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渝石窟唐宋时期的造像记、修妆记、工匠题记及其他碑记等摩崖题刻中保存有一批与石窟营造工匠有关的资料.系统辑录、考证相关材料可知,川渝唐宋石窟营建工匠有完备的分工,涉及石匠、画匠、镌字匠、木匠等四个工种,其中石匠最为重要,其开龛镌像的程序可依据未完工的小型龛像大体推知,各工种都有相应的头日,又以技艺高低区分为都料、博士、匠三个级别,此外还有总领营造之事的负责人,较大规模的营造工事可能还存在特聘的专门工匠.工匠团队的组织结构大致有分工合作式和家族式两种.工匠团队成员的形象偶尔也出现在石窟造像中.对川渝石窟古代工匠的研究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该区域现存龛像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由唐至宋,在不同阶段,王朝对川渝地区州县治所城市兴筑、维护城墙的政策和态度历有变化:唐代前、中期,不重视城池修筑,多沿用旧城;唐末五代,开始大规模建造、补葺城池;北宋初至南宋中期,除徽宗时较重视西、南边地城池的修筑外,其余时间均对城墙修补采取消极态度,任其倾颓,直到宁宗以后才有所改观。对城墙的修筑因时、因事、因地甚至因人而存在差异,以"城墙内的城市"来概括中国古代治所城市的形态特征并不确切。  相似文献   

3.
4.
作为女儿陪嫁的奁产,在唐宋时期是普遍存在的,只是种类和数量因各个家庭的贫富而不同。获取奁产陪嫁,是女儿参与娘家家产分配的通常方式,并且是一种法定的权利,因此,奁产带到婆家后一直归女儿使用和支配。  相似文献   

5.
唐宋时期家族组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以前的家族组织以北方政治型的世家大族为主要形态,宋代以后血缘型的家族组织成了普遍形态。并且主要存在于东南地区。两个阶段上的家族组织各有其特征。就变化的原因来看.主要是家庭组织自身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唐宋时期,颍州在人口、农业、手工业、交通与城镇等方面都曾取得了较显著的发展成就,但是由于南宋初年以来不断的战争破坏,一度发展的颍州经济逐渐走向衰落,并影响元明清以来的经济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7.
唐宋时期的韩非学,其“形式”以“评论”为主,虽然唐代学者的评论文字留存不多,但两宋学者的评论文字留存却很多。在政治层面,唐代官方并不提倡韩非之学,宋代官方对韩非的态度较为模糊,但是两宋学者评论韩非受王安石变法与宋代党争影响,大有影射王安石之意,后来直接将王安石与申韩一起并入异端邪说名录。在价值取向层面,儒家本位意识突出,特别是儒家道统观念流行以后,“门户之见”成为评判韩非的前提预设。在主要命题层面,除去沿袭《史记》对韩非生平事迹、学术宗旨的评价外,基本是在评论历代政治得失、历史人物功过是非时,附带提及韩非,将其作为评判历史问题的负面价值评判标尺。  相似文献   

8.
唐宋时期,由于五台山文殊信仰中心地位的确立、封建帝王的扶植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支持,五台山佛寺繁盛一时。其时佛寺遍布山林、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以佛寺为依托的宗教活动也日趋兴盛。壮丽的佛寺吸引了数量众多的游历者,以佛寺为依托进行的宗教活动也吸引了大批的朝拜者,促进了五台山游历活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唐宋时期沙苑地区的畜牧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宋时期沙苑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是在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沙苑地区的畜牧业给唐宋朝廷提供了充足的牲畜产品和大批军用马匹。为了加强对沙苑地区畜牧业的管理,唐宋王朝在这里设置沙苑监施行管理。随着畜牧业的发展,沙苑地区出现了开垦牧地为良田的做法。  相似文献   

10.
唐宋时期,国有土地经历着一场产权巨变,也就是由国有向私有方向转化,这也使土地管理体系发生着一系列变化:唐五代国家对国有土地的管理由前期的兵部、诸军更多的参与,转变为户部、州县更多的管理;到宋代随着土地私有化的发展,土地诉讼明显增多,致使宋代的提点司和提点刑狱更多地参与了管理.这是土地产权频繁转移和产权关系混乱的结果.土地管理的变化有可能推动产权关系进一步发生转移.  相似文献   

11.
浅论唐宋时期的商业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但在农业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过剩的农副产品大量涌入市场进行交易,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地区性的商人集团、繁荣的城市经济,区域贸易与对外贸易也十分发达,这必然在商业立法中有所反映。本文对唐宋时期的商业立法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从中吸收经验教训,为今所用。  相似文献   

12.
唐宋刺青习俗是古代文化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目前对这种文化现象尚缺乏历史学、文化人类学以及心理学方面的系统考察。从唐宋变革角度入手,剖析刺青习俗产生的原因、变迁以及刺青者的心理动机,可以认为刺青是由转型期前的政治化社会还原成世俗化社会,由过去的"政治人"还原成"社会人"、"世俗人"的体现,是对传统价值观、道德观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陈逸平 《家教指南》2006,(2):97-100
在唐宋时期敦煌大众的社会生活中,对于什么是历史的概念并非像今天这样有着科学严格的定义,而是有着更为宽泛的内容,除了历史事实本身外,举凡神话故事、民间传说、野史小说,都被敦煌大众纳入历史的视野,成为其历史知识的来源,这是敦煌大众历史知识结构的特点。敦煌大众所接受的历史知识,是和现实生活本身相对应的,因此,大众知识的中心不是帝王将相、贵族精英,而是日常生活的伦理,这些知识是否符合历史本身,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历史知识所包含的思想以及它们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对唐宋时期流行于敦煌地区的《崔氏夫人训女文》、《太公家教》、《武王家教》、《辩才家教》、《千字文》、《杂抄》、《孔子备问书》、《百行章》等蒙书以及《下女夫词》、放妻书、咒愿文等社会文书中的女子教育内容进行了探讨,认为既要关注相关的家庭教育,也要关注相关的社会教育.  相似文献   

15.
唐宋时期,皖江地区的药材业发展迅速。这一时期,皖江地区药材种类多、质量好、分布广,成为土贡药材的重要地区。除了采集野生药材资源外,皖江地区还发展人工种植药材技术,弥补了野生药材资源不足的缺陷。由于药材种类多、质量好和产地分布广,皖江地区逐渐成为专业化的药材产区,药材的商品化程度明显提高,成为推动皖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行业。  相似文献   

16.
唐和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的瘟疫低发期,但在部分时段也存在高发特征.这一时期瘟疫发生的特点,表现为时间上的规律性,空间上的集中性和发生频率的无规则性,且危害程度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汉水为长江最大支流,也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河之一。但历史上汉水正源问题却围绕《禹贡》“皤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的记载两千多年来长期争讼不已。唐宋时期,随着西部地理之学的兴盛,历史地理学者对此作出进一步不懈的探索,兴元府三泉嶓冢汉源说基本上得以确立,奠定了后世汉中汉源说的基础。本文根据唐宋大量地志文集的记载对唐宋时期这一学案过程作了勾勒和梳理,认为对汉水正源兴趣颇浓的争讼与不懈求索,显示了唐宋间汉水文化地位的提高和唐宋学者对西部水系地理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分两个大的历史时期即唐至北宋初年、北宋中期至南宋来论述西部自然环境变迁,以及由其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的变迁,认为唐至宋这个历史时期的气候由暖转寒起到很关键的作用.这一重大变化,对西部当时以及现在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唐宋时期湖南地域的少数民族移民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少数民族战俘在湖南的安置,二类是湖南溪洞首领在内地的安置,三类是溪洞之民迁移省地,且人数最多.少数民族移民对湖南民族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唐宋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成为时代的明显特征,特别是对于唐朝来说,经济稳定、社会开放、文化繁荣,这在根本上营造了和谐、自由的社会文化发展环境,为女性文学的出现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说,唐宋时期知识女性的文化运用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社会上层女性还是下层女性,她们都善于通过文学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态度,这在根本上促成了女性文学在唐宋时期的繁盛,为我国女性文坛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积极展开对唐宋时期女性文学的研究,从政治、经济、文化、女性自身等多个要素来进行深入地解读和阐述,揭示女性文学在唐宋时期繁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