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古今字与通假字是古汉语教学与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关于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分问题,学术界存在分歧。有的人支持界定古今字与通假字,如卢烈红(《古今字与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关系》,《语文知识》2007年第1期);有的人支持把古今字纳入通假字范畴,如乔魁生(《谈通假字和古今字》,《辽宁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但是在一些语文教材中,古今字与通假字的注释术语的使用存在混乱现象,如"火"与"伙"是古今字,而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28  相似文献   

2.
有媒体报道,山东某经济学院一位副院长一年申报的科研成果竟达"1300万字",令人惊诧.近日,笔者在参加首都中青年学者学术规范论坛时,听到与会的部分学者对当前学术平庸化现象表示忧虑.有学者认为:"有的中青年人动不动就号称出了三四十种书、发了两三百篇甚至三四百篇学术论文,这是违背学术规律的行为,生产的大多是学术泡沫."有的学者则呼吁:"那些通过东拼西凑,胡编乱造,改头换面,瞒天过海方式进行学术生产的‘写手'和‘编书匠',已经对学术的发展造成危害.必须严格规范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急功近利导致的平庸化现象,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担忧.  相似文献   

3.
赵静莲 《寻根》2021,(3):81-88
现代汉语中,馒头通常是没有馅的,包子则是有馅的,但在古代最初馒头亦为有馅的.关于馒头与包子最初究竟有无区别,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一些学者认为二者开始即无区别,只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称呼.如许威汉认为:"大约到了宋代,在词汇系统中又出现了'包子'一词……这样,同事物就有了两个不同的名称,'馒头'和'包子'成了等义词."曾维...  相似文献   

4.
尚贤和尚同是墨子政治思想的两个重要方面。对于尚贤,一般学者的观点没有什么分歧,是说治理国家要任用贤能的人,被认为是一种进步的思想,代表了人民的要求,反映了平民的愿望。但在尚同这点上不同学者则有不同观点,成为人们对墨子思想争论的一个关键问题。尚同的提出是针对社会秩序的,大意是要求人们逐级上同,而就在这点上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这是墨子专政思想的体现,有的则认为这正体现了其保护平民利益的特点。对于尚贤与尚同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产生了分歧。那些认为“尚同”会导致专政极权的学者对尚同、尚贤之间关系的理解主要有以…  相似文献   

5.
正经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学术形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宋代为"经学变古时代"(皮锡瑞《经学历史》),更是受到学者的青睐。不少学者认为,自汉唐到宋初,谈经者笃守古义、各承师说,至庆历间刘敞《七经小传》出,风气才为之一变。由于刘敞敢于疑古,勇于进行学术创新,与时代精神和需要契合,吸引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对其展开研究。在这种形势下,有必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目前学术界关于刘敞的研究动态;二是当前研究的特点和不足。只  相似文献   

6.
<正>朱熹的经学承上启下,在中国经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学界对朱熹经学的论述颇多。一些学者以朱熹的著述为例探讨其经学方法,概括出朱熹寻求经文本义、兼顾训诂与义理、博采众长与实事求是等经典诠释特色;也有学者不拘著述,系统论述朱熹的解经原则或经学思想,认为朱熹解经具有依经明理的特点,为读者提供了做工夫的下手处;还有部分学者对朱熹经学与文学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朱熹的文学创作是在其经学研究惟求经典本义,“先体而后用”等思想影响下取得的新成就。  相似文献   

7.
一、对炎帝·姜炎文化诸问题的探讨此问题是本次研讨会的中心议题。有32篇论文分别对炎帝的发祥地、活动地域、功绩、精神等进行了重新梳理和审视。关于炎帝的发祥地和活动地域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宝鸡渭水流域 (即古“姜水”)是炎帝族的发祥地。有学者认为 :“《国语·晋语》提到的列山氏 ,后人认为是神农。烈山即厉山 ,今湖北随县有厉山 ,显然不能与炎帝联系起来。”湖南炎帝陵建于北宋初年 ,不过千余年 ,“此说纯系传说 ,当然难以置信”。而“黄帝以姬水成 ,炎帝以姜水成”的“姬水与姜水今固不能确指 ,但在陕西周原和宝鸡一带是可以肯定…  相似文献   

8.
(?)或(?)在古文字学中称“亚框”.“亚框”在商代青铜器铭文中习见,多用作字的外框,也有把成篇铭文套在框里,有时也单独出现,不框文字(图1).商周之际的“我方鼎”铭文(图2),最后一字作(?),以往学者认为这是两个字的合写,并释作“亚若”,但不知其义.类似这样的“亚某”在商代金文中很多.“亚”是什么意思?有学者曾以“亚旅”之“亚”来说明这个问题,然又有学者质疑:“亚旅”是众大夫,为什么只有“亚”表现于铭文,其他更为显赫的官爵反没有反映?本文拟从“亚框”的象形及其象形物的文化试作解释.  相似文献   

9.
好多人认为,读书是一件苦事;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读书是一件乐事。是苦是乐,关键在于你怎么读。孔子曾经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真正学习的人,是为了使自己得到充实和发展;如今太多的人学习,不是为了自身的提高,而是为了对付别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的戎     
宋蕾 《华夏文化》2016,(1):36-37
正戎,曾经是我国西北方的一支强大的族群。《尔雅·释地》载:"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对于戎,学术界有多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戎"源于商周间的鬼方、獯鬻,周末的猃狁,后来成为狄和匈奴。第二种观点是认为"戎"源于羌族。还有的学者认为,"戎"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而是中国西北古代各族的通称,亦称"西戎",同"东夷"、"北狄"、"南蛮"并举。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戎"是西周、春秋时期单独存在且非常  相似文献   

11.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中蕴藏着现代生态学意义。然而,本文通过对支持此观点的相关论据进行考证后,发现其中有些论据尚有欠缺,还不足以证明"天人合一"中蕴藏着现代生态学意义。故此,本文认为,目前并不适合将"天人合一"作为生态研究方面的理论根据。学者们还需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天人合一"的本意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天人合一"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命题。学界研究,主要着力点有五:一是探索"天人合一"的思想渊源,基本认为该思想萌芽于殷周时期的宗教神学;二是对天人合一命题的真伪性研究,但对该命题提出质疑的学者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天与人存在着联系;三是对天人合一理论内容和发展特点的研究,一部分以先秦各学派为主线探讨其天人关系思想,一部分以历史发展阶段为划分依据选取代表性人物对其天人关系思想进行研究;四是讨论天人合一问题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汉译悉昙文字的一些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译悉昙文字的一些问题研究谭世宝一悉昙文字产生及人华的年代目前,学界流行之说,认为悉昙文字产生於西元六世纪。例如,(佛光大辞典》说:“……至第六世纪而作悉昙文字”。①从这种看法出发,有些学者认为悉昙传入中国是在隋或唐代。也有的学者虽然认为,悉昙按理在...  相似文献   

14.
李扬 《寻根》2010,(6):122-126
<正>毛泽东的家族史一向为人们所乐道,而学者们对其祖籍地以及家族迁徙的历史尤感兴趣。其实这些研究主要的史实依据还是族谱,学者们利用的多数是二修、三修、四修族谱的相关内容,而研究价值最大的乾隆一修族谱,创修于乾隆二年(1737年),研究者多认为已失传。笔者近  相似文献   

15.
正对于黄帝和黄帝居邑,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不过,肯定黄帝传说中的真实历史素材,并以此为基点对黄帝史实进行的相关探讨,不仅深化了对于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认识,而且推进了中国文明起源之研究。从目前历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来看,倾向认为黄帝是部落联盟首领或部族具象化。考古学文化和古代族属的对应是比较复杂的问题,随着考古新发现的出现,许多学者尝试把史前遗址和黄帝联系起来,这种尝试有一定的历史根据,有  相似文献   

16.
庄子(约前369-约前286)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因是"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术界对于庄子"因是"问题的探讨较多,如李巍从立场问题对于"因是"进行研究,认为"所谓'因是',即主张一切观点、言论皆为因循特定立场的产物.(李巍:《立场问题与齐物主旨——被忽视的庄子"因是"说》,《湖北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更有学者从"因是"所包含之义进行分析.本文则将对"因是"进行一个层级的探索,试图通过这一探索,使我们对庄子思想的特色形成一种融通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南诏行政区划及政区建置是南诏史研究的的重要环节,多年来,南诏史研究的前人学者曾对南诏行政区划及政区建置相关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阐述.为后人对南诏史的研究拓展了思路.……  相似文献   

18.
有学者说:"荒诞派戏剧,主要是反对19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戏剧。"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尤奈斯库也认为,现实是"无根无据、荒诞的赝品"。这样是否可以认为荒诞派戏剧与现实无关呢?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19.
于然 《大理文化》2001,(5):48-49
在大理的本主文化中,李宓现象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我们今天的许多学者将这一现象归于白族文化的宽容度、开放性.但笔者认为,这些观点都是不全面的,李宓成为本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20.
试论孔子的个性心理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往今来,研究孔子的学者甚多,文献浩瀚,但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这位"圣人"的却很少,从"个性心理"研究的则更少.本文根据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对孔子教学中的"智力问题"、"能力问题"、"性格问题"以及"因材施教问题"等,做了较深入地发掘分析,以就教于各方大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