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有关后人类的言说已经变得蔚为大观。在这个过程中,新物质主义的兴起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引导学者由迷恋语言转向重视物质,继而回归身体与生活世界。虽然生态理论大家海瑟曾于2008年宣告“后身体”时代已经来临,但这个回归的过程非但没有终止,而且形成了延续至今的精神轨迹。从某种意义上说,后人类美学必然落实到身体的维度。恰如哈拉维在《赛博格宣言》中指出的那样,有机体与机器将结合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后人类,而这意味着承认人是一种身体性存在。正是由于意识到了这个事实,物质生态女性主义者阿莱默将赛博格视为人类、机器、自然(尤其是动物)的混合体。随着生命-机器和人类-动物的界限被跨越,一种加强版的身体美学和生态美学已经出现,支撑着正在生成中的后人类美学。在由此形成的视域中,生态学和身体学形成了相互通达的关系。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审视后人类美学,我们会重新发现身体的意义。可以说,从身体出发的理论建构具有双重的作用:既证明了生态文化的合法性,又解构了曾经流行的超人主义。无论人获得怎样的强化,她/他都是身体性存在,都依赖生态环境和技术体系。从这个角度看,真正后人类的后人类美学必然呈现人类-自然-机器的交互主体...  相似文献   

2.
文学、艺术领域的赛博格想象不仅成为科幻叙事的重要灵感,对西方左翼理论家而言,更是构想并预示后人类主体及其社会结构的寓言。从维利里奥的“视觉机器”和齐泽克的“意识形态幻象”来看,赛博格的离身性想象是从意识、感知等非身体的维度来探讨后人类主体的构建;而从奈格里的“生命政治”视角来看,赛博格的具身性想象则显现出后人类在生命政治方面的潜能。从这种视角来探讨后人类主体性及其社会结构,将为批判资本主义、构建新的共同体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域与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3.
“赛博格”这个词语是新兴范畴,但赛博格思想却有着悠长的知识学创生历史。实际上,“赛博格”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对西方传统二元论的反叛和对人类身体的重塑。赛博格身体是后人类时代审美范式变革的一种典型,无论是“具身化”的人机混合形态或是“离身化”的身心分离形态,都是当前审美景观的多元化呈现。因此,面对后人类时代的不确定性和生存风险,我们的审美观和价值标准也应该发生相应变化,实现由“人机共存”向“审美共生主义”的转变,这不仅意味着人类身体的敞开与延伸,意味着人类与具身世界的交织互融,更意味着美学未来发展的开放性姿态。  相似文献   

4.
人机协同教学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人类教师与虚拟教师并存已成为数智时代的教育新现象,促进两者从协同走向融合有利于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人类教师与虚拟教师融合的底层逻辑是优势互补,即充分发挥两者在教育信息采集获取、处理分析以及形成教育决策方面的优势,进而达成教学过程中客观与经验、统一与灵活、精准与弹性间的平衡。人类教师与虚拟教师的融合应当通过拓展各自的能力限度以形成“人机协作”的教育智慧,通过避免浅层次的“物物整合”以实现“人机融合”的教育样态,通过突破固有的时空界限以打造“开放灵活”的教学环境。其典型的应用场景包括三类:一是基于“双师共场”构建沉浸式的教学情境,增强学习中的交互体验;二是通过“人机协同”更为精准地勾勒学习者画像,赋能个性化教学;三是依靠“人机联合”综合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多维度信息,支撑更为精准的立体化评价。为此,需要构建有助于人机协同的教学空间,创设基于多模态信息的师生交互模式,并遵循人类教师与虚拟教师应然的职责和伦理界限。  相似文献   

5.
"后人类"已经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可以用来指称各种不同思想运动或学派的概念,包括哲学的、文化的或批判的后人类主义,超人类主义(就其中外熵论的、自由的或民主的超人类主义而言),女性主义研究中的新物质主义进路,以及具有完全不同视野的反人本主义、元人类主义、元人性论和后人性论等。无论对于专家还是非专家而言,后人类这个概念普泛和无所不包的使用,已经引起了方法论和理论上的混乱。探讨上述各种不同运动之间的区别,聚焦后人类主义和超人类主义所共有的指称域,并阐述这两种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思想可以表明,后人类主义为反思可能的未来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的立场。  相似文献   

6.
ChatGPT是一个自回归语言模型,目的是为了使用“深度学习”生成人类可以理解的自然语言,它只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最新形式,虽然具有强大的储存与记忆知识的能力,但它不具有自我意识。就此而言,ChatGPT与人类是相互超越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既相互纠缠,又相互超越。这种情形还表现在语言逻辑的工具理性与人类感性生活之间的撕裂关系。由于我们实际上正在实现从语言时代向图像时代的转变,图像将使语言生活回归感性生活,这与以往的文明是断裂的,预兆后人类时代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政治解放固然具有历史进步性,但它还只是资产阶级的解放,因此,政治解放必然要被人类解放所超越,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社会解放是一个过渡阶段,它通过建立无产阶级民主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奠定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9.
在消费社会,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所指称的现象已经发生了本质的转变。由于“全面异化”的出现,日常生活领域中出现了身体形象的“符号透支”。完整的身体形态及其意义构建包括肉身存在、精神维度和社会文化三个符号分层。在消费社会中,身体已经变成各种欲望符号的博弈场,身体形象的“符号透支”与“全面异化”导致了人的身体-主体的断裂与解构。因此,当代身体美学研究应立足于重新复原身体-主体与身体-符号的交互性关系,在日常生活中重建身体的肉身、精神与社会文化诸因素的稳定关系,让审美活动中的人的身体重新回归自然界和谐一体的“后人类”新秩序中。  相似文献   

10.
医学英语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培养和开拓医学生的全球视野,还能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分析后疫情时代医学英语教学的现状,论述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关策略,以期促进医学英语教学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教育政策推动下,我国教育得到了健康和稳定的发展.但2020年一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如"黑天鹅事件"般快速席卷全球,教育教学形式从以往小范围采用网络教学转变为大规模采用网络教学.文章结合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经验,构成基于SPOC混合教学模式,并试图在《高级网络应用》课程上进行实践,通过进行教学设计、制定课堂互动策略和统计课程数据,检验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成效性,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运用田野调查法,对武汉市的中小实体书店的生存与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分析疫情对中小实体书店造成的影响,探讨“后疫情时代”中小实体书店的破局之道;认为中小实体书店应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下,重新思考自身定位和商业模式,通过调整经营结构、拓宽服务渠道、主动寻求合作等方式提升自身经营水平和抗风险能力,进而在危机中完成自身蜕变,实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后疫情时代的线上教与学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公众通过社交媒体展开了广泛讨论.文章对微博、知乎平台上与大规模"在线教育"相关的1005个帖子进行内容分析,编码与归纳演绎,凝练出公众关注的概念框架并阐释各核心范畴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线教育认知不足、传统课堂惯性制约、外部支持框架不稳、核心要素"关联"未能有效建立等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提升公众对在线教育的认同度和满意度、促进在线教育的健康发展,应该充分彰显在线教育的功能价值、创新在线教育的方式方法、加固外部支持框架、践行在线教育"联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价值增殖既是资本的生命支点,又是资本加速的根本肇因。资本主导下的现代科技和现代机器不断加速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和商品消费,有限的生态承载力无法协同资本加速,因而造成“去同步化”的生态危机。严重的生态危机呼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关系的建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论断包含丰富的生态意蕴,它蕴含着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样态、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意识、人与人的生命共同体理念。“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论断增强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时代生命力、助推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了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的中国方案。“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论断对系统把握马克思生态思想,建构美丽中国、美丽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后悲剧时代的灾难叙事与人文关怀"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四川省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于2010年5月14日至5月15日在宜宾学院举行.此次会议对"后悲剧时代灾难叙事与地震研究""后悲剧时代灾难叙事的社会生态伦理研究""后悲剧时代灾难叙事与影视研究""后悲剧时代灾难叙事的文艺审美研究"等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6.
"后悲剧时代的灾难叙事与人文关怀"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四川省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于2010年5月14日至5月15日在宜宾学院举行。此次会议对"后悲剧时代灾难叙事与地震研究""后悲剧时代灾难叙事的社会生态伦理研究""后悲剧时代灾难叙事与影视研究""后悲剧时代灾难叙事的文艺审美研究"等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7.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肆虐与蔓延,常规教学模式被迫集体转向应急性在线教学。世界知名高等教育研究专家乌尔里希·泰希勒(Ulrich Teichler)教授认为:后疫情时代,全球高等教育机构可尝试以此为契机构建更具创造性的、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教学与研究均衡型的大学教师更容易适应在线教学对能力提升的要求;与学术型大学相比,应用型高等教育机构受到的冲击更显著,其人才培养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决定了其依然要坚持面授教学为主、在线教学为辅;应用型高校的发展要坚持四个原则,分别是培养学生适应巨变的素养、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发展、确保学习科目的高度应用性和市场对应性、保障学生的校内外实践机会,同时离不开政府提供的政策与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18.
基于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质量监控的一手评价资料、超星平台的数据统计分析、在线教学教师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分析,对郑州轻工业大学“停课不停学”期间开展在线教学的情况进行回顾分析,梳理总结此次大规模在线教学在教学方式、教学资源、教学平台支撑、师生教学体验差异、教学效果、后续教学期望等表现出来的总体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借鉴,思考后疫情时代,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步成为教学常态的背景下,面对师生、师师、教学与管理关系发生的全新变革,教学组织管理如何思变、求变,以适应全新的教学生态链,主动服务并推动“学习革命”向“质量革命”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冠疫情的持续蔓延对世界各国的教育系统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更好应对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及构建教育新形态,欧盟于2020年9月底发布了《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年)》。该报告聚焦于在数字教育中运用数字技术开展教与学以及培养学习者的数字能力,明确了欧盟层面未来需要推进的“促进高性能的数字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提高数字技能和能力以实现数字化转型”两大战略重点,并详细列出了十三项行动计划。通过解读该报告,可为我国教育信息化2.0规划背景下优质、高效的数字教育应用与发展,带来以下启示:应开展科学评估和顶层设计,优化我国数字教育生态;推动数字能力评估,提升全民数字能力;加大共享与协作,构建更为开放的教育服务生态体系等。  相似文献   

20.
王岚 《职教论坛》2023,(12):103-111
全球已经进入后疫情时代,全球职业教育治理需要探索转“危”为“机”的新路径。“鲁班工坊”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企业“走出去”,进一步探索创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新窗口。在后疫情背景下,以全球“鲁班工坊”为例,分析中国参与全球职业教育治理的新角色,揭示已建和备建“鲁班工坊”的现实挑战,并从构建“全球职教命运共同体”、建立并提升全球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重塑全球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等方面提出创新“鲁班工坊”建设与发展的路径,以期实现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