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蒙文通先生(公元1894—1968年),四川盐亭人,是著名国学大师,也是巴蜀文化史上的著名思想家,在现当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先后执教于成都大学、中央大学、河南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一所研究员、学术委员。蒙先生学通儒、释、道三家,于经、史、诸子都有深入研究。不仅在史学研究、在道家道教研究、在佛学研究、在古地理、古民族、古气候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而且在儒家经学、理学研究方面亦深有造诣。学术界对他的思想也颇有涉猎,但多在其上古研究和史学及道家道教等领域的见解上用功,而于其儒学思…  相似文献   

3.
冉苒 《华夏文化》2020,(2):37-43
正在中国诗歌的长河里,《诗经》不仅是最早的,而且也是最特殊的诗歌。"诗三百"不仅仅是盛开在文学花园里的奇葩,还是根植在伦理道德土壤中的药草。如"关关雎鸠",传诗的毛公释"关关"为"和声",暗拟男女情投意合。但千百年来,学者们对此的阐释从来都不是"和声"一片,罕有"情投意合"者,《关雎》的主旨之争更是众说纷纭。本文拟从名物角度,结合周代文化现象和儒学思想,探寻《关雎》作为"纲纪之首,王教之端"的言说进路,从中得出结论,那些把《关雎》当作民间恋曲、婚庆礼歌的解读行为,都是在"矮化"《诗经》这部文学元典。  相似文献   

4.
正6月16日上午,由西北大学主办,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西北大学社科处承办的《关学文库》、《侯外庐著作与思想研究》学术座谈会在西北大学隆重举行。《关学文库》编委会主任、《侯外庐著作与思想研究》主编、著名史学家张岂之教授,《关学文库》主编、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刘学智,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陕西省文史研究馆)副主任徐晔,长春出版社社长郑晓辉,西北大学出版社社长马来,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校长郭立宏、副校长  相似文献   

5.
我国近20年来由于在史前化遗址的挖掘、发现方面有了很多很大的收获,由于寻找中国化的“原生态”受到重视,于是一些人学科研究家对考古成果进行多学科研究以探究中国史前原始化。张劲松先生新近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史前符号与原始化》一书是这方面的突出成果。  相似文献   

6.
儒家哲学的发展演化自来与经学联系紧密,就好像是在经学的土壤中培植出来的一个大花园,不同时代、地域及流派的儒家哲学思想于其中争奇斗艳,繁盛而又热闹异常。而朱子学无疑是其中尤为璀璨华美的一枝牡丹,历久弥香,常看常新。近读杨燕博士所著《〈朱子语类〉经学思想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一书,对朱子学的这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会,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专题研讨和学习。他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范围广博、形式多样,需要从中国哲学、从文以载道的文化精神中汲取智慧力量和思想源泉。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杨海文新著《文以载道:孟子文化精神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对于传承与弘扬中华经典文明、中华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正如著名传统文化研究学者李宗桂在序言中所评“是学术与思想交融,坚持文以载道理念,自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光大中国精神,追求崇高,守护传统智慧,贯通中华文脉,守正创新,为祖国的现代化贡献学术力量、学术智慧的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8.
<正>一当我们讨论历史文化的时候,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的一种观点受到普遍重视,这就是"轴心时代"的概念。轴心时代,是指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人类思想的一个蓬勃发展阶段,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也属于这一时代。毋庸置疑,这一时代的确是极为重要的思想文化传统形成时期。但是,对于有着连续不断悠久历史传统的华夏民族来说,在轴心时代之前,还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如何看待这段历史?如何从中总结出对我们今天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文化观念?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从雅斯贝尔斯的观点来看,他虽然承认"各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的特殊精神",但认为"中国  相似文献   

9.
黄熙 《华夏文化》2023,(3):62-64
<正>自侯外庐先生提出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来,这便成为了思想史研究的一大范式。张岂之先生指出:“将社会史的研究和思想史、哲学史的研究结合起来。我认为这是侯外庐学派的一个显著的特点,也是侯外庐先生和他的合作者在史学和哲学方面的重要贡献。”(张岂之:《儒学·理学·实学·新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5页)在思想史的研究中,应当做到返本开新,坚持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方法,做到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并在新的时代发挥出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在《学问与生命》一书中,史飞翔基于自己对于文化的理解,以传统人文精神为主线,重新对于人类的生存环境进行解构、分析。长时间的阅读和深入思考,让他以研究者的学术眼光在文字中贯穿文化意识,并不时地融合思想史、学术史、西方经典、教育学等学科在其中以支撑,已逐渐走上了文化散文写作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1.
近日在我的书案上,始终置放著一部多卷本的大书,它像磁石般地吸引著我,几乎欲罢不能,因此每在料理急务之馀,或在夜深人静之际,断续展读终卷。这就是历史学家戴逸教授主编的《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全书分9卷,计有《导言》、《政治》、《军事》、《边疆民族》、《经济》。《农民》、《社会》、《思想文化》、《对外关系》等。戴先生自己撰写了《导言》卷和《军事》卷,其它各卷也都是与所涉内容研究有素的专家来承担。整个丛书,以二百数十万言的篇幅,对18世纪的中国历史展开全景式的论述,它以当时的中国为焦点,并将其置于世…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历史是连续的,中国的思想文化也是连续的.这是我读了黄开国先生等撰写的<诸子百家兴起的前奏>,再次产生的深刻感受.  相似文献   

14.
“东亚”一词不光是指自然地理上的区域性概念 ,更重要的是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就传统文化而言 ,东亚是一个文化共同体 ,其文化共同体意识深厚而悠久。东亚中、日、韩三国同属汉字文化圈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显现出既有其共同的伦理道德、礼仪制度和审美意识 ,又有其各自民族的悠久的文化传统的特点。但是 ,在东亚文化现代性转型的过程中 ,面对西方文化的大规模的冲击和挑战 ,以及东亚内部的冲突 ,东亚文化共同体产生了裂痕 ,并出现趋于解体的趋势。然而 ,自 2 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 ,随着东亚经济的腾飞 ,“四小龙”的出现 ,接踵而至的是…  相似文献   

15.
现在高楼林立望不见星辰,又引进阳历和由基督教创始的公历纪元,大概很少人对于古代天文历法还有兴趣了。庞朴先生这篇《火历钩沉》在少数有同好的专家学者之外可能遭到冷落。不过我希望关心文化思想的人能够读一读。此文题目窄而涉及面广;不一定作出了确凿无疑的结论,却提出了有关文化思想的问题。天文和地理相连,历法不仅纪时而且与生活有关并表示一种时空观念。时空观念的演变从古到今都是直接联系到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但上古人只用肉眼观测,所见的是天体视运动,也不能精密计算。以下试依此解说。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人们把宋明理学视为封建社会后期统治思想而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这期间虽然涉及到佛道二教,但只是作为陪衬和点缀.因此对宋明时期的佛道研究尚很薄弱.特别是对于道教这个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总以为其理论思维层次低,思辨水平差,更是不够重视.孔令宏教授经过多年刻苦钻研,勤奋探索,著成<宋明道教思想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一书,堪称这方面的力作,它是第一部宋明时期的道教断代史著作,就其系统性、全面性、深刻性而言,可以说是填补了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一个空白.其努力挖掘宋明时期道教内部的思想演进过程,阐发这一时期道教学说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揭示出宋明道教理论所具有的深度和高度,全面展现宋明道教思想的历史面貌,因此对于中国道教史乃至于对整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综观全书,笔者以为其具有以下几点颇值称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正>《遗产》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1850—1893)的一部重要作品。在这部中篇小说中,莫泊桑用一种含而不露、谑而不虐的艺术方式,讲述了一家人为了得到遗产而不惜违背伦理道德、抛弃爱情和亲情的故事,借此揭露了小公务员阶层虚伪、猥琐的精神面貌,以及金钱对爱情和家庭生活的腐蚀,呈现了19世纪法国中下阶层人民的生活百态。  相似文献   

18.
林夏 《寻根》2008,(5):94-95
曾读过《寻根》上考古学家王仁湘先生的大作:《勺子·叉子·筷子》,虽然时隔多年,但印象颇深。文章研究中国古代的进食方式,说的是勺子和筷子。  相似文献   

19.
清代經學家曾發出“《大易》、《春秋》,迷山霧海”的嘆息。對於《周禮》這部經典,我們也不免有“迷山霧海”的感覺。但《易》和《春秋》之為“迷山霧海”又和《周官》略有不同,前者的迷霧主要是瀰漫在意義的解釋方面,如《易》有“一名三義”,又有象數和義理兩大流派,《春秋》有“微言大義”,董仲舒已謂“其指數千”。《周禮》一書在內容上是比較確定的,即所謂“體國經野,設官  相似文献   

20.
正自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来,我国逐渐呈现出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越来越繁荣。在引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新形势下,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契约精神亦逐步被国人所认同,并在经济交往中活学活用。但是,由于经济利益的巨大诱惑,再加上对外开放时间过短的关系,国人对于源自西方的契约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