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仓廪制度在我国仓廪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清代河西仓廪制度,它上承汉、唐、明诸朝遗制,种类之多,制度之完备,成效之卓著均超过了前代.有清一代,河西地区完备的仓廪制度对河西开发,促进河西社会经济发展,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利用河西地方志,对清代河西地区仓廪的类型、分布状况作了分析,并对河西仓廪的特点和作用作了进一步探讨,从中可以窥察清代河西仓储制度的发展概貌.  相似文献   

2.
贾小军 《家教指南》2016,(5):106-112
河西地区出土的魏晋十六国镇墓文、墓券、发愿文、写经题记等文献中的纪年信息,涉及魏晋十六国时期曹魏、西晋、前凉、后凉、西凉、北凉等政权统治河西的各个阶段。考察这些纪年信息,对了解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政局变化和民众对这种变化的适应过程以及普通民众对所在王朝的认同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晚清旬邑县民间祈雨风俗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祈雨丰年是中国民间水崇拜信仰之一。这一民间习俗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不断延续、传承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连串的变异,形成中华大地上各具特色的祈雨风俗。陕西省旬邑县晚清民间祈雨风俗的来历、方式及过程,从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仪式中所体现的西北农村普遍存在的信仰形态,对研究民俗学、历史学等学科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须弥山石窟现存的碑刻题记主要是唐至清代留存下来的,数量较多,内容较为丰富。依据现存的碑刻题记和有关史料,考证、探析碑刻题记对须弥山一些洞窟的开凿年代、历史名称沿革、宋夏关系、唐代以后须弥山石窟的发展、哀落及补史之阙等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5.
蜀中蓬溪钟氏家族,从清代至今,先后修谱三次。民国本《蓬溪河西钟氏族谱》尤为突出,内容丰富,价值颇大,是研究清代客家名人钟瑞廷、钟永定的第一手重要资料。文章阐述了蓬溪河西钟氏族谱纂修沿革、体例内容以及体现出的客家文化内核。  相似文献   

6.
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民俗》中有的诗描写的实际上是河西走廊的民俗。这是因为乾隆年间政府大规模的迁徙河西民户到新疆屯垦,民户遂把河西的民俗带到了新疆。纪昀的这些诗,展示出了一幅幅活泼泼的风俗画,是研究清代前期河西民俗的重要资料,是西部边塞诗在清代的新发展。郝浚等人注释的《乌鲁木齐杂诗注》对“民俗”一类诗的解释没能追根溯源,个别观点僵化,有必要做一些补正。  相似文献   

7.
商代旱情时有发生,殷墟卜辞中有诸多求雨的记载。商代祈雨方式有燎祭祈雨、焚巫祈雨、向神灵祈雨、巫舞求雨等。商代祈雨舞深受蚩尤文化的影响,商代祈雨舞的起源与蚩尤部落的巫术祈雨活动有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河西通史》在全面占有相关资料和了解学术界相关研究动态的基础上,采用纵向考察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新石器时代至清代前期的河西历史做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再现了河西历史风貌,勾勒了河西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并总结出河西历史在不同时段所具有的不同特点,既贯通了河西历史,又弥补了学术界关于河西历史研究的不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商汤作为雨神,其传说以阳城县析城山为中心向四周辐射,遍布晋东南、豫西北,涉及晋豫两省,形成了独有的“成汤祭祀文化圈”。以泽城汤帝庙为例,追溯成汤祈雨的形成与发展,进行创建年代、历代建筑风格和祈雨民俗考述,并综合其价值评估。  相似文献   

10.
甘肃东部佛教石窟群是甘肃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莫高窟为代表的河西石窟群,该区研究和利用相对滞后。东部石窟中遗留下来大量的佛教题记文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为研究佛教文化传播、石窟艺术、古代文学和区域历史地理等提供了丰富资料。该区域石窟具有数量众多、民族多样性的特点,与地方达官显贵有密切关系。现今许多石窟题记风化破损,及时保护和整理这些题记文献应该引起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11.
清代河西屯田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军事角度来看,其参与屯垦的社会阶层、阶级成分以及投资者的目的都与它时迥异。其参与屯垦的开发类型有军事开发型、经济开发型以及某些中小地主为满足对社会政治地位和权力的追求、实现其个人价值而投身屯田的开发类型。清河西屯田,既有利于巩固边陲防务,稳定河西的社会秩序,促进河西地区农牧经济的发展,又能够加强河西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2.
《魏书·食货志》中“河西”的地望,清代直到今天的许多学者均指认为甘肃西部的河西走廊。本文则以大量史料,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牲畜徙牧转场的路线、绿洲的环境容量、当地畜牧业发展情形等考出,“河西”非指河西走廊,而是今鄂尔多斯高原及其周围一带。  相似文献   

13.
清代河西走廊水资源匮乏,水事纠纷频发。在水事纠纷的调处上,地方政府主导着跨县、跨流域等大型水案以及严重违犯水规事件的处治,并积累了较多成功的经验,对维护该地区水利秩序的平稳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具体水事纠纷调处过程中也出现了执行力不足的状态。讨论河西走廊地方政府在水事纠纷应对中的作为,可为理解清代国家基层水利治理的实况等提供一个地方性案例。  相似文献   

14.
从民俗角度对祈雨进行探究的文章屡见不鲜,而以诗歌为踏板,透彻表现祈雨意蕴的论文却所见不多。通过对宋代祈雨题材诗歌的研究,对其内容展开具体分析,可以反映出祈雨前后宋代社会的真实情况,同时可深入了解到宋人的精神世界,了解其独具特色的祈雨观。  相似文献   

15.
以苏轼知颍时的祈雨文为研究对象,以相关历史文献为依据,借助学界研究成果,首先对祈雨文的祈雨时间、祭祀目的、称颂神灵等内容作了系统分析,进而探讨祈雨文所反映的古代颍州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特有的祭祀神灵等地域特色。通过本研究,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从而探求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途径,提升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戏价是民间戏曲演出活动的经济反映,舞台题记是旧时戏曲艺人演出时题写在舞台上的文字。从山西广大乡村留存的戏价题记来看,清代后期的戏价并未大幅增加,民国时期戏价较清代也并不像题记所直接显示的那样有近10倍的提升,根据货币行情和粮价来衡量,应上升了5倍左右。戏价与农村其他生产生活相比,的确处于较高水平。既是当地戏曲生存状态的反映,也是中国旧时社会的经济写照。  相似文献   

17.
杨森 《家教指南》2001,(2):107-112
本文以敦煌文献中从左向右书写的文书资料及古代金石碑刻、印玺、石窟壁画题记、绢画题记、发愿文等从左书的史料证明:中国古代从左书习尚最早上自殷商,下至清代,与从右书的时间大体相近。从左书与从右书几乎都是竖行直书,但古代藏文则是自左至右横书。从左书起初盛行于上层人士间,后来就雅俗混用,只是使用的频率不如从右书多。  相似文献   

18.
祈雨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重要的祭祀与礼仪活动。宋朝因为旱灾频繁故而屡有官方与民间组织的祈雨行为。其中官方祈雨行为又有不同活动主体,按照祈雨祭祀礼的等级,其活动主体可大体分为中央有司、皇帝、宰辅与百官以及地方各级官僚。这些活动主体出于不同原因成为祈雨活动的组织者或主持者,他们的行为蕴含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与政治意味。  相似文献   

19.
清中期著名陇籍诗人胡釴一生四到河西,既有壮游,也有宦旅,这些经历丰富了其生命体验,拓展了其诗歌的宽度,促成了其诗歌“自然亲和”艺术特色的最终确定,意义特殊。在四次河西之行中,胡釴共创作了一千余首诗歌,其中摹写咏唱河西四季不同山川风物的佳作良多,呈现了一个更为饱满真实的河西,是河西文学和清代诗歌中的璀璨明珠。  相似文献   

20.
祈雨是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传统的祈雨多为抬龙王,而文水则是人神麻衣仙姑.文水接麻衣仙姑祈雨是24村的一项大型的民俗活动,该文通过麻姑成神历史过程、祈雨仪式、程序及民间文艺活动,探讨了由此而产生的人本思想、心灵密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