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网络电商的蓬勃发展,“刷单”一词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为人所熟知。随之而来的,以“兼职刷单”为名实施的网络诈骗也不断变化增长,衍生出骗取货款、骗取货物、骗取相关费用三种类型。由于此类犯罪对犯罪主体要求不高,公众防范意识也有所不足,案件侦办仍存在一定难点,使其呈现出高发多发态势。针对兼职刷单类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可以从优化反诈宣传、完善侦查协作以及加强警企合作三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我国企业犯罪呈现高发态势,除了有其深层次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原因,还与我国传统企业犯罪治理模式的固有缺陷密切相关。具体而言,我国企业犯罪治理模式在抑制企业犯罪方面后劲不足,在简单的事后惩治企业过程中还造成了一系列消极后果。治理模式上的诸多缺陷,与其先天的国家主导性、事后性、惩罚性等特点是相伴相生、密不可分的。在反思、检视这些缺陷的基础之上,有必要将域外企业合规制度视作我国企业犯罪治理方式变革的镜鉴,推动我国传统的企业犯罪治理方式实现从国家单方治理转向国家、企业共同治理、从事后治理转向事前治理、从惩罚性治理转向预防性治理等多个方面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中国网络犯罪治理大转型的“波兰尼时刻”已经到来。电信网络诈骗治理实践由直接的国家管控到间接的平台治理、由控制数字技术到净化数字生态、由单一的刑罚制裁到多元的部门法合作,驱动着网络犯罪治理从事后治理迈入数字治理阶段。刑法介入网络犯罪治理的核心问题也由规制范围的选择转变为与数字治理的不匹配,这一问题难以通过积极、消极抑或折中的法律内部视角解决,而是要在法律与治理的互动关系中探索更具数字化、更具想象力的答案:刑法应以间接治理的介入思维取代对网络平台犯罪预防义务的直接审查,重点评价网络平台作为市场主体对公共义务的实质性履行;突破一律从严或一概从宽的泛化惩处思路,根据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犯罪的数字化特征,确立更富针对性的评价尺度;超越刑法规制抑或行政规制的部门法分立视角,以部门法合作规制的新思维探索刑事法律责任与行政法律责任的协同作业模式。  相似文献   

4.
新《保险法》根本旨趣在于彰显商法的实践品性,也实现了由原来的以保险业为中心的立法模式转变为以被保险人为中心来建构保险关系。这一变化通过引入失权规则和禁反言规则、减轻被保险人的注意义务、增加保险人的注意义务等得以实现。同时,其通过增加保险人的意思自治以着力塑造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主体;通过完善保险合同成立规则、保险标的转让规则、保险理赔的程序和时限等以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保险业稳定、健康发展;通过改革保险合同转让制度,实现保险法交易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是不作为犯罪理论的核心问题,我国刑法对不作为犯罪及其义务来源没有明确界定,深入研究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对我国司法理论与实践有重大意义。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在刑法理论上经历了从形式的作为义务理论,到实质的作为义务理论,再到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作为义务理论等三个演变历程。探讨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来源应该把形式的作为义务和实质的作为义务综合起来。不作为犯罪的实质的义务来源应从紧迫危险性、现实依赖性、排他支配性三方面来认定。  相似文献   

6.
常州保险市场存在保险机构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员工欺骗投保人和内外串通进行保险欺诈等问题,主要原因有从业人员职业教育不到位、市场主体内控力度不强、监管缺乏长效机制以及新技术运用较少。常州的保险机构可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共建诚信生态体系,加强内部控制,从承保、理赔到会计核算等环节防范风险,提高工作效率,构建保险反误导销售与反欺诈系统。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发展,金融已成为国民经济体系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核心。然而,在我国金融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金融犯罪出现愈演愈烈的趋势。因此,加强金融犯罪的防范和控制显得极为重要和紧迫。本文主要从金融犯罪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入手,分析其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8.
网络犯罪已涉及到绝大部分社会犯罪现象,它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犯罪形式。网络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密切注视网络犯罪的动向,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防范和严厉打击网络犯罪,保障互联网的运行安全和国家安全及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9.
对2016—2021年我国法院的判决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亲属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发案趋势不容忽视。相较于其他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亲属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不仅表现为犯罪主体的身份特殊性,还在犯罪行为上表现出强制性、隐蔽性、持续性和反复性,且犯罪对象多为离异家庭、重组家庭和收养家庭的低龄非留守女童。当前我国在法律治理、协同保护和文化观念等方面存在困境,应当采取多重维度的应对策略:在法律上将亲属身份作为从重处罚情节,加强未成年被害人权益保障,完善诉讼时效制度;在共治维度上构建执法主体事前预防机制,提高社会主体的参与意识和能力,赋予家庭成员及时报告义务;在文化维度上转变传统观念,普及性教育。  相似文献   

10.
环境问题的恶化 ,环境污染和破坏日趋严重使得环境资源犯罪的控制成为当务之急。而现行中国刑法的犯罪控制模式远远不能适应这一要求。传统的末端控制模式需要与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的预警控制相结合 ,并且以后者为主的犯罪控制模式是一种可接受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检察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应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着眼于消除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和条件,改进工作,创新模式,努力实现由事后消极惩罚转向事前积极防范,有效控制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相似文献   

12.
贪污受贿犯罪是人类社会的通病,近年来,贪污受贿案件频频曝光。同"低成本、高收益"的贪污受贿行为相比,我国目前的反贪污受贿却陷入"高投入、低收益"的困境,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刑法的经济分析是指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刑法进行研究,探寻刑法成本最小化和刑法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方法。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贪污受贿犯罪的成因,反贪污受贿犯罪的必要性,以期有更好的方法防范和控制贪污腐败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建立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刑事被害人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如果不能从犯罪人处获得经济赔偿时,国家就应当有义务在经济上帮助被害人,使被害因遭受犯罪而受到损害的身心得以慰藉。随着国际范围内的国家补偿制度建立,从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权的角度看,我国有必要在借鉴国外立法和司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网络犯罪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大学生网络犯罪的案件呈上升趋势。如何有效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如何从根本上防范和治理大学生网络犯罪,促使其健康成长,已经成为政府、社会、学校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大学生网络犯罪的案件呈上升趋势。如何有效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如何从根本上防范和治理大学生网络犯罪,促使其健康成长,已经成为政府、社会、学校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刑事政策理论的发展尤其是犯罪被害人学的发展,在人权理论和实践的推动下,国家对犯罪被害人补偿义务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20世纪60年代。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但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对国家补偿的认识各不相同。国家与犯罪被害人之间是否存在补偿关系?如果存在,补偿关系的法理基础是什么?文章从法哲学的视角论证国家应当承担补偿义务,并论证设置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正当性与合法性。  相似文献   

17.
田丰 《时代教育》2008,(2):42-43
网络犯罪具有广地域性、隐蔽性、智能性、连续性等特征,其危害后果之大和侦查难度之高超过常规犯罪,为确保信息安全与社会稳定,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对网络犯罪实行有效的防控.本文在深入研究网络犯罪的成因、特点等基础上提出防范和治理网络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公款境外赌博犯罪危害极其严重,且难以治理。在众多有关犯罪生成与治理的研究中,从法经济学角度入手的生成和治理理论赢得了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可。从法经济学上分析,公款境外赌博犯罪是因犯罪收益大于犯罪成本的个体选择所导致的病态社会问题。因此,提高犯罪的成本,降低犯罪的收益是治理犯罪的基本理路。而要达此目的,制度的有效引导、刑事政策的准确选择和刑事立法、司法的积极应对是当下所必须重视的。  相似文献   

19.
环境问题的恶化,环境污染和破坏日趋严重使得环境资源犯罪的控制成为当务之急,而现行中国刑法的犯罪控制模式远远不能适应这一要求,传统的末端控制模式需要与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的预警控制相结合,并且以后者为主的犯罪控制模式是一种可接受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20.
网络电信诈骗犯罪是一种严重侵犯集体财产和公民个人财产的新型犯罪,因其技术对抗性强、诈骗手法翻新快、诈骗目标年轻化等特点,给侦查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因此,从犯罪生态圈的视角出发,分析当前网络电信诈骗犯罪侦查面临的立案难、取证难、协作难等困境,提出以大数据侦查模式实现对网络电信诈骗犯罪的事前侦查、优化关于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证明路径、完善远程电子数据取证制度等相应侦查对策,从而为网络电信诈骗犯罪生态圈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务指导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