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7 毫秒
1.
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观点,这一理念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中和”、“协和”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一种新的国际伦理观;而全球治理理论作为西方国家针对全球性问题提出的以“全球共同价值观”为中心的治理理念,也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从两者的共性、个性以及前者与后者的相互关系等方面探讨和谐世界理念与全球治理理论的关系问题,从而得出在面对和解决全球问题的过程中谁更具有实用性、谁能更好地满足世界需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和合”文化主张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具有丰富的辩证思想,它决定了我国历史上对于国家统一的诉求。西方近代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结束了西方各国内部的长期分裂状态,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对这一历史进程的思辩表达,它与中国文化中的“和合”观念有很多暗合之处。在批判继承黑格尔历史辩证法的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它与中国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一起构成了我们构建和谐世界的理论渊源。揭示西方文化中的“世界历史”理论与我国文化中的“和合”思想的内在关联,能为我们正确处理各种现实问题提供一个新的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3.
与在西方学科体系中的地位相比,“文化学”在中国现代学科建立的过程中,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发展”.这是中国学人在近代知识转型背景下主动“建构”的结果.西学的学科概念、学术理论和学科形式,启发和推动了中国学人对于“文化学”的建构.经过西方的“文化”概念和“文化学”学科概念的输入,一部分中国学者在西方学者理论的基础上,就“文化学”的学术理论进行综合,力图使得“文化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建立起来.他们的努力在当时学术界和教育界产生了一定影响,也受到西方学术界的关注.但由于外部环境和学科内部发展的制约,“文化学”的建构效果有限,并未真正成为一门公认的实证的科学.“文化学”在民国时期的“建构”,为近代中国的知识转型提供了一个既显示共性、又体现特征的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100余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着“中体西用”和“全盘西化”两种观点。“中体西用”具有保守的特征,但重视民族的特殊性,强调民族现代化的多元化发展;“全盘西化”重视时代性,主张世界发展的趋同论,但否认了民族性和民族文化的精华,实质上是单一模式的西方中心主义。两种观点都有局限性,但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5.
从1902年到2022年,西北师范大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革与成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从学习西方到结合本国国情、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现代化历程,也见证了中国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的复兴历程。西北师范大学在开创师范院校管理体系、维护师范教育独立体制、探索师范教育中国化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贡献尤为显著。特别是西迁80多年来,西北师范大学扎根西北大地办教育,成为西北高等教育的“拓荒者”、教育研究的“先行者”、卓越教师培养的“引领者”、新时代“新师范”教育的“倡导者”,具有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活化石”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鉴 《西北师大学报》2005,42(6):101-101
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教育问题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事实上由一个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的神话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教育问题已经成了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然而在这个问题上,东西方国家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多元文化与少数民族教育的研究领域也缺乏相应的对话。在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学者话语与研究中缺失对东方传统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与吸纳,东方国家的研究者又以西方多元文化教育乃西方移民社会的产物为借口而不积极关注。中国古人所讲的“他山之石”也就“难以攻玉”了。西方…  相似文献   

7.
中国艺术话语权是中国艺术遭遇西方话语霸权所出现的文艺理论新问题,当代中国美术的“话语权”如何建构,中国绘画要想获得世界范围内的成功,除了高度的敬业精神,更需要“特有样式”,以展现“异域”文化的奇观效果。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不可回避的便是文化强势国家推行的文化霸权策略,我们的绘画现在已经没有在西方话语权中生存,而是在市场话语权中“被动”生存。在追求“大众化”的进程中,让中国传统的艺术魅力获得回归,从意境的生成中获得当代绘画的全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关于美的本质的理论探索,西方现代主义流派之一的象征主义和中国古典诗学分别从理念世界和客观世界出发进行了开拓,把“美”归为绝对精神和自然本质规律。“求真”与“向道”的主旨对立以及外探与内倾的表现差异鲜明地互现了各自的美学品性并揭示了民族文化大系统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9.
郑玲玲 《现代教育》2012,(11):50-51
目前,关于中国文化的英语教学在外语教学体系中处于边缘或可有可无的地位,这导致了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薄弱,即“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它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失去了“平衡性”和“对等性”,阻碍了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本文在分析这种现象及其成因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从中西方文化中的人性假设出发重新审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心理社会行为差异,本研究表明:中国文化中的人性本善假设使得中国人的心理社会行为出现了一种原发性的焦虑,并造成了中国人注重道德评价、关注环境影响以及较多防御反应的特点;而西方文化中的人性本恶假设则使得西方人有一种原发性的随意和放松,并造就了西方人关注行为和事物本身特点、关注目标特点及较少防御反应的特点。前者被称为“性善文化”,而后者则被称作“性恶文化”。通过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概念的重新审视,不仅支持了对中西方“性善-性恶文化”的界定,而且也深化了对上述概念的认识,同时我们还对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及全面梳理西方心理学概念的需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汉语中的“龙”与英语中的“dragon”不当互译引起许多麻烦。文章简述了龙的三种译法,并分析了译文背后的原因。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在借鉴、吸收、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应努力保持和发扬我国民族的特性,并尽可能向世界译介本国化,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使汉文化走向世界,在世界文化趋同的大潮中争得一席之地,使中西方文化最终将实现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12.
100余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着“中体西用”和“全盘西化”两种观点。“中体西用”具有保守的特征,但重视民族的特殊性,强调民族现代化的多元化发展;“全盘西化”重视时代性,主张世界发展的趋同论, 但否认了民族性和民族文化的精华,实质上是单一模式的西方中心主义,两种观点都有局限性,但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3.
“文艺复兴运动”和“文学复古运动”是在世界历史的发展出现重大转折时期,在中西方的思想文化领域所掀起的两场重大改革运动。这两场改革运动虽然历史背景不同,内容存在差异,但对当时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面对世界艺术,中国当代油画肖像艺术在发展变革中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话语权”。而艺术审美形态的发展变革必然会与地域、时代文化艺术表现和追求相对应。在学习和继承西方油画肖像艺术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会中国优秀的本土文化使之具有当代中国人文精神是中国油画肖像艺术语言现阶段需要探索的问题。而辩证的运用“写实”与“表现”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所产生“表现性写实”语言是置身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当代油画肖像艺术在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探索出的具有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个性化绘画语言表现形式。在当代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的探索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开拓性。  相似文献   

15.
以“线”性思维模式构成的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多声部音乐,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中西方音乐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多元共存的世界音乐文化。辨析两者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及其异同,意在使中西方音乐艺术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前提下取长补短,相互吸取营养,共同创造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6.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四大文明古国对全球文化产生了偌大的贡献,其中当以华夏文明为源泉的中华文化有着最为瞩目的影响。然而,中华文化的“东学西渐”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近代以来,西方学者凭借双方意识形态的差异与权力间逐渐不对等的地位开始漠视、诋毁中华文化。美籍阿裔学者爱德华·萨义德借助黑格尔的“欧洲中心主义”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建构出“东方主义”理论,将此现象完美诠释。本文旨在以《鲁滨孙漂流续记》《面纱》《情人》三本西方名著为主,其它诸多历史材料为辅,结合萨义德《东方学》中的理论观点从“东西语境”逐渐转至“中西语境”,以历史发展为横向脉络分析各个时期的中国人物形象,分析西方著作中“荒诞”与“审视”的情节以及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的未来定位。  相似文献   

17.
在历史文化交汇语境中理解“五四”和“五四”人物,使得对“五四”的理解有了历史的同情。“五四”是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中的一次高峰,中国要面对文化水平远超过自己的西方文化,产生了民族焦虑,这种焦虑感直接催生了“五四”策略性的激进主义武的文化调整。“五四”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调整:在精神层面上,“五四”提倡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引发了文学革命和整理国故两大文化事件;在社会后果上,“五四”带来了政治和经济组织的重新定向;在制度上,打破了三纲五常,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妇女解放。  相似文献   

18.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使得“龙”的形象在中国和西方各不相同。为了让西方人了解“龙”的中国意思,使中国古老璀璨的文明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传播到世界,故而结合中国英语重新诠释“龙”的英文译法。从另一角度说明中国英语的重要性及编纂相关词典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左新蕾 《现代语文》2008,(12):16-17
在中国数千年的思想文化和语文教育史上,百家争鸣和新文化运动是两个不可回避的时期。百家争鸣不仅催生了光耀后世的璀璨思想文化,而且奠定了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而新文化运动则推动中国从封建旧文化向现代新文化转型,是催生现代语文教育的产婆。但是,背负着几千年沉重历史的文化和教育的转型毕竟是艰难的,新文化运动虽然掀起了一场思想的风暴,但其后百年中国文化与语文教育的现代化之路一直坎坎坷坷。现代化产生的迷惘,西方化带来的不适,使得许多人直指“五四”为一切诟病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20.
油画自16世纪开始从西方传入中国,是西方文化艺术移植到中国的一次重大事件。由于其所承载的文化传统、哲学思想、宗教习俗等与中国本土的艺术精神有着相当大的距离,在接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矛盾与冲突,如果忽略或者刻意回避这种矛盾与冲突,简单、生硬地完全照搬西方油画的绘画形式语言,那么它在中国的生长就是畸形的,所接出的果实也非“中国创造”而是“中国仿造”。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植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改造,使西方油画在中国完成“民族化”的转型任务,成为具有“中国气派”的本土文化艺术特征的绘画艺术形式。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力日渐强盛,中国油画在此形势下必须坚持走“民族化”的发展方向,用创新的、现代的形式肩负起传播民族文化艺术、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全国广大民众的精神信仰和力量的责任,以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油画艺术形式向世界输出、传达当代中国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促进全世界的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