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晋时期的西行求法僧人法显所著游记《法显传》是研究中古汉语的一部重要的文献,其语言受到了汉译佛典语言的影响。其中的外来词主要包括佛教词汇和异域文化词,是我们考察语言接触现象的一个绝佳范本。  相似文献   

2.
律藏中的广律因为是因事制戒,所以保留了许多佛教故事,但目前学界尚较少注意。文章以《摩诃僧祗律》与《四分律》为例,重点介绍了其中一些精彩故事,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比较了这两部律藏中记述故事的异同之处,并简单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3.
律藏中的广律因为是因事制戒,所以保留了许多佛教故事,但目前学界尚较少注意。本文以《摩诃僧祗律》与《四分律》为例,重点介绍了其中一些精彩故事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比较了这两部律藏中记述故事的异同之处,并简单分析了其原因。  相似文献   

4.
南亚是佛教的发源地,东南亚是佛教流行的地区。六朝时期是佛教继续传入中国方兴未艾之时。海路也传入是佛教入华的重要路线,中亚、南亚、东南亚僧人经海路入华,中土僧人经海路往返,他们在佛教东传和佛经翻译方面成就卓著。  相似文献   

5.
法显于兵荒马乱,边治不靖之际,毅然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出西域,远赴天竺取经律,中途度沙河,越雪山,攀悬崖,闯峭壁,几经灾难,始达天竺,又以年迈之身,学梵语,习梵文,以利寻律典带回中土,回程从水路归国,遇上天气恶劣,惊涛骇浪,船行漏水,险象横生,甚且险遭异教人士遗弃荒岛,又遇误航,迷失方向,缺粮缺水,难怪《佛国记》指出“浮海而还,艰难具更”,终幸历返国.其人事迹,可歌可泣,震憾世界.法显此行,带回的经律共十一部,对我国佛教的律学、毗昙学等做出卓越的贡献.其西行之举,影响深远,除振奋了我国佛教事业的发展外,也加速中国对外交通的发展,尤其是开拓了水上丝绸之路的渠道,奠下我国对外水路交通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6.
法显于兵荒马乱,边治不靖之际,毅然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出西域,远赴天竺取经律,中途度沙河,越雪山,攀悬崖,闯峭壁,几经灾难,始达天竺,又以年迈之身,学梵语,习梵文,以利寻律典带回中土,回程从水路归国,遇上天气恶劣,惊涛骇浪,船行漏水,险象横生,甚且险遭异教人士遗弃荒岛,又遇误航,迷失方向,缺粮缺水,难怪《佛国记》指出"浮海而还,艰难具更",终幸历返国。其人事迹,可歌可泣,震憾世界。法显此行,带回的经律共十一部,对我国佛教的律学、毗昙学等做出卓越的贡献。其西行之举,影响深远,除振奋了我国佛教事业的发展外,也加速中国对外交通的发展,尤其是开拓了水上丝绸之路的渠道,奠下我国对外水路交通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7.
有唐一代,随着汉译佛典的传译,大量佛经故事亦流播民间,其中就有地狱游历故事.为了说明地狱之实有,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亡后或生人入冥游历地狱返还说教的故事.唐代产生的大量入冥故事与佛教的传播有直接关系,为唐代此类入冥故事的生成提供了大量题材和描写手法.  相似文献   

8.
郜林涛 《现代语文》2007,(3):115-116
一般来说,学者对佛经词汇研究大多更重视隋唐以前的译经,而较少关注唐代译经.究其原因,一是佛经本身有很强的程序化倾向,唐代译经并不能够完全真实地反映当时的词汇使用情况;二是佛经作为翻译文本,口语化程度也不能与中土文献相比,尤其不能与晚唐以来的禅宗文献相比.客观地说,唐代译经尽管有以上两点不足,但仍有不容忽视的词汇研究价值.以义净译的《根有律》文本来说,律藏作为管理僧团日常行为的文献,生活气息非常浓厚,口语化程度在佛典中是比较高的,因此《根有律》大致可以反映初唐汉语词汇的发展和使用情况,对于汉语词汇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对于《汉语大词典》的释义也有修订补充价值.  相似文献   

9.
佛经故事与汉魏六朝仙道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土,随着汉译佛典的传译,其中的佛经故事亦随之传播.作为本土宗教的道教,亦适时发展,从道经内容来看,袭用佛经比比皆是.作为传播本教的多录自民间传说,因此,本文通过大量的例句,说明佛经故事对六朝仙道小说题材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佛教律部经籍被系统地翻译到中国,促进了中国比丘尼僧团的建立和发展。虽然比丘尼具足戒严格规定和限制了比丘尼与世俗社会的联系,但是,由于社会和家庭的原因,两晋南北朝的比丘尼们并不能做到超然世外,她们与世俗社会的联系和受世俗社会的影响是很深的。可以说,主动或被动地纠葛于佛教戒律与世俗社会之中,是两晋南北朝比丘尼信仰与生活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盘古神话外来说,尤其是印度来源说是20世纪很有影响的学术观点,认同者众多.对持此观点的著名中外学者所使用的文献证据进行检讨发现,支撑盘古神话印度来源说的文献证据是几部印度经典中的类似创世神话.但文献学资料显示,可靠的中国文献中盘古的名字出现在汉末,这几部印度经典中只有一部佛典在三国时代传译中土,其它几部经典则最早要到北魏甚至现代才传译中土.这个时间差距不能有力支持盘古神话来源印度的观点.尽管不排除这些经典以纸媒文本的形式传译中土之前就被口头传播中土的可能,但严格的学术讨论不能将这种逻辑上的可能性当成事实来使用并推出结论.因此,盘古神话外来说的观点尽管很有启发性但尚不是铁论.  相似文献   

12.
两汉之际 ,佛教传入中土 ,并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汇互融。经过几百年流播 ,至隋唐 ,影响已渐入肌理。此时的诸部佛典完备译出 ,成为刺激隋唐五代叙事文学演变发展的一种活跃因素。段成式《酉阳杂俎》中的传说、神话、故事、传奇有不少佛教因子。佛教不断向文化深层的渗透 ,极大地影响了作家的创作理念 ;梵汉文化交融对唐五代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13.
卢宁 《天中学刊》1998,13(3):30-36
东晋僧诗是义解僧和译经僧的诗歌创作。由于义解僧与译经僧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在佛教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不同使命,这使他们对佛教文化及中土文化的把握和理解存在着差异,从而导致了他们各自诗歌风格的不同。东晋文坛玄言诗的盛行,启发僧人将佛理引入文学,以文学形式表现佛理是东晋僧诗的基本特征。佛理进入文学的负面效应是诗歌的抒情审美内质的淡化,这使经文偈颂与僧诗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间接影响了僧诗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4.
佛教戒律中广泛涉及了当时印度的婚丧嫁娶民间信仰等诸多内容,而在三藏中,最富有生活气息的律藏,对研究印度古代社会史及文化人类学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但长期以来,学者在研究中未能表现出对律藏文本的足够重视.因此,更加值得深入地考察.  相似文献   

15.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土,其地狱观念伴随佛经传译和教义的流行而逐渐播布华夏。魏晋以降,外来的地狱信仰与本土固有的冥界思想相互融合,开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狱观念。本文从阎罗地狱信仰在唐代融入中国民众信仰的神谱,阎罗信仰与地藏信仰合流的原因和影响,以及阎罗地狱信仰在唐代小说中世俗化的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认为佛教地狱观念经过中国文化的洗礼在唐代基本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形成了植根中国文化土壤的阎罗地狱信仰,阎罗王也由印度的地狱神演变为中国的“世俗化”的地狱主宰。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西晋竺法护<普曜经>和唐代地婆诃罗<方广大庄严经>这两部同经异译佛典为研究对象,根据异译比较了"寐"、"捐"、"立"等三组词语在这两部佛经中的用词情况,并结合同期的其他佛经及中土文献例证,试图发掘这些词由西晋至唐代的发展嬗变轨迹,为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发展变化提供一条解决问题的线索.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图像为依据,结合史料,对石窟和出土文物中的供养僧人服装类型及其变化进行探讨。佛教传入中土,各代僧人服饰有所差异。由于地域、民俗风情的不同,敦煌供养僧服在各时代不断变化,其形式多样,与印度原始僧服制度差别较大,显示了中土佛教僧服的复杂性与时代性。  相似文献   

18.
按佛典规定 ,尼僧一旦出家就应断绝尘缘 ,与世俗家庭的关系自然也不复存在。但实际情况似乎并非如此。本文收集整理的唐代碑石和其他文献中的相关资料可以证明 ,唐代女子出家后依然被视为世俗家庭的成员 ,并与家庭、家族互为依存。唐代尼僧可以住家并参与家庭事务管理 ,死后亦可按俗法葬于家族墓地 ,至有“生归于佛 ,殁归于乡”、在迁化后葬归世俗家庭的现象发生。这生动地说明了中古中国佛教的中国化和世俗化倾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佛经翻译与译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说的译场指的是中国古时佛教翻译经籍的组织。佛典翻译工作大约从东汉明帝刘庄时开始,到北宋仁宗赵礼禛时停止,即从公元58年至公元1063年,共计一千零五年,是中国翻译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代从事佛典翻译工作的人很多,译出的佛典非常浩繁。译人们在长期译经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翻译质量逐步提高,翻译体制渐渐完善,而  相似文献   

20.
霍旭初 《家教指南》2001,(3):153-160
唐代龟兹僧人勿提提犀鱼在龟兹用汉文翻译了《十力经》 ,本文考证该经为早期佛教宣说佛智慧力的经典。有的佛教文献和学者判定该经为密教经典 ,由 此引申龟兹流行密教。本文对此说进行考辨,并对佛教文献记载龟兹“滴溜成音”的传说加 以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