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伦理——伦理概念与伦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的本义是指人伦关系及其内蕴的条理、道理和规则。伦理是与物理与事理相区别的情理。发现、认识人伦关系中所蕴含的道理,从古往今来无数个体的情感发用中发现普遍认同的情感,“必推其情至于无撼”,并把这种普遍认同的、无撼的情感作为“中道”或伦理的规则以裁量、规范个体或过或不及的情感,以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人伦关系的和顺及人伦秩序的稳定与和谐,就成为一个专门的学问,这就是本义上的“伦理学”。在西方,“伦理”和“道德”区分不如中国那样细致,故伦理学与道德哲学基本上可以通用。这种广义伦理学把伦理学定义为关于道德的学问。伦理学知识是面向大众生活的,具有理想性、历史传承性、可普适性和知行统一性。伦理学的研究者,同时也应该是他所欣赏的伦理生活方式的忠诚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社会的经济伦理要求与非市场社会的经济伦理要求的巨大差异,非市场社会的公私观强调公私对立,忽视两者和谐的一面;市场经济社会要求和谐的公私关系观,并且认为保护私人追求个人利益会自动地实现社会公益。适合我国市场经济要求的公私伦理精神应该是“保护私权,发展公益,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3.
法律关系主体从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适时拟制的。社会利益是一种有别于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独立利益种类,高度重视并有效维护社会利益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因此,将“社会”拟制为法律关系主体,不但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必要性,也完全具备现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职业道德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的精神自律,与个人价值取向密切相关,是在职业活动中以调节从业者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或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为中心展开的。深化改革时期职业道德教育的定位,是构建和谐打造“争创一流企业”的发展模式下,加强企业全体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刻不容缓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张军 《凯里学院学报》2007,25(4):124-125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儒家伦理文化合理内核的有效汲取,对于当代和谐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这些合理内核,一是儒家在道德文化理念上追求圣人的文化心理和人格境界,二是儒家在人伦关系上推崇相互协调的和睦交往,三是儒家在义利关系上主张"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法律关系主体从来就是不固定的,它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拟制的。社会利益是一种区别于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独立利益种类,高度重视并有效维护社会利益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因此,将“社会”拟制为法律关系主体,应完全具备现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利益引导,应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利益,维护正当利益;应引导人们提升自身的利益追求,实现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和谐互动;应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互动发展,协调好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关系,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应建立和完善利益调节机制,努力消除不公平因素.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墨虽然是针锋相对的两大“显学”,但在文化也即关于人的一系列的基本问题上,其思想观念都是一致的。在对人的自身的理解上,两者都注重修身、践行,对人的主体性一致强调;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两者都主张个人利益让位于群体利益,都坚持利他的伦理观;在天人关系上,两者都追求天人之间的和睦与融合;在社会理想上,两者都追求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不是某个人随意定出来的,而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和道德关系的客观要求。作为指导和调节人们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基本准则,它要求把社会整体的利益放在首位,使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在保障和发展社会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和发展个人利益;当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的利益发生矛  相似文献   

10.
一、和谐精神的精华意蕴与内涵实质关于和谐精神的内涵与实质,学界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广泛探讨。(一)卫绍生教授从哲学理念、社会观念、伦理关系、个性修养(人生追求)四个方面对和谐精神的内涵进行了阐述:1.作为一种哲学理念的和谐精神。强调阴阳和谐相生、平衡互补,是中国传统“和”“合”思想的理论渊源。2.作为一种社会观念的和谐精神。追求社会公正,强调通过和谐制度的合理安排与实施,谋求社会和谐。3.作为一种伦理关系的和谐精神。追求伦理关系的和谐,对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伦理关系做出种种规定和约定,维系社会和谐伦理关…  相似文献   

11.
从历史评价的尺度看,承认“个人利益”的市场经济伦理,相对于不承认“个人利益”的计划经济伦理,应该是一种进步。根据道德哲学,我们可以把道德行为分为“正当、不当、应当”三个层次。道德原则,既包括对违反基本道德准则“不当”行为的否定,也包括对合于基本道德准则的“正当”行为的肯定,又包括对指向理想道德标准“应当”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职业道德,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体现着特定社会价值取向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与一般社会道德一样,社会职业道德包含着双重内涵。—种是“不应该……”,即为最低限度地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而设置的道德禁制;一种是“应该……”即在高层次上使人们之间的关系这到和谐一致,使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社会利益高度统一,使个人理想抱负、精神品格、价值追求趋于完美的首先理想。由此便形成了职业道德的两种境界。  相似文献   

13.
《奥赛罗》中的伊阿古显示了恶人的“癖性”,属自恋型的恶魔。恶性自恋的恶魔伊阿古发展了一种不正常的自我利益,这种非自然的个人利益的发展是以损害别人或社会利益为代价的,在伦理上为大众所不齿,无论是自然系统还是社会伦理系统都将抗击这种损害,恶人终将毁灭。伊阿古形象,隐含着作者的道德选择,寄托着作者希望社会和谐发展,人与人间相互友爱的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14.
马兰霞 《上海教育》2003,(7A):32-33
从历史评价的尺度看,承认“个人利益”的市场经济伦理,相对于不承认“个人利益”的计划经济伦理,应该是一种进步。根据道德哲学,我们可以把道德行为分为“正当、不当、应当”三个层次。道德原则,既包括对违反基本道德准则“不当”行为的否定,也包括对合于基本道德准则的“正当”行为的肯定,又包括对指向理想道德标准“应当”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论环境立法的终极目的——兼论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价值观是环境法目的理念的基础和出发点。传统的“人类利益中心”环境价值观引致了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 ,而脱胎于生态伦理学的“生态利益中心”环境价值观作为一种道德主义理想 ,在法律层面上遭遇到困境。“可持续发展观”以公平、公正为基本价值观 ,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目标 ,是生态道德法则上升为法律规范的唯一理性选择。由此 ,环境立法的终极目的应该是 ,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导向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保障人类利益和生态利益。  相似文献   

16.
"社会管理"并非一个独立学科,而是对社会内各个组织、各个人之间的利益和关系的调节,因此,社会管理的研究既需要具体学科提供策略和技巧,也需要伦理学做出普遍性价值指导。社会管理的伦理审视应采取规范论立场,确立建构主义方法、寻求基本社会共识,并在贯彻社会责任中推进。  相似文献   

17.
人伦关系是否能够实现真正的和谐,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人们能否就关涉大家现实利益的诸多问题达成普遍的伦理共识;二是在伦理共识形成以后,各伦理主体是否具有信守共识的道德自觉。然而,各伦理主体彼此问达成的共识却并不一定就是一种“善”,人们在达成了共识之后又背弃信诺也不一定就是一种“恶”。  相似文献   

18.
虽然同为儒家,但在精神和理论形态上,荀子的伦理学与孟子的伦理学却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如果说孟子的伦理学是以义务或要求为特征的,那么在荀子,他的伦理学则是以欲望及其实现为特征。在这种伦理观念体系里,道德不是目的,而是实现欲望或利益的条件和规律;道德的任务不是达成某种崇高的境界,而是建立一种共同生活的秩序以代替相互间的冲突和斗争。这样一种道德虽然看起来似乎并不那么崇高和伟大,但现实和生活需要它。  相似文献   

19.
以农业为主的生活环境与生存状态造就了中国传统伦理的和谐追求、群体本位、等级伦理的精神特质。为了追求和谐,司法中“无讼”追求便成为其实践模式;家族本位和国家本位的群体伦理决定了“重刑轻民”和“家法族规”法律体系;“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宗法等级伦理则形成了“权利等差”的法律制度。只有深刻认识中国古代法律与伦理的内在关联,才能客观公允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更为审慎地移植西方法律。  相似文献   

20.
我的和谐伦理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与刘宗贤、刘长明两位教授合作的《和谐伦理学宣言》发表后,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褒贬不一。作为一种新伦理观,和谐伦理当然是也仅仅是伦理学链条上一个发展的环节,自有其不完善之处。为了使这一新的伦理观更加完善,有必要再作如下说明:人类与非人类都有其特定的价值——万有价值定律是和谐伦理观的价值论基础,因而,都有以其特定方式存在的权利;人类的自私与冷漠是地球生态系统失衡之源;“三者”——仁者、智者和贤者,只是一种爱心大写意;“三爱”——爱人、爱生兼爱万物,是有差等的爱;和谐伦理内涵着和谐之善与和谐之美;使非生物生物化,使生物人格化,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和谐伦理学不是一般地反对科学技术,而是反对科学技术的滥用;能者多劳,在维持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中,人类应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和谐伦理学固然相对超前,但她代表了伦理学发展的方向,是实实在在的伦理学指归,而不是伦理乌托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