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视障儿童的分类教学是盲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变革.我校从1986年开始低视力教学研究与实践,至今已有18年之久,有关低视力教学的经验章很多,但对如何科学合理使用视障儿童的残余视力的问题,尚没有见诸献报道。本试从低视力教学实践出发.谈谈视障儿童残余视力的科学使用与保护。  相似文献   

2.
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为了使幼儿园“儿童眼保健”工作做得更好,说说以下六件事:一、坚持“定期为幼儿测查视力”按照《幼儿园工作规程》,每半年应为幼儿测一次视力,对测出的结果进行分析,并通知家长。学龄前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期,也是斜视、弱视等常见眼病治疗的最佳期,对幼儿的视觉发育进行监测,及早发现视力异常,是关爱儿童眼睛的一项具体措施。二、对小年龄儿童进行“视觉发育观察”为了弥补小年龄儿童视力检查方法的不足,幼教工作者和家长应掌握一些儿童视力发育的规律:新生儿有光感。满月会用眼追随红色物体片刻。百日目光…  相似文献   

3.
儿童所患的多数疾病是容易发现的,例如感冒、肺炎和腹泻等。而有一些疾病却不易发现,而恰恰又是这些疾病可能影响儿童的听力、视力,行走或说话的能力,甚至导致儿童终生残疾.如聋、盲、哑或肢体瘫痪。这些方面的疾病症状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才能发现。在这里,我们暂时把它叫做“隐性致残”因素。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上海盲校于1978年开始进行盲和低视力的分类教学,并于1992年开始对低视力儿童的剩余视力进行利用和训练。2002年,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和德国汉堡大学的“在中国建立低视力训练教师体系”合作项目的开展,我国的视障教育工作再度把目光投向这里,重新认识低视力和低视力教育,开展针对视力残疾儿童的视功能训练。[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张立薇 《天津教育》2014,(23):112-113
一、教学背景 全盲儿童由于视觉功能障碍(以下简称“视障”)的影响,普遍存在动作迟缓、笨拙、协调能力差等不同层次的非健康体态,这些情况统称为“盲态”,又叫“盲相”。这些“盲相”直接影响他们一生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对他们参与社会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有针对性、有计划、科学地对全盲学生进行“盲相”的矫正,是视障教育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更是视障儿童发展的需要。我校参照《盲校课程设置方案》,进行了综合康复校本课程开发的科研工作,开发了《形体矫正训练》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6.
视障儿童盲态个别矫正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探讨在盲校学习的视障儿童存在各种盲态的情况,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对其初步进行分类;探讨如何进行评估;提出了矫正各种盲态的途径、方法与手段;文章还对盲态矫正的社会意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盲、聋、培智学生群体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身心发展有缺陷或残疾的少年儿童,即智力、听觉、视觉、肢体、语言、情绪等方面发展障碍的儿童少年的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是指对在听力、视力、语言、智力、肢体等方面有缺陷者,通过身体练习,以增强体格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帮助缺陷康复、培养个体意志品质和生活自理能力,帮助他们融入社会所进行的体育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特殊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盲人学校从只招收单纯视力残疾儿童,发展到了盲兼有重听、盲兼有可生活自理的肢体残疾、盲兼有轻度或中度智力残疾的儿童(多重残疾视障儿童)走进了盲校.尽管学校采取了增加助教等措施,但仍不能满足学生们的特殊需要.……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特殊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盲人学校从只招收单纯视力残疾儿童,发展到了盲兼有重听、盲兼有可生活自理的肢体残疾、盲兼有轻度或中度智力残疾的儿童(多重残疾视障儿童)走进了盲校。尽管学校采取了增加助教等措施,但仍不能满足学生们的特殊需要。  相似文献   

10.
“功能性盲”的产生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重大问题,“功能性盲”产生的原因在于教育观念落五于时代发展。要在全社会确立终身教育的思想,使全体社会成员学会生存并使学习社会,扫除并杜绝功能性盲。  相似文献   

11.
王安兰 《山东教育》2005,(27):50-50
儿童视力发育障碍十分常见,除了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外,主要是后天用眼不当所致,据国内研究表明,有许多儿童的视力发育障碍是与学习和模仿父母的不良用眼习惯有关,即父母的“行为遗传”影响孩子视力。这部分儿童视力发育障碍是“学”来的。  相似文献   

12.
卢梭的教育思想常被教育史学界誉为教育重心从成人转向儿童的重大转折,是教育史上的“哥白尼革命”,由此形成了流传百年的美丽“神话”。借鉴儿童史、社会史等学科研究成果,从儿童服饰、儿童艺术、成年人对儿童的态度和对儿童教育的关注等来看,14—18世纪欧洲社会在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念发生的重大变化,说明欧洲近代儿童观变迁具有深刻的历史基础,并非是卢梭的先知先觉。从卢梭教育思想对1819世纪欧洲教育的影响来看,教育史上这一所谓的“哥白尼革命”,不过是一场因崇拜卢梭而虚构的“革命”。虽然卢梭曾对西方教育的历史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人为夸大这种影响并无助于科学的历史认识。  相似文献   

13.
先天视力残疾学生的人物画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作品分析的方法,对174名7-25岁先天视力残疾学生的人物画进行研究后发现:借助可以提供触觉反馈的绘画工具,全盲、功能性盲、低视力学生均能有效参与绘画活动且具有绘画能力的发展潜力;随着年龄增长,先天视力残疾学生的人物画的发展先后经历涂鸦期、过渡期、常规人物期三个主要阶段,符合儿童人物画发展的一般方向,但发展较缓慢、发展时间相对延长.  相似文献   

14.
在过去100年中,养育子女方式的重大改变,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改变。已经显示,这种改变阻碍儿童的心智和身体发育。 目前担任格拉斯哥大学儿童卫生系主任的柯布恩教授,正在研究喂养婴儿方式与脑部化学发展的关联。他声称,初步研究表明,使用没有“生命的”婴儿奶粉取代“活生生的”母乳喂养会阻碍婴儿脑部的发育,因而导致智商较低、视力问题以及孩子成年后  相似文献   

15.
据一项调查显示,我国7至9岁的儿童,竟有34%患上近视,比有“近视之岛”之称的台湾的同龄儿童高出15个百分点,可见保护青少年的视力迫在眉睫,意义重大。保护小学生视力应从多角度、全方位地考虑,在课程设置、课本编印、体育锻炼、起居饮食、用眼卫生、眼病防治等诸多方面都要落实具体措施。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室,必须具有良好的视力环境,这就要求教室在建筑设计时,必须具有强烈的视力保护意识和科学的视力保护举措,即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从平面布置、采光、照明、装修、设施等各个方面满足视力保护的种…  相似文献   

16.
儿童视力发育障碍十分常见,它除了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外,主要是后天用眼不当所致。据国内研究表明,有许多儿童的视力发育障碍是与他们学习和模仿父母的不良用眼习惯有关,即父母的“行为遗传”影响孩子视力,这部分儿童的视力发育障碍就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就拿近视来说,在生活中有的父母亲自己近视,他们在有意无意中喜欢把书报拿得很近;或者尽管他们没有近视,却喜欢长时间玩电脑、看电视、躺在床上看书,而儿童对成人的行为举止有一种自然的崇拜心理,且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这些不良的用眼习惯,就有可能在他们那里得到“复制”。如果…  相似文献   

17.
将视力残疾儿童康复纳入国家抢救性项目康复体系中,对视障儿童、家庭及整个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为此,从视力残疾儿童的特征出发,以广东省残疾人康复中心视障康复教育项目为例,对视力残疾儿童康复教育体系展开分析。具体从学习能力评估、康复教学、视力残疾儿童教育康复成效三个方面,剖析广东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对于视力残疾儿童康复教育体系的构建,并做出相应反思,以提高视力残疾儿童教育康复成效。  相似文献   

18.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脑科学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的脑科学发展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近二,三十年来,脑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的进展,吸引了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本文提示脑科学研究的进展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1)大脑皮质的构造与人格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连性;(2)脑干部的前庭神经系统的异常会导致儿童多动症问题的产生;(3)人体的大脑生物钟对心理健康的维护十分重要;(4)应该加强对脑内化学物质“行为分子”和“情绪中枢”的探索,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注意保护儿童的脑功能和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9.
据一项调查显示,我国7至9岁的儿童,竞请34%患上近视,比有“近视之岛”之称的台湾的同龄儿童高出15个百分点,可见保护青少年的视力迫在眉睫,意义重大。保护小学生视力应从多角度、全方位地考虑,在课程设置、课本编印、体育锻炼、起居饮食、用眼卫生、眼病防治等诸多方面都要落实具体措施。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室,必须具有良好的视力环境,这就要求教室在建筑设计时,必须具有强烈的视力保护意识和科学的视力保护举措,即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从平面布置、采光、照明、装修、设施等各个方面满足视力保护的种种要求。如果学生每天在视环境恶劣的教室里学习、活动,即使是其他视力保护方面的工作做得很好,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造成全班学生视力普遍下降的后果,所以在教室的建筑设计中视力保护切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介绍了美国在20世纪伴随“开端计划”的开展而发动的“坚持到底计划”、“继续发展计划”和“过渡计划”这三大儿童入学准备项目的理论基础,并从理念、目标、实施方式、效果评价对三大计划进行了一一解读,由此作者认为我国的儿童“入学准备”研究应关注“完整儿童”之视角、着手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以及积极吸引社会有利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