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质之辩是儒家政治哲学中心议题之一。孔子明确以"与文""尚质"之微妙方式探寻丈质中和之道。董仲舒继承这一主题,并在政治哲学领域将之自觉展开,力倡“文德为贵”“任德不任刑”,为儒家文治、德政主张寻求天道观和经典论说的支持。在强调“质文两备”的前提下,更突出“先质后文”“承周丈而反之质”的时代文化精神走向和政治变革要领。董子更进一步提出“三代改制质丈”说,指出文质更替或忠、敬、文演替是主导历代文化精神特别是政教原则变化的核心法则。董子文质论对理解儒家政治哲学和人类政治生活本质都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研究董仲舒历史哲学最为重要的文献。但是,此文篇首以刘歆《世经》的五德相生顺序排列五帝,篇中的"四法说"与董仲舒对策及其他有关董仲舒的文献相矛盾,篇末的"圣人预言说"出自纬书。这些都说明此文不可能出自董仲舒之手,而是两汉之季的公羊后学发挥公羊先师董仲舒的"春秋改制说",综合在此之前流行的"三统论"、"五德终始论"、"文质论"等历史哲学理论混合而成的。  相似文献   

3.
董仲舒“大一统”的理想,被钱穆、牟宗三解读为“以学术指导政治,以政治指导经济”的境界而加以充分肯定。两人围绕传统“大一统”究竟属民主还是属专制的争执,背后有儒道之辨,即钱穆“由天达人”“由自然推论人生”“由自然界以发挥天人合一”道路,与牟宗三“由人达天”“由人生推论自然”“由人文界以发挥天人合一”道路的不同。双方都可以指责对方专制、傲慢,因为两人毕竟都高度肯定了“大一统”,都认此“普遍性”是“天经地义”的,但此普遍性可以被看作是文化理想、社会理想,也很容易被联想为是在污染纯学术,自觉为统治者张目。如此,董仲舒“大一统”对于中国政治哲学的意义,端赖今天的复古更化,以真正解决“重视普遍性但却对个体性无法兼顾”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五服制度自周代形成以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起了古今不少学者的关注。通过分析《丧服》经文的编排之义和传文的阐释之义来看,二者在对待"亲亲"与"尊尊"两大服制原则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礼制变化的印记,体现了《丧服》经文、传文的编撰者在服制观念上存在着一种缓慢而又明确的变化过程,即随着君主集权制逐渐受到认同,"尊尊"原则逐渐超越了"亲亲"原则,这样丧服内在的宗法背景逐渐内隐,而外在的君臣尊卑大义则逐渐外显。  相似文献   

5.
"三基四法"教学策略中的"三基"即基本术语、基本历史读图能力、基本历史解读能力,"四法"即情境演绎、清晰因果、互动训练、评价风采等。采用"三基四法"教学策略可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从而有效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董仲舒借鉴了先秦诸家的“自然天论”思想,并吸收了殷周时期神秘的“天命”理论,而且综合了秦汉之际人们所获得的自然知识,以解决西汉社会的政治、经济问题为出发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的哲学。“天”在董仲舒的哲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既统摄董仲舒的“天人”思想学说,又贯穿董仲舒思想的始末。在董仲舒“天”的哲学理论中,为了解决儒学在西汉发展时所遇到的,如何将先秦儒家的德治理想与专制体制相结合的问题,“天”被赋予了多层含义,但最为重要的是董仲舒对天赋予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成分,并以“仁”作为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君主被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取法天的仁德之政。  相似文献   

7.
新材料作文更具开放性,为此确定最核心的立意需要四步,即"找对象、看结果、析原因、定立意"。"三法"分别为"求同法"、"存异法"与"辩证法"。"四步三法"相辅相成,为核心立意的确定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8.
牟宗三通过对道家哲学的主要概念如"道德"、"有无"、"生"、"自然"等的梳理,建构了他对道家哲学的理解:"境界形态形上学",以与儒家的"道德无上学"区别开来。所谓"道德形上学",指的是主体通过主观境界的观照与玄览,达到对客观形态的形上学的认识。"道"之生化宇宙的过程,也是主体"玄德"通过"致虚守静"让开场域让万物自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这四组概念形成了严密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9.
君、法、民三者互为中介、双向交互的辩证关系,虽然是《管子》多篇的共识,但《版法》《版法解》不仅是难得的对这三项要政及其治理准则与辩证关系进行专题论述的文献,而且有其独到的见解。其中以无私、无违、合德作为治理三项要政的根本准则,强调治法要无违客观规律、治民要普施德泽等,均可谓真知灼见,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可资借鉴的优秀传统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四个全面"在高职院校主要体现为"全面深化职教改革"。为此,要把握三个维度:第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维度;第二,是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实践维度;第三,是以现代管理为手段的效能维度。只有这样,才能将高职院校思政工作深入有效地开展下去。  相似文献   

11.
"性"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牟宗三以天论性,确立了儒家道德形上学的超越本体;即心说性,奠定了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内在根据;贯通性与天道,沟通主客,打通天人,完成了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哲学重构。牟宗三对儒家道德形上学的诠释,为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型开创了一条生生不息之途。  相似文献   

12.
针对《基础会计》课程的重要基础地位及目前本课程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巧妙运用"三斧法"即"创设情境、项目教学、模拟实训",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张燕妮 《教师》2015,(9):50-51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工具,如何能够让学生掌握运用这门工具,让地图为"我"所用,是地理教师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笔者在地理教学中总结出的"三读、三问法",为学生读图提供科学合理读图步骤,让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贯彻执行国家新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深入落实“坚持德技并修,培育工匠精神”的职教新理念,结合教育部“双高计划”的建设与推进要求,根据“物以载道、匠心筑梦”的职业新诉求和工匠精神的时代阐释,论述了基于职业知识技能、职业意识信念、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价值取向的“四维进阶”的工匠精神顶层培养理论模型;然后,以理论模型为指导,阐述了工匠精神培养的“四重迭代”运作路径和实施方案,即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学资源库和课程群、重组专业课程任务点和知识链、提升师资力量和水平;最后,以质量闭环为原则,阐明了人才培养需要“课程、实践、单位和社会”四方联动进行绩效评价的必要性。由此可见,理论模型的有效运作和实施不仅可以充分调动课内外育人资源,潜移默化引导学生进行工匠意识的提炼与人文精神的思考,也能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与自我建构,从而不断激发成就感和获得感,以适应产业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和对人才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5.
许建国 《成才之路》2012,(32):74-76
"四法"研究指的是对教法、学法、训法和考法进行研究。"四法"研究背景下的教学理念创新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开放式为主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6.
高等职业院校是中国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同其所依赖的学科背景联系起来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学院结合自身建设和纺织专业特点,建设了"四维融合育人"学生工作体系。充分发挥高校的四大功能,以专业建设为依托,在学生工作中充分融入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科研等多方面因素,运用综合化手段、多途径引导方式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从而使立德树人工作与学校的日常教学、科研等工作融为一体,合力偕行,达到共同育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生活与哲学》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部分一方面是哲学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既有抽象又概括。教师在讲授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往往强调要让它接上地气,更加具有生活气息,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但是如果分寸把握得不好,生活气息够了,哲学气息却尽失,所以对于一堂好的哲学课,两者必须兼备。新课标指出,政治课教学应该以教材为本,做到"三贴近"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教学活动中,只有让我们的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才能让哲学课堂充分展现智慧之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烹饪营养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在传统的烹饪营养教学中,实践教学过度依附理论教学,不注重实践教学,不利于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构建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重在应用型技术训练的烹饪营养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以下简称“四版”)对增订三版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在“第二章语音”部分,四版在三版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了增、删、改的工作。这样的修订使教材本身更加完善,对教学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将从教学出发,探讨四版在“语音”部分还可以做哪些改进,为将来的改版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每位当班主任的都在管理学生上寻找着“良方”,正如:横吹笛子竖吹箫,凡事都应讲究个方法,我们不妨学习中医看病的方法“望、闻、问、切”,将其灵活地应用在班级管理中,及时、准确地把握班级学生的思想脉搏,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