能引起师生心灵愉悦的和谐状态。这种和谐状态首先是审美客体中的多种因素之间的和谐,这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大的和谐,即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诸因素的大和谐。这时,体育教学美才显示出来。但是,体育教学美的最终出现只能是在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之中,主客体离开了任何一方,和谐——美就无法产生。  相似文献   

4.
一、哲学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哲学教学过程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堂教育,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和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辩证发展过程.首先,哲学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人们的认识活动是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而不是消积、被动直观反映的过程.哲学教学作为认识与发展过程来说,其任务的完成、目的的实现,只能通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掌握和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来实现.其次,哲学教学过程的客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本身.对于这一特定客体的认识,学生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教材通过班级授课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特殊认识与一般认识反复作用的过程.再次,哲学教学过程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和树立  相似文献   

5.
世界秩序体系的系统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秩序体系是一个在世界政治的基础上各国际政治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社会型的自组织系统,其形成往往是在主体、客体、目标、手段等诸系统交互"合力"作用下的历史演进形态。世界秩序系统在内部与外界的双重作用下,通过自组织的活动,由相对稳定有序的状态发展到无序失衡,再到相对的稳定有序,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实现了世界秩序的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动态发展。这种辩证发展的过程就是世界秩序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性。  相似文献   

6.
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问题一直是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在生活世界中实现着教育的意义,同时生活世界对我们又是不可或缺的。教育理论回到教育实践中来,正是要回到生活着的事情本身,即回到最原本的事情本身,用心去体验、去感悟教育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创新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活动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它包含主体、客体和中介三个要素。创新主体是从根本上探讨“谁在创新”的问题,创新客体具有两重性,实践创新客体和理论创新客体。前者包括两个层次:可能性客体与现实性客体;后者也体现两个纬度:从认识论范围上看,理论创新的对象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从现实对象上看仅仅指向实践创新。与创新客体的二重性相对应,中介系统也是二重的,有物质性中介和非物质性中介。  相似文献   

8.
社会工作实务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二元主体的共同行动。教师不单是传授知识的主体,更是带领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主体,要与学生同行,透过实务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反思,探寻实务经验与规律,创新实务知识,再转化为教学成果,弥补教学者本身实践经验不足的短板,最终达成教师"培力"的目标。学生也不应该是单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应当成为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进入实务前线,实地与老师对话,实现学习者的"培力"。  相似文献   

9.
哲学的发展是逐步深化的过程,古代哲学的研究重心在于本体论,近代哲学转入以认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认识论中主客体关系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以不同的形式获得了统一。康德从带有先验色彩的主体能动性出发,第一次建立了主客体统一关系;黑格尔在主体建立客体唯心主义基础上辩证地理解主客体关系;费尔巴哈在直现、感性、唯物的基础上理解主客体统一。这些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地辩证地解决主客体关系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10.
在实践唯物主义精神的指引下,遵循实践哲学的方法原则,正确对待真理的主观特征和主体本性,挖掘深藏其中的主观意蕴,是关乎真理论研究和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是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要求。真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即科学的理论,它包含认识和正确的认识两个规定性,简而言之,真理是特殊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认识系统是以人的主观能动性、信息的传递和加工为主要特征的一个特殊系统。本文着重探讨三个问题:一是认识系统的要素和结构,对认识的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的“中介”(包括实践和方法、仪器)进行了分析,并对三者的综合作了动态的说明。二是认识的发生,主要是介绍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理论,并对其进行了评述。三是科学知识发展的模式,介绍了波普尔、库恩和拉卡托斯的知识增长模式,最后介绍了我国学者的科学知识增长的辩证模式。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接受主体对接受客体的主观认同和心理接受的程度。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信息接受的主体、客体、媒介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不乐观。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自身素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接受环境、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的方式,真正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接受主体的主体性地位,以期获得其内心真正的认同和有效地接受。  相似文献   

13.
道德信仰是主体基于自身对道德的认知而对道德理想及其价值依据的笃信与奉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既是知、情、意的统一,又是知与行的统一。这种统一性内蕴着实践性,主要体现在道德信仰的产生与展开两个方面。道德信仰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实践的产物,不能只是停留于主观领域的个人观念意识,而是客观地反映着社会历史现实,是道德主体与道德客体相互作用共同进步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实践的主体和客体都在发生着变化,而与之相对的教学方法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句话意味着教学必须有方法,而且方法要不断改革和创新。针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有效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并结合国内外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构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模式,以便提高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例分析,指出变异语言是对形式逻辑和语法常规的突破、违背和超越。分析客体的唤情功能、主体的感知系统及主体对客体感知过程中的切分、删除、增补和整合等程序,指出主体的表达紧迫感和固有语言模式的矛盾是变异语言产生的根本原因。分析变异语言受到的制约因素,最后指出语言就是在变异和制约的矛盾运动中变化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教学中的主体性与主体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人们围绕教师和学生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展开了一场大论战,形成了"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师生双主体论"、"师生教材三主体论"、"主导主体论"、"互主体论"等观点。在现代教育活动中,师生同为主体,相互作用。只是从一个新的视野和角度探讨和认识这个问题,以推进主体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由于社会和教育主体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教学实践的探索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变化的前提下展开的。课内实践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对于内化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相似文献   

18.
理论和现实的“二律背反”,说到底就是理论反映规律还不够全面和准确。更全面、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规律,就必须充分认识规律的辩证性。规律的辩证性,主要是指规律具有广泛联系性、发展变化性和辩证统一性的特征。规律具有辩证性既是普遍的,又是必然的。充分认识规律的辩证性,既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我们对此必须予以高度地重视。  相似文献   

19.
外语教学法应用的新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语教学法是对外语教学客观规律的反映和总结的学科。它要研究的课题非常广泛,包括外语教学过程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外语教学法必须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既要研究理论,更要十分重视实践,并以实践检验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建立外语教学法本身的理论,才能有效地指导外语教学的实践。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学活动要根据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作相应的调整,使受教育者能更好地适应时代需要。  相似文献   

20.
教学实践活动是学生作为认识主体能动地探索和改造客体的活动.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