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法律对网络空间著作权问题缺乏明确的规范,给司法人员处理这类案件增加了难度。2000年11月22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4至8条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以及与此有关的问题初步做出了规定。在网络环境下,没有反映数字时代呼声的现行著作权制度已经难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因此,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著作权侵权责任进行规范,对侵权责任从立法上加以完善,注重公众利益与私权利益的平衡,这项工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网络著作权相对于传统著作权而言,在法定性、专有性和地域性等方面有其独特的特征.著作权法规定合理使用制度,是出于利益平衡的需要,即作者利益与使用者利益、作者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平衡的需要.《著作权法》对“合理使用”的相关规定在原则上均可以适用于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但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技术和因特网的飞速发展,版权保护体系面临着调整与变革,新的作品使用方式的不断产生,合理使用制度受网络技术挑战的程度越来越深.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著作权法对课堂教育适用合理使用制度,对网络远程教育适用法定许可制度,这是一种"扶强抑弱"的歧视性制度安排.对著作权人的保护不能以对远程教育的歧视为代价,数字化作品易遭侵权的事实不能成为忽视远程教育公益性特征而对其适用法定许可的正当理由.中国应当借鉴美国,重构网络远程教育下的合理使用制度,实现公民受教育权与著作权在网络环境下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资源得以迅捷、广泛传播的同时,网络领域的著作权侵权纠纷也随之增多。这些纠纷的产生大多与网络服务提供者有关,由其承担相应责任亦是必然。分析网络服务提供者间接侵权责任法律规制的不足,如相关立法体系不完善、责任承担的主体不明确、过错的认定不清、责任承担方式模糊,提出健全相关立法体系、明确责任承担的主体、明确过错认定准则、梳理责任承担方式等建议,从而更好维护著作权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形成巨大的信息分布、传输和使用空间,著作权保护需要在不断变化的网络空间中调整著作权人、公众和传播者的著作权法律关系。视频聚合APP依托深层次链接技术,将视频版权方网站的视频内容呈现给用户,在其高度实现"整合"功能的同时,以上三者的利益也出现了失衡。本文主要探讨,网络空间的著作权法如何在互联网传播模式下平衡社会公众、著作权人、网络传播者之间的利益,以保护著作权、促进互联网产业发展、使公众充分享受公共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6.
合理使用制度著作权构建了著作权法利益平衡机制。随着网络普及,网络作品的出现,著作权法的利益平衡机制被打破。技术的发展削弱了权利人对作品的控制,技术保护措施应运而生,合理使用制度在网络领域遭遇了新的挑战。所以必须对合理使用制度作出调整,如扩大合理使用制度的适用范围,统一其适用的界定标准及对技术保护措施进行立法上的限制,等等,以适应网络技术给合理使用制度所带来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7.
与传统著作权相比较,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立足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是对数字时代新要求的积极回应。作为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版权保护新领域,其本身所涉利益平衡更为复杂敏感,加之制度设计、技术革新、商业元素等诸多考量因素掺杂其中,自然也就折射出此领域多元主体利益驳杂纠纷之乱象。本文拟通过对网络著作权保护中行政主体、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用户等多元主体之权责及其构建基础进行探析,实现网络著作权生态环境构建中各方利益冲突之协调有度。  相似文献   

8.
著作权的扩张、限制、反限制均是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发展的不同表现形式,但它们同时又受著作权永恒的主题--利益平衡这根主线的牵制,著作权的发展始终围绕这根主线上下波动.著作权法即要完成作者权利的保护,又要妥善处理著作权人与社会公共的权益关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应用发展带来的侵犯著作权、损害作者利益等问题已成为科技期刊面临的新难题。本文就科技期刊网络出版需要注意的著作权问题,以及在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如何运用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手段维护自身的著作权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合理使用制度的法律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使用制度作为著作权法利益平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协调创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多元利益关系、维护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上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这一制度自产生时起就不断受到科学技术的挑战。当前,网络环境的形成极大地影响着著作权制度,数字网络技术对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合理使用制度亟待人们检讨与完善。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成为人们越来越青睐的一种高效信息传播方式,同时网络的全球性、虚拟性和非中心化也使得传统的著作权保护制度面临新的挑战。网络环境中,著作权侵权出现新的内容:侵权形式多样化,原被告身份如何确定,侵权案件如何管辖等,这些都给传统的著作权制度带来了新的挑战。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作为网络中介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所应承担的侵权责任问题。由于此问题涉及面广、敏感性强,学界争论颇为激烈,国际上尚未达成共识,我国更是大面积空白。本文试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作浅显研究,为法律理论和司法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民法典》第1195条第2款首次将影响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必要措施的因素体系化,划分为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据和服务类型两类.基于此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据、网络服务类型以及必要措施三者之间处于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联动状态.结合司法实践与产业发展需求,必要措施的含义不再局限于"定位清除",而是朝向多元化措施发展.网络服务提供者应...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字经济时代,算法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工具。算法推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信息分发和媒体传播领域。算法推荐技术能有效解决全民创作时代的信息过载问题,但同时也引发了算法推荐机制下著作权侵权认定的难题。文章提出,使用算法推荐技术的网络服务提供者采用了一种新型的信息分发模式,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算法推荐技术具有“伪中立性”和价值取向性,难以适用“技术中立原则”免责。文章认为,在判断标准上,应区分不同类型的侵权行为,并以主观过错为核心进行判定,明确“应知”的判断条件。由于互联网平台具有强大的信息管理能力,网络服务提供者理应对内容履行注意义务。  相似文献   

14.
P2P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著作权保护带来了巨大冲击。面对其所引发的著作权侵权问题,有必要完善现行法律制度,健全保护对策,平衡各方主体的利益,促进网络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利益平衡是著作权保护制度的核心思想,数字网络的发展,著作权保护呈扩张之势,现代著作权制度在协调著作权人权利保护与数字教学资源共享方面产生了利益失衡。本文把视角放在社会公共利益的立场上,提出细化著作权立法,以期平衡著作权保护利益格局的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16.
著作权的扩张、限制、反限制均是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发展的不同表现形式,但它们同时又受著作权永恒的主题——利益平衡这根主线的牵制,著作权的发展始终围绕这根主线上下波动。著作权法即要完成作者权利的保护,又要妥善处理著作权人与社会公共的权益关系。  相似文献   

17.
网络服务提供者在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侵权中承担间接侵权责任时,主观过错的认定具有重要意义。主观过错包括"明知"和"应知",权利人的"通知"或者"警告"只是判断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的一个途径,而不是唯一途径。根据"通知与移除"规则判断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适用"避风港"原则的同时,也需要明确是否符合"红旗标准",只有将"避风港原则"和"红旗标准"综合运用,才能正确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主观过错。  相似文献   

18.
“著作权法的永恒困境是决定著作权人专有权的止境和公众获取作品自由的起点”.而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正是划分了两者的界限.在传统印刷环境下,合理使用制度使著作权人的专有权和社会公众的知识共享权基本趋于平衡,然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打破了版权法体系原有的利益平衡,如果沿用既有的版权利益分配方案,必然危及版权法的权威性”,传统合理使用制度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信息网络传播权,是在网络技术与数字化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为更好地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而产生的著作权方面的拓展性权利。该权利的设置,在全面保护著作权人利益、鼓励创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特别是对著作权人作品的过度保护不利于作品的流通,进而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权利设置的最终目的都并非单纯保护某一群体的利益,而是实现利益分配的平衡。信息网络传播权制度的设计应统筹考虑著作权人、网络发展、社会利益等多方因素,具体措施包括对权利的客体作准确具体的分类,设计全方位、多层次的权利限制制度以及建立保护著作权的集体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20.
网络环境下我国复制权发展的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传统的著作权保护法律体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作为著作权保护法律体系核心和基础的复制权,必须适应网络环境的发展。在我国复制权的发展道路上有三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第一是作品数字化问题,它是探讨复制权发展的逻辑起点;第二是暂时复制问题,这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讨论的焦点问题;第三是权利限制问题,其是“利益平衡”这一著作权法律体系根本立法原则的集中体现和贯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