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祭祀作为周代礼乐制度最主要的活动,随着西周宗法继承制的强化,逐步呈现出礼仪化的态势,主要表现在祭祀天地、丧葬与祭祖、祭祀社稷等方面。周代祭天的仪式主要有四种:报祭、明堂祭、郊祀、封禅。《礼记》中详细记载各种仪式,社与稷是两种不同的祭祀内容。明堂制度起源于一种有盖无墙的建筑,后演化为标志尊卑秩序的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2.
仁宗朝祈谷礼之举行,有文献可征者三次,其往往与南郊祭天大礼相结合。大典礼仪与祭天同等规格,祈谷大典时配享先王,乐章、祝文亦由皇帝亲制,其中所体现的天命正统观念是与其他祭天大礼共有的礼乐意义,天灾人祸所产生的精神慰藉则是祈谷仪式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3.
匏爵是中国神话时代的产物,蕴含着以“葫芦崇拜”为核心的原始信仰和祭天祈禳的巫术思维。由匏爵到卺爵的嬗变历程,揭示了周代巫术传统的祛魅与人文精神的觉醒,而“合卺之礼”的建构则体现了古人倡导“以和为贵”、遵循“九五”天道以及类比宇宙秩序的礼制内涵,可以此管窥中华礼乐文明的历史渊源及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乡饮酒”,即乡饮酒礼,原本是一种饮宴礼仪,先秦时期被赋予了“明长幼之序”和“进贤能”的功能。汉唐之际,在统治者的推动下,它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东汉时统治阶层承认它的地位,经改造后在地方上实行,但未纳入国家祭祀体系。西晋时皇帝亲自举行乡饮酒礼,但只限于一时一地,未成为制度,南北朝时则更加紊乱。隋唐统治者重视乡饮酒礼,将它定位成一种学礼。隋代承认了汉晋以来乡饮酒礼中央、地方并行的现实,并使之固定化,朝着礼制化的道路迈出最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5.
在佛教被官方制度化的近世日本,丧葬仪轨和祭祀礼仪无法摆脱佛教“寺请制度”的权威而实施。没有制度保障的儒生们通过《家礼》的阐释和实践,对丧、祭礼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以浅见斋为代表的儒生通过“去佛礼儒”礼仪路径,将“名分之守”和“爱敬之实”的儒礼思想播种于日本“水土”。以尾张崎门派中村习斋为代表的儒生则提出了不违背佛教现存礼仪,以“儒佛共存”的方式引导日本社会对《家礼》的受容。日本社会对《家礼》丧、祭礼的受容过程,是近世日本儒生以《家礼》为范本的他文化考察和儒学实践,其背后是近世儒生在缺乏治学入仕的途径下,在生命实践中进行儒学思想体认和“儒士”身份自我认同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清代地方官学是各地标志性的官方建筑之一,儒家政治原则中教化思想的物化象征,是举行释奠、乡饮酒礼等礼仪的重要场所.清政府对各种礼的规定具体而详尽,图通过在地方官学中举行各种礼仪行礼乐教化之实,各地并无足够的财力依制举行,致制度上规定的礼仪无法在实践中确实执行.  相似文献   

7.
新论摘编     
汉唐时期“乡饮酒”礼制化考论“乡饮酒”,即乡饮酒礼,原本是一种饮宴礼仪,先秦时期被赋予了“明长幼之序”和“进贤能”的功能。汉唐之际,在统治者的推动下,它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东汉时统治阶层承认它的地位,经改造后在地方上实行,但未纳入国家祭祀体系。西晋时皇帝亲自举行乡饮酒礼,但只限于一时一地,未成为制度,南北朝时则更加紊乱。隋唐统治者重视乡饮酒礼,将它定位成一种学礼。隋代承认了汉晋以来乡饮酒礼中央、地方并行的现实,并使之固定化,朝着礼制化的道路迈出最关键的一步。唐高宗、武则天以后,“进贤能”的功能盖过了对社会等级…  相似文献   

8.
《左传》作为我国先秦时期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我国古代丰富的礼乐文化资料,显示出当时礼乐文化所达到的卓越水平。随着春秋后期宗法关系的变化、政治秩序的衰朽,中国社会逐步步入“礼崩乐坏”的时代。本文以《左传》提供的材料为依据,从礼的重要性、礼仪之辨、礼法之争、从礼乐到礼政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春秋后期“礼”的危机和演变。  相似文献   

9.
周代冠礼中取“字”仪节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代是中国礼乐文明的奠基和勃兴时期,冠礼因为“礼之始”,而被当时士大夫阶层以上社会群体普遍重视,成为重要的社会制度和人生礼仪.作为成人礼的冠礼,实际上是一种“过渡礼仪”,而取“字”仪节也正体现了明显的过渡和象征含义,象征冠者被聚合入贵族群体和身份角色的转换,从此他们进入成人行列,开始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  相似文献   

10.
《论语》是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但不是研究孔子的唯一文献依据。孔子本人首先是一个礼学家,然后才是一个道德教育家,他的道德教育是为重建礼制秩序服务的。孔子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是重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伦理秩序,为此他开门授徒,对弟子讲述礼仪,阐述礼义,最终形成了以重建礼制秩序为核心内容、以礼乐刑政为施政纲领、以心性道德修养为立国基础、以畏天命远鬼神敬亡亲为宗教态度、以“中”“和”为思想方法、以优先发展教育为治国要务、以文献古籍为制礼依据的一套完整的礼学治国思想体系。现存的孔子研究文献主要有《论语》《礼记》《大戴礼记》《孝经》《仪礼》以及上博简中的七十子作品等等,这些都可以视为礼学文献,其中《仪礼》和大小戴《礼记》中那些记载礼仪的篇章居于主干地位,而《论语》《孝经》、大小戴《礼记》中讲述礼义的文献以及近年出土的孔子师徒文献都是礼学传记。从这个角度来看,《论语》只是孔子礼学的重要传记。《论语》所记载的主要是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仅凭一部《论语》来研究孔子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这与历代统治者重视文化礼制的建设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历代统治者所以重视文化礼制的建设工作,根本原因在于礼仪教化使得封建统治不再抽象,反而具体起来,具有可操作性,封建统治也变得容易起来。文化礼制属于儒家文化的范畴,它的建设复杂繁重而且浩大,要求参与的人员必须在儒学方面都是专家。在唐代,国子监的监官和学官在儒学方面都是博学之士,积极参与封建国家的文化礼制建设工作既是统治者对他们的要求,也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在当时,国子监的监官和学官们都自始至终地积极参与了封建国家的文化礼制建设工作,这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积极参与礼法的讨论与制订;第二,积极参与封禅礼、禘袷礼、明堂礼、凶礼等具体礼仪的讨论与制订,在封建国家的文化礼制建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丧礼的变礼主要体现在对正常礼制的权变处理或低于正常礼制。丧服方面,为二母服丧以及东关故事的沿袭都表现为对正常礼制的权变,废乐制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执行。葬仪中的变礼则表现在不按正常礼仪殡殓、不按既定葬礼规格埋葬、不按应有规格进行赠谥等方面,政治斗争失败者的丧礼尤其如此。社会动荡和缘情制礼是这段历史时期丧礼变礼流行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3.
明堂是古代重要的礼制建筑,政治、宗教活动的中心,历代备受重视。泰山东北的西周明堂和汉武帝奉高明堂,是泰山下的两处古明堂,《史记》、《汉书》都有记载。特别是汉武帝奉高明堂,持续发挥作用长达一百多年。本文从位置、背景、时间、形制几个方面,对泰山古明堂加以探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泰山的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李媛 《文教资料》2010,(2):83-86
“中和”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独特的范畴,具有丰富的内涵,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无论是崇尚以“和为贵”礼制建筑,还是建筑节奏中的宇宙观.以及法自然的营构模式的思想。都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和”的展现。  相似文献   

15.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礼”,即宗法制和等级制互相结合的礼仪;“乐”,即音乐,观其设立之根本目的,意在对民众进行思想教化。明清时期的礼乐制度高度成熟,不仅完善了宋元时期“本人性情,礼乐兼有”的礼乐观,而且在意识形态上更加细化。本研究以《清史稿·乐志》作为切入点,运用比较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刍议明清时期礼乐制度的时代形塑,同时对明清时期礼乐制度所蕴含的时代思想及流变特点进行阐述,继而讨论礼乐制度在明清时期的形成、转型与嬗变。  相似文献   

16.
铭文是西周礼制的载录,更担负着礼乐精神的确证,铭文所担负起的礼乐精神早已是作器者自觉的赋予.青铜器用于西周社会的各种礼仪场合,它所载录的铭文或记录册命,或叙述战争,或呈现诚心,或宣誓盟约,这些铭文侧重点虽然有别,但都在强调一种神圣的权力.青铜铭文蕴含着强烈的文化精神,它是神权的象征、西周礼制的固定化和符号化,体现着家族意识和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孔子的美学思想集中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为内容的礼乐美学思想,体现了一种以“礼乐相亲”为审美原则的规范之美或秩序之美;其二,以“游于艺”、“尽美尽善”、“绘事后素”等为内容的艺术美学思想,在标明了对待艺术的态度——“游”之外,一方面体现了一种以“绘事后素”为审美追求的自然美倾爱,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以“善美相成”为审美标准的“和谐之美”诉求;其三,以“仁”为核心,以“文质彬彬”为审美理想的人格美学思想,生发出了一种以“文质协调”为审美法度的人格美水准。孔子的这些美学思想成为儒家审美的基石。  相似文献   

18.
屈原博文强志,熟谙礼仪,故能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屈原自觉不自觉间渗透礼制于《离骚》文字之中,包括崇祖之礼、命名取字之礼、茝兰赐献之礼、前驱导路之礼、盟誓之礼、陈词祈祝之礼、昏礼、卜筮之礼、佩玉之礼、大夫士去国逾竟之礼、宗庙乐舞之礼、车马礼制等。总体来看,《离骚》用礼虚实相间,多有象征义;数量众多,涉及范围广;以周礼为本而又融入楚地习俗。东周礼崩乐坏之际,礼制并未完全丧失固有作用,作为身份等级衡量标准,依旧有其存在价值和意义,因而《离骚》用礼数量众多,涉及范围广;周代贵族熟悉礼仪,礼为社会交往之需,因而屈原可以因礼设喻,不虞其义不达;《离骚》用礼以周礼为本,融入楚地习俗,周礼直而通达,楚俗摇曳多姿,屈原可谓兼得,故能以约文、微辞表与日月争光之高志。  相似文献   

19.
浅析中国法律儒家化的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由汉代的“礼入于法”、“引经决狱”,到魏晋南北朝礼的法律化,到隋唐“礼法合一”以礼法释法律,唐律对中国法制史及周边东南亚诸国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口语中 ,人们往往说不讲礼貌、礼节的人为不懂礼数。那么“礼”和“数”为何组成一个词呢 ?原来我国先秦时期表达礼意是通过一定数量的礼物、礼仪来实现的。礼物、礼仪的数量变了 ,礼意随之而变。譬如 :按照周王朝礼制关于乐舞的规定 ,“天子八佾 ,诸侯六 ,卿大夫四。”鲁国大夫季氏本来只配用四佾舞于庭 ,可他偏偏用了八佾 ,竟敢僭用天子之礼。数量不同 ,发生了质变。仅此一端 ,就可以给季氏戴上个“犯上作乱 ,目无王纲”的帽子 ,难怪维护旧礼制的孔子不肯容忍“礼数”是何意@一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