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南齐竟陵王萧子良为代表的西邸文学集团,是先唐时期人数最众、阵营最大的一个文人群体,对当时文学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谢朓在“西邸”的八年时间内,其诗歌创作呈现出两大明显的特点,其一是“以山水作都邑诗”,其二为“已有全篇似唐人者”;此外,谢朓还以其不断的艺术实践,成为“西邸”诸人中对“永明体”贡献最大的一位诗人。  相似文献   

2.
"竟陵八友"是齐梁之际重要的文人团体,包括谢眺、王融、沈约、萧衍、范云、任昉、萧琛、陆倕八人.他们是永明体新诗的倡导与实践者,也是齐梁文学新变的完成者.他们的山水诗、公宴诗、咏物诗成就甚高,其奏疏、序论诏铭、书文碑领、辞赋等文体也代表着齐梁散文的最高成就.在文学艺术上,"竟陵八友"倡导文学题材的日常生活化、重视文学的抒...  相似文献   

3.
齐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集文学之事,始见于萧子显<南齐书·武十七王·萧子良传>,但萧子显不言人数及具体人名.梁元帝萧绎<金楼子·说蕃>篇在萧子显的基础上率先提出十一人的竟陵文士集团,并以"士林"号之.<梁书·武帝纪>有竟陵"八友"之说;<梁书·沈约传>言竟陵文士则仅列举六人.三种说法,人数不同,名号有异.如此差异恐与<梁书>编撰过程有关.<金楼子·说蕃>篇所列十一人的竟陵"士林",较之<梁书·武帝纪>的竟陵"八友"之说和<梁书·沈约传>的"六人"说,似更能反映竟陵文士集团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4.
王文和 《别江夏王锋》* 《南史·齐高帝诸子传下》:“(江夏王锋)善与人交,行事王文和、别驾江祏等,皆相友。后文和被征为益州,置酒告别,文和流泪曰:‘下官少来未尝作诗,今日违恋,不觉文生于性(疑当作情)。’”文和,下丕人。宋时为义阳王昶征北府主簿、巴陵内史。齐永明中,历青、冀、兖、益四州刺史,平北将军。释宝月(《齐诗》卷六) 《永明乐》十首 《南齐书·乐志》:“《永平乐歌》者,竟陵王子良与诸文士造奏之。人为十曲。道人释宝月辞颇美,上常被之管弦,而不列于乐官也。”案:“平”当作“明”,参见竟陵王萧子良《永明乐》条。梁武帝萧衍…  相似文献   

5.
南朝宋齐梁陈四代 ,统治者编安江左 ,在政治上鲜有建树 ,但却都对文学表现出了特殊的偏爱。各朝君主有的大力提倡 ,奖掖文学创作 ,有的身体力行 ,亲自从事创作及批评活动。其中 ,尤以梁朝萧氏家族的成员表现得最为突出 ,据史载 ,梁武帝萧衍在南齐时就与沈约、谢月兆、王融等同为竟陵王萧子良西邸的文学之士 ,是著名的“竟陵八友”之一 ,名动一时。建立梁朝以后 ,仍乐之不疲 ,“躬制赞、序、诏、诰、铭、诔、箴、颂、笺、奏诸文百二十卷 ,”(1 ) 而且“旁求儒雅 ,诏采异人 ,”“每所御幸 ,辄命群臣赋诗 ,其文善者 ,赐以金帛 ,诣阙庭而献赋颂…  相似文献   

6.
南朝永明年间,诗歌力求追新,讲求声律对偶,启开唐风,这就是文学史上为人所称道的“永明文学”。永明文学的代表作家,就是《梁书·武帝纪》所称的“竟陵八友”。王融为竟陵八友之一,阮亭称之为“一代文宗”(《师友诗传录》)。其诗歌以清丽见长,钟嵘《诗品》:“元长(王融)士章(刘绘),并有盛才,词美英净”。日人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也称王融诗“清而丽”。我们从其具体的创作中不难发现他对清丽的艺术风格的追求。在其百余首诗中,提到“清”字的地方是很多的,反映出其艺术上追求“清丽”诗风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7.
“竟陵”是南齐武帝肖(臣责)第二子竟陵王子良的封号(子良于齐建元四年〔公元482年〕六月被肖(臣责)封为竟陵王)。他在齐代诸王中,算是比较贤明的。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子良“天才博赡,学综该明,沛献、东平、淮南、陈思方斯蔑如”。《南史》本传又说他“少有清尚,礼才好士,居不疑之地,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士子文章及朝贵辞翰皆发教撰录”。两者对子良的称颂,虽不免有点夸张,但他知识面较广,  相似文献   

8.
萧子良开西邸、集学士,是齐梁文学史上的一件盛事。文章即以西邸为观照对象,主要涉及萧子良开西邸的时间与地点。其中,萧子良开西邸的时间有永明二年、永明四年和永明五年等不同说法,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各种论点详加考证与辨析,最终认为萧子良至迟于永明二年开西邸。此外,萧子良西邸在鸡笼山,文章对此亦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范云随父入郢府的时间,以往学者大多将之系于泰始三年(467)沈约随蔡兴宗至郢州时。其实,系在元徽二年(474)沈约第二次入郢府时,是更为谨慎的做法。范云始为萧子良司徒记室的时间,有永明二年与永明五年之辩。据此前范云曾任尚书殿中郎作为线索进行求证,永明二年范云已入为萧子良司徒记室。  相似文献   

10.
"竟陵八友"诗文集当以逯钦立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和严可均之<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所收最为详备,然尚有阙者.今人陈庆元<沈约集校笺>、林家骊<沈约研究>辑补了沈约许多诗文,曹融南<谢宣城集校注>补辑了谢朓诸多作品,然很不完备.笔者在广泛涉猎资料的基础上,辑佚了"竞陵八友"散佚之作25首,存目24首.  相似文献   

11.
兰台聚小考     
“竟陵八友”是齐梁之际最为重要的文学集团之一,对齐梁文学的兴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任是其成员之一,他与著名诗人沈约齐名,并称为“沈诗任笔”,知名当时。任为御史中丞时,与陆、萧琛等九位后进之士交游,号为“兰台聚”,名垂当时。  相似文献   

12.
“小谢”之称始见于钟嵘《诗品》,指谢惠连而非谢朓,这一现象与钟嵘对永明新体的排斥关系密切。唐代近体诗获得极大发展,唐人尊谢朓而不重惠连,“小谢”之名从此确定为谢朓。宋人提出“三谢”之说,注意到谢灵运、谢惠连与谢朓在诗风上的古近之分,重新关注谢惠连的文学价值。明清时期因《诗品》流行、诗坛复古风潮等因素,谢惠连再次受到重视,部分推重古体的诗论家乃至重新呼之“小谢”,并提出谢惠连成就高于谢朓的论断。作为诗史上的小家,谢惠连的地位升沉是时代文学思想发展演变的上佳见证。  相似文献   

13.
谢朓一生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永明与宣城两个最主要的时期。永明时期谢朓处于西邸文学集团之中,创作了大量咏物诗,观察能力与审美能力得到很大提升,由此而形成的"咏物"思维也对其后期的山水诗创作产生很大影响:谢朓山水诗的选材偏好与写作手法都与咏物诗有着契合之处,主要表现在默察静物、擅取常景、细写微态三个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写作风格,而诗人的审美意识也完成了相对于文学潮流来说的逆向延伸。  相似文献   

14.
任昉是"竟陵八友"文学集团成员之一,以"沈诗任笔"擅名齐、梁文坛.他不仅以散文创作驰名当时,而且其诗歌创作也自成一家.浙江之行,是任昉一生中仅有的两次外任.考察任昉的浙江行踪,以及所创作的山水诗和酬答诗,从中可窥见其不同于永明体新诗的庄重典雅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王俭、钟嵘和江淹的家世、生平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分别对王俭与江淹的关系、钟嵘与江淹的关系进行了考证,并得出了齐代国学立于永明三年而非永明四年、江淹才能被王俭所妒、王俭对五言诗人的评价并非中肯的结论,同时钟嵘与江淹在文学观念上存在着明显矛盾、钟嵘《诗品》在记载“江淹才尽”一事时存在着自相矛盾的现象,特别是在“江淹才尽”问题上,竟出现了十四年的误差。作为对江淹执弟子礼的钟嵘,他这样的作法既与为尊者讳的传统观念相悖,也与萧绎的《金楼子》中记载相左。个中隐情,有待进一步追根究源。  相似文献   

16.
钟嵘《诗品》说谢朓的诗“一章之中,自有玉石。然奇章秀句,往往警遒。”(1)并且说谢朓之诗“善自发诗端,而末篇多踬,此意锐而才弱也。”(2)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很到位的评价。所以后来的人们评说谢朓时,往往赞其诗歌之发端或叹其佳句之“灵妙之心,英秀之骨,幽恬之气”(3),批评“其病乃在才之不继”(4),写到篇末,“每苦气竭”(5)等等。却少有人注意到钟嵘所说的“意锐”。我觉得这恰恰是谢朓为人、为诗的致命伤。谢朓出身于南朝显贵家族。但他生活的年代,谢家已风光不再。刘宋时被疑谋反遭诛戮的范晔是他祖母的弟弟。而他自己的母亲则是齐高帝萧道成的女儿。他的岳父王敬则,是萧道成夺取刘宋帝位的同谋者。而萧道  相似文献   

17.
南朝齐梁之际的无神论者范缜,围绕佛教的因果报应之说,曾与南齐竟陵王萧子良多次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萧子良派王融对他说:“以卿之大美,何患不至中书郎,而故乖刺为此,可便毁弃之。”而范缜大笑曰:“使范缜卖论取官,已至今仆矣,何但中书郎。”从范缜的话中可以看出,在范缜眼里,尚书令、仆射的官位要比中书郎高。而《通典》中却记载,  相似文献   

18.
南朝陈代的诗歌受人关注的主要是宫体诗,它是梁代宫体诗的延续,以赏玩的笔调表现女性生活,成为陈代诗歌中的一支。然而陈代还有山水诗、边塞诗,二疏离了宫体诗的风格,前步竟陵八友山水诗的后尘,更多承袭的是谢朓山水诗中清丽的风采,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齐、梁诗的风格;后出自以军乐为乐的风习,在对边塞生活的表现中,呈现出新的诗歌面貌,从而奠定了唐以后边塞诗的基本主题和风格。  相似文献   

19.
叶蕾 《现代语文》2009,(10):29-30
钟嵘《诗品》谢朓条品语历来为评论家所关注。钟嵘为什么要说谢朓的诗歌“颇在不伦”,却对谢朓论诗时的“感激顿挫”念念不忘,为什么谢胱的诗歌审美标准和他的五言诗歌的创作有那么大的差距,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由于钟嵘所持的是浑厚感人的五言古体诗的审美理想而认为谢朓的诗歌创作不能令人满意。而作为诗人的谢朓,他的创作追求不是写出优秀的古体诗,而是要创造新的诗歌形式——永明体。  相似文献   

20.
松浦友久由于关注到"谪仙"与李白的高度契合,发现了"谪仙"的属性,并进一步解读出"客寓意识"。"谪仙"与"客寓意识"存在紧密的内部联系,在使用时不免困惑,造成一定程度混乱,笔者提出"谪仙——客寓意识"模式,这一模式其实是松浦友久不自觉运用的。由于生平遭遇、天赋上的一致导致李白对谢朓认同,运用这一模式,可以看出李白的风格来源是谢朓,若没有这一模式,则很可能忽略谢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