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道德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成人。回归生活的德育要回归于人自身,而生活则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人之特殊生命活动。德育所回归的人是在生活实践中与他人、他物发生相互关系和作用的人,不是静止、孤立的实体。生活是人自己建构起来的,生活建构的结果,外在表现为生活方式,内在表现为人之品性。人就是他自己生活建构的结果,由是,生活论德育不是将人之至善追求诉诸孤立的人性改造,而是奠基于现实生活的改变。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就是引导生活的建构,它所指向的是更有利于人之生成和发展的好生活。道德教育要帮助学习者学会关注、反思、改变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建构的品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的现代思考是基于人的自然展开的。培养人的道德理性,滋润人的道德情感成为现代道德教育理论的两大分支。现代道德教育实践由于教育国家化、学校化仍囿于习俗而展开。既定社会的整合需求和凝聚秩序成为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所在。基于人的自然的现代道德教育思考肯定了个体的本真性,但也存在现实可能性问题。道德教育应基于人的自然与社会习俗,面向人性的提升与美好社会的形成,道德教育实践是一种从现实奔向理想的生活过程和人生历程。  相似文献   

3.
东西方道德概念的词源及其演变过程表明,道德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并且为了人们美好的生活而存在。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其真正内涵是人性中的卓越性和品格,它是人不断超越现实与自然生命的基本依凭和价值向度,是人的生命之必需。道德教育作为引导个体使其成为有道德之人、使生命趋向真善美的教育,表达的是个体生命存在的一种价值诉求,因而生命价值成为道德教育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生命教育成为道德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其实质既有感性幸福的成分,又有理性幸福的成分.人类完满的幸福生活是感性幸福与理性幸福的统一.由于幸福的生活与合乎德性的生活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人类的两种幸福的实现都与人自身的德性密切相关,因此幸福是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人的幸福应当成为道德教育的核心话题之一.道德教育在本质上要求以人的幸福为依归.以价值导向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应该为使人获得幸福而努力,为人的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理想的道德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对道德教育本质的认识基础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个体的道德需要出发,激发道德情感,注重培养个体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分辨力.  相似文献   

6.
谈道德教育与幸福人生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幸福感来自精神的愉悦与提升。脱离人本身的发展需要、与生活相割裂的道德教育是背离幸福人生的。良好的道德教育应该不断促进人的品格完善,帮助学生以自身生活为基础,直面道德问题,从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和自我超越的乐趣,成为有能力过幸福生活的人。  相似文献   

7.
自我:道德教育的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自我概念的重要性,并从功能分析角度论证自我概念作为人类道德的起点、道德教育的起点及人类幸福的起点。在此分析框架之内,本文关注自我概念在道德教育研究中的合理性及合法性地位,关注道德教育的幸福功能,力求实现道德教育研究领域内继精神享用功能超越之后的再超越:回到人性本身。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过了自发的类存在阶段,近代以来进入了个人主体阶段。不断张扬的个人主体性,异化了人的类存在,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和社会危机。面对人类发展的困境,更需要人类的团结。为此,中国提出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推动了“类时代”的到来。应对人类发展的困境,迎接类时代,需要类伦理教育,唤醒类本性的伦理自觉。生态伦理和公共伦理教育是类伦理教育在现阶段的可行选择,当代道德教育的超越性,就在于唤醒当代人的类伦理自觉,这是人类社会走出困境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9.
10.
试述道德教育与幸福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主要是以培养创造幸福、拥有幸福的人为目标。本文主要论述道德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教育与幸福教育的关系,认为道德可以成就个体幸福,道德与幸福密不可分,道德教育与幸福教育紧密相连,道德教育与幸福教育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互相依存的。共同促进个体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当前道德建设认识和实践上的主要误区及其根源,提出并论述了道德教育是贯穿道德建设各环节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强调在加强道德建设硬件同时,也要重视道德的软件建设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教育离不开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制约,道德的建构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道德在本质上是从社会文化实践中建构出来的。社会建构论推动了道德教育的与时俱进,对推进现代化的道德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公共性与道德的公共性要求将道德教育置于公共性的视域下进行考量.从公共性的视域审视学校道德教育,其在价值导向上面临个人德性对公共德性的遮蔽,在主体关系上面临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对公共性的排斥,在交往实践上面临私人交往对公共交往的削弱等困境,从而构成了学校道德教育共同体的出场逻辑.学校道德教育共同体作为现代性视域下意义重建的共同体,秉持公共价值优先的德育价值导向,倡导公共性的德育主体间关系,构筑公共交往的德育实践情境,在理论上有助于解决学校道德教育的公共性困境.学校道德教育要遵循公共性的运思逻辑,由内而外在激发多元主体的内生动力,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学校公共生活,推动学校参与社会道德治理等层面对道德教育共同体进行当代建构.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大学生中,道德失范现象较为严重,而荣辱观问题是其深层次的表现,对此要引起高度重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开展为新时期道德教育树立了新标杆,因此,要将道德教育与之结合起来,努力探索实现途径,帮助人们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使思想道德建设走上规范的轨道。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是使人升华意识,成为一个高尚情操的、德才兼备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本文从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出发,针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现状,从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管理四方面提出了改革意见.  相似文献   

16.
道德教育是使人升华意识,成为一个高尚情操的、德才兼备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本文 从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出发,针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现状,从学校道德教育的 目标、内容、方法以及管理四方面提出了改革意见。  相似文献   

17.
现代生活和现代教育的竞争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人与人之间的隔离和分裂,使人成为一定意义上的"孤立人"。孤立人对他人和社会往往持着疏离、冷漠、不信任的态度,割裂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公民共同体之间的联系纽带,最终引发公民品格和公共精神的沦落。面对现代人(包括青少年群体)公共品格的衰落,道德教育应通过公共价值和公共伦理的教育,来提升受教育者的公共理性、公共德性、公共参与精神,从而促进公共品德的发展,培养具有公共德性的"公共人"。  相似文献   

18.
道德教育:从灌输走向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道德教育必须由灌输走向对话。对话式的道德教育倡导关系思维、对话态度,又是一种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树立德性的生成观,实现教师角色的自我转换,道德教育联系实际生活,是构建对话式道德教育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普遍低迷,是教育界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根源在于道德教育实践中对道德教育本真的游离和丢失。通过还原性诊断的方式,逻辑推演出道德教育的本真使命,并对造成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困境的制度和认识上的三种“不相称”症结作出诊断。在道德教育本真理解的基础上,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终结的出路构想。  相似文献   

20.
杨珉 《江苏高教》2002,(2):96-99
本文从道德与幸福相互联系的视角出发,对幸福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及意义进行探索。道德教育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追求幸福是人生的主题,也是人的终极目的。因此,幸福、人生与道德生活的联系也就成为伦理学和德育理论的重要内容。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在道德和幸福的关系方面,伦理学家们为我们提供了众多的论述,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感性主义伦理学家为代表,认为幸福就是道德;另一类以理性主义伦理学家为代表,认为道德就是幸福。无论哪一类观念,都揭示了道德和幸福相互需要、密不可分的联系。对我们的道德教育而言,这意味着:道德教育不能脱离人对幸福的需要和追求,应以幸福作为教育的主题和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