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中,教材通过比较唾液淀粉酶和蔗糖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来探究酶的专一性.但教材未注明蔗糖酶的浓度,实验设计也不够严谨,故对原实验进行改进:以市售α-淀粉酶替代新鲜唾液;淀粉酶和蔗糖酶的浓度都为1%;增加两个对照组,用以排除淀粉酶和蔗糖酶中混有还原性糖的可能.按照新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具有以下优点:耗时短、效果明显,更加严谨.  相似文献   

2.
1995年第3期《生物学教学》刊登了“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初探”一文,对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进行了实验探讨。我们也曾作过这方面的实验,觉得本文提出的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高于37℃是正确的,但最适温度为90℃则对实验分析有误。请看我们的实验。 一、实验准备 制备1%新鲜直链淀粉糊(调节pH值为7)、2%碘──碘化钾溶液,准备新鲜唾液、温度计、烧杯、酒精灯等。  相似文献   

3.
这一实验是根据淀粉遇碘变蓝的化学性质,来验证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按实验要求,取1g干淀粉放在烧怀里,加清水100mL煮沸,作成浆糊备用。这种方法费时间,还有两个明显的缺点:①浆糊遇碘显紫红色,这与学生从小学以来一直接受淀粉遇碘液变蓝色的认识相矛盾。②浓稠的浆糊中,由于含有较多的淀粉,所以在与唾液淀粉酶发生反应时,需要较长时间,有时唾液少了还难以消色(碘液在淀粉液中显什么颜色是由淀粉液的浓度决定的。浓度低时显蓝色,浓度高时显  相似文献   

4.
在中学《生理卫生》教材中安排了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笔者在做这个实验时偶尔用开水加温,发现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随着温度的升高,淀粉的酶促水解速度而加快。为了进一步验证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笔者采用了200多名学生的唾液进行了下述实验,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制取酯化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以可溶性淀粉作为实验淀粉原料,采用乙酸酐作为酯化剂,对可溶性淀粉进行酯化改性.最佳工艺条件是乙酸酐用量为9%,反应时间为90min,Na OH溶液浓度为0.5mol/L,其中乙酸酐用量对取代度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6.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是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中的一个重要探究实验,其中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大多以定性研究的方式呈现。针对定性实验的不足,可鼓励学生把定性实验拓展为定量实验,即摒弃传统的检测淀粉剩余量的方法,避开检测试剂的选择,创新性地使用糖度计检测淀粉被酶分解后产物的生成量,据此定量判断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具有操作简单、方法有效和结果真实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实验设计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1.单因子变量原则,即控制其它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某一因素,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例:用以下材料用具测定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值。材料用具:质量分数为0.5%的新鲜淀粉酶溶液,质量分数为0.5%的可溶性淀粉溶液,缓冲液,试管,量筒,滴管,试管夹,水浴锅,比色板,碘液。  相似文献   

8.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是帮助学生掌握消化酶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进一步理解酶在新陈代谢中作用以及酶的特性等知识的一个重要实验.为了让学生灵活掌握运用这部分知识,不少作者对这个实验的方法、步骤和内容作了修改.比较常见的修改是将原实验“向淀粉液先加唾液后加碘酒,溶液不变色”改为“向淀粉液中先加碘酒变蓝色,后加唾液  相似文献   

9.
中师生物学教材第二册在讲酶的性质时,有一个演示实验——“酶在催化作用中所需的外界条件”。其中有一步是:先向试管中加2毫升唾液,再滴加2滴稀氢氧化钠溶液,最后加2毫升淀粉溶液。将试管在37t水浴中加热10分钟后,滴加一滴碘液,观察现象。由于唾液淀粉酶在碱性条件下失活,不能使淀粉水解,因此搞加碘液后,试管内液体应变为蓝色。然而,实验往往以混合液不变蓝而失败。为什么呢?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加得少,混合液的碱性不足以使唾液淀粉酶失活吗?不是。原来,加入的碘首先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无色的碘化钠、碘酸…  相似文献   

10.
通过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消化作用实验的教学过程的深化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操作、科学语言等素质。初中生物第二册实验七 ,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 (以下简称实验七 )的基本步骤可概括为 :(1 )制备浆糊(2 )取唾液(3 )将浆糊注入试管①号、②号(4 )将清水、唾液分别注入①、②号试管内(5)将①、②号试管同时恒温(6)将碘液滴入①、②号试管内实验通过加清水的①号试管与加唾液的②号试管 ,实验结果①号试管加碘变蓝 ,说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通过预习 ,学生能理解实验目的 ,把握操作要领 ,且对实验结果能做到心中…  相似文献   

11.
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活泼、好动、对任何事物有好奇心,依然是他们的天性。在学习“食物的消化”这一部分内容时,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略做了改变:将课本[实验九]的名称“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改为“探究唾液对淀粉有无消化作用”。更改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将“观察”改为“探究”,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学生实验操作方法。长期  相似文献   

12.
在无机化学实验中,常用有毒有害的四氯化碳验证碘离子与氧化剂反应后生成的单质碘。通过实验探讨,利用无毒无害的淀粉溶液作指示剂来验证单质碘生成的实验条件,当0.01 mol/L三氯化铁溶液和1%过氧化氢溶液分别与0.01 mol/L KI溶液反应时,使用5%淀粉溶液作为指示剂,就可见蓝色絮状物产生,实验现象明显,所需试剂浓度远低于教材上推荐的溶液浓度,实验药品用量少,能降低化学废物的产生。用淀粉作指示剂可避免使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均有害的有机溶剂四氯化碳,符合绿色化学的原则,可为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是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一个经典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识图和绘图等多种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常规的实验方法所选用的高渗溶液为30%的蔗糖液,整个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与复原过程用时长,速度慢,黏性大,不利于学生课堂实验的操作与观察。有必要探索更多的高渗溶液以拓展实验方法。本文报告了采用不同浓度NaCl溶液进行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结果,为开展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方法和数据。1材料和方法1.1 NaCl溶液浓度的选择根据常温下NaCl的溶解度,其浓度约为26.47%。初步选择浓度为0.5%、  相似文献   

14.
通过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消化作用实验的教学过程的深化,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操作、科学语言等素质.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中学化学教材中缺乏明确的浓度条件,对重铬酸钾不同浓度的酸性溶液与乙醇反应的实验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一般演示实验,可选取90%的硫酸和2%的重铬酸钾溶液,以体积比为1:1配比所得重铬酸钾酸性溶液,实验效果最为明显,更适合学生观察探究。  相似文献   

16.
笔者组织学生开展探索市售精制食盐中是否含有碘元素的探究活动,目的是根据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究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该实验可用NaHSO3还原KlO3生成I2,再用淀粉检验I2的存在的原理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消化作用实验的教学过程的深化,探讨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操作、观察、科学语言等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新编教材中占有相当的地位。如何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观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就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为例谈点粗浅看法。 一、课前准备是基础。 1、备教材:“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是让学生知道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并验证通过化学性消化可将食物分解成可以吸收的营养成分。其中有两个知识点是延伸的,一是淀粉经淀粉酶消化成麦芽糖后,再由相应的酶消化成葡萄糖。二是酶的消化过程必须具备温度等适宜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1引言在“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实验材料,比如含淀粉较多的食物:馒头、米饭、土豆、淀粉糊等,让学生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并实施自己的方案,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结果大多数选择馒头的同学几乎观察到了同样的的现象:三支试管都变蓝了!也就是说馒头不管是块状还是碎屑,滴的无论是清水还是唾液,遇到碘液都变蓝了,这显然与实验原理不符。到底是什么影响了唾液对馒头的消化?  相似文献   

20.
王成 《湖北教育》2000,(2):85-85
人教版生物第二册[实验七]观察唾液淀粉酶时淀粉的消化作用,学生实验成功率不到60%,1号、2号试管均呈现出蓝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