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的“45度躺平”作为“内卷”与“躺平”的中间状态,由于多元角色、场域、姿态与心态的叠加、交织与转化,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现实表征。现代化机遇与现代性挑战并存的时代环境、主体性抱负与主体性抵抗共在的主体矛盾以及理性化讨论与情绪性发酵交织的舆论冲突共同构成了青年“45度躺平”的现实成因。要通过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等方式,回应青年的价值诉求、利益诉求和心理诉求,解答青年的迷惘与困惑,引导青年主体能力与主体责任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躺平”一词在网络上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部分青年大学生在社会内卷下的高房价、高物价、高压力环境中感受不到青春的自由与活力,使得他们部分人在情感方面认同“干得好,不如嫁(娶)得好”“软饭硬吃”“爱情险恶,先躺为敬”的爱情观。这些现象反映了部分青年大学生对爱情向往和爱情责任义务认知的矛盾,折射出在“躺平”现象下一些青年大学生对爱情观的认知偏差。要纠正和解决青年大学生爱情观偏差的问题,需要引导青年大学生认同正确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3.
孙娜 《高校后勤研究》2023,(5):56-58+61
奋斗精神是青年的青春底色。但现时青年出现了“内卷”下亚健康的奋斗状态、“佛系”的弱奋斗意志、“躺平”的不奋斗行为等问题。破解青年奋斗精神培育中面临的困境,需要培植出敢于有梦,追求“高级卷”的精神力量;锻造出勇于追梦,摆脱“佛系”的意志品质;研炼勤于圆梦、治愈“躺平”癌症的特效良方。  相似文献   

4.
“躺平”青年的产生是资本裹挟和社会支持分散发力的结果,也是个体“最低自由的争取”和“放弃性压抑”的表现,表征了社会发展和个体选择之间的博弈和张力。主要表现为对青年“精神饥荒”滋养不力、青年困惑“问题”探索不精准以及网络生态治理碎片化等。为此提出要滋养青年人的“精神空间”、聚焦青年人“问题”解决并消解疏离情绪,以及协同治理网络生态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青年是身负新时代发展大任的时代新人,青年奋斗精神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精神力量。如今青年群体中出现了“内卷”“躺平”现象,其形成原因与青年奋斗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包括创新驱动的社会发展与青年个人能力不适配,网络流行文化的快速发展与青年社会文化价值观引导脱节,标准化竞争模式的规训与青年理想信念的部分缺失。通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社会实践锻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可以有效破解新时代青年奋斗精神培育困境,从而激励新时代青年树立奋斗目标、提升奋斗本领、保持奋斗姿态,更好地弘扬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6.
青年“躺平”现象主要有口头“躺平”、心灵“躺平”、行动“躺平”三个方面的表现。现实社会资源短缺导致过度“内卷化”、社会压力与生活期望的超载、青年亚文化现象充斥社会的文化基础,孕生了青年“躺平”现象。青年“躺平”现象在影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不利于青年人正确“三观”的养成、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侵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社会的恶性竞争,有助于促使青年实现自我价值,有助于青年在巨大压力下自我解压。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导青年积极归因,帮助青年提高自我效能感;引导社会辩证、理性看待“躺平”现象;把对“躺平”青年的关怀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躺平”亚文化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以更优质的环境感染人、影响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用积极向上的话语代替“躺平”;帮助青年人做好职业规划,满足他们的自我实现需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青年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概念的解读,分析了统一性建构的重要性。笔者从实现两者统一的前提出发,通过保持青年个体社会化的延续性、积极建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构建青年积极的自我认同及青年的自省与调节几方面,实现青年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也就是说真正的教育是一种潜教育。虽然这种潜教育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当今的教师却生活在这样一种困境中,即教师需要对教育内部相冲突的一些价值进行排序并取舍,还要协调自己个人生活与教育生活之间的价值冲突,同时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社会公众也包括教师自身总是将教师看作功能性的存在,忽视了教师生命性的存在,导致了教师"个体自我"的迷失,因此教师应该通过自身的自我发展、更多的幸福投入、情感体验来进行"个体自我"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内卷”、“佛系”、“躺平”等语词变迁表征青年亚文化群体的呈现样态和心路历程。文本通过文化哲学、文化社会学和文化心理学视角论析近年来青年亚文化概念的流变、内质嬗变及边界变迁,由此可知,亚文化游弋与社会心理结构审视中文化哲学、文化社会学构境和新媒介技术赋能的“游牧特质”。新媒介形塑力和传播导向改变了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链接和话语叙事方式。在新媒介技术赋权、赋能背景下,实体“内卷”行为塑造中平台资本的现实逻辑蕴含精准的数字“脚印”,在数字化“凝视”中拥有大数据算法的“上帝视角”,使“内卷”无所遁形。“佛系主义”、“躺平主义”诠释的网络青年亚文化泛娱乐化、语言非合作运动、虚拟现实等消极因素,给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带来冲击和挑战,元宇宙为现实世界的青年亚文化群体在技术构境和寻求心理安全感上提供一种文化预设或“配置”。“内卷”是动因机制,“佛系”、“躺平”是引发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构建网络青年亚文化生态的“绿水青山”及引导当代青年亚文化群体打破文化隔阂、促进跨圈融合或“破圈”,使其向主流文化归拢,需要文化主流意识的深度参与及社会机制正向引领和全面引导。  相似文献   

10.
秦飞  邓纯余 《教育评论》2023,(4):103-110
时下,利用媒介仿真创设“躺平”的文化符码与消费幻境,转译“佛系”“颓丧”的话语表达与叙事方式,演绎成一种现象级的网络亚文化。作为当代青年审思生命意义的先锋尝试与集体情绪展演,“躺平”文化的繁蕤生长释放了“内卷”引致的焦虑心理,形成了青年面对社会压力的情绪缓冲地带。作为媒介仿真、视觉殖民与虚拟交往共谋而生的一场文化消费“幻象”,“躺平”文化滋生了需要加以纠治的风险舆情。克服“躺平”文化的消费异化现象,应把握“躺平”文化的生成逻辑与自反性特征,识别“躺平”文化泛滥带来的意识形态风险,加强“躺平”文化的网络治理,重视“躺平族”的思想教育与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1.
“躺平”文化的出现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思政研究提出了新的难题,但是,“躺平”在带来危机的同时也为我们对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文章就“躺平”的内涵进行简要概述,从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对“躺平”现象进行剖析,提出职业技术教育在应对“躺平”文化过程中,要坚持辩证看待,扬长避短;健全制度,加强管理;为人师表,榜样作用;强大自身,提高素质,尽可能减少“躺平”文化对学生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罗蒂、布尔迪厄等人是关系主义理论源流,但他们对于文化研究的态度与关系主义的并不相同,另外罗蒂、伊格尔顿和布尔迪厄之间对文化研究的评价相当复杂,他们之间的理论路数也有冲突,但这并不能说明关系主义学理混乱,这是关系主义理论本土化的必要表现。关系主义的"文化研究"是在文学研究本质化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的,这是中国特有的理论语境,也正是这样,罗蒂、布尔迪厄和伊格尔顿等人才得以统一在关系主义的大旗下。  相似文献   

13.
可能自我是美国心理学家Markus和Nurius最先提出的概念,即一种涉及到未来自我的概念系统,包括希望成为的自我以及避免成为的自我,在个体经验及社会文化的背景中不断塑造而成。可能自我为激发个体当前行为产生和导向未来行为发展提供内驱力,从而创造人生发展路径并塑造人格形成。深入可能自我与其他变量的交叉动态研究,注重跨文化及特殊群体的表现,借鉴可用于解释可能自我产生机制的技术和原理拓展研究方法,可能是这一领域研究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化中"自我"的解构不是真的听不到声音或者表达,而是身份得到不肯定、信息获取没效用、话语权丧失或者微弱、迷失于偶像崇拜或者领袖意见、在秩序面前碎片化式的无力、仅存于关系与"他者"对应。梳理原因,重建"自我",主要应从社会环境、网络平台和个人认知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多元文化主义”思潮在美国的产生,固然与美国近年社会结构变化相关,但从更本质层次上而言,其根源在60年代的文化运动。60年代的美国青年通过对“人”这一主体的认知功能的再认识,对人类认识观念的再反思,使得思维论从一元走向多元,从总体化、同一性走向多元性、多样性;通过对价值的重估,倡导多元兼容性的概念,打破单一性的文化模式,与多元文化主义的理论内涵遥相呼应。同时,通过对正统理论的挑战,彻底地动摇了盎格鲁一撒克逊这一美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为多元文化主义者的目标诉求——元与元之间相互平等——架起了一座隐性桥梁。  相似文献   

16.
采用自行编制的现实—理想差异量表和SCL90对193名18岁至30岁的青年进行测试,结果发现:青年被试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普遍存在差异;自我差异除了道德自我差异外普遍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青年的总自我差异对总体心理健康、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精神病性和其他项目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生理自我差异对躯体化、强迫、抑郁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家庭自我差异对抑郁、敌对、恐怖和偏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格林布拉特的文化诗学理论阐释了"自我造型"的人类文化行为,将人类文化中的"自我造型"模式用文本阐释的方式揭示出来.这是格林布拉特文化诗学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格林布拉特理论阐发的重要出发点.在格林布拉特看来,"自我造型"潜在力量既来自于种种外在的政治意识形态的抑制与颠覆,又来自于内在的心理与知识结构的呼应与感化,是一种多重复杂的、充满种种社会力量的富有张力的过程.文本阐释更是一次"自我造型"的复杂理论旅程.既然文化是一个互文结构的整体,"自我造型"在互文性的人类文化结构中就是一种文本观念的流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从上海"亭子间"的恶劣物质生存环境中产生了左翼文化人群体的青年文化,即带有边缘性和激进性的"亭子间文化"。亭子间文化相对上海文化既具有接受性、继承性因素,又具有反抗性、冲突性因素,并通过30年代左翼青年文化人的社会交往的两面性体现出来。亭子间文化在上海城市生活语境中产生、发展,又与上海城市气氛融为一体,它有着以上海文化为背景和参照系的一面,从特定角度反映了它在上海文化系统中的青年亚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19.
20.
探讨"'关系'的'关系'"这一元问题的"关系哲学",是一种试图会通本体论与社会批判、哲学史与当下现实及中国与西方的全新哲学建构:在现实层面上,它力图对当下全球范围内不见趋缓的社会冲突、日益加剧的生态冲突作出自己的理论应对,并力图探究这双重冲突与资本增殖这种社会运作方式之间的深层关联;与此相关,在理论层面上,它力图对西方学界当下盛行的极具批判力量的文化批评、生态批评进行创造性的整合;它一方面试图使近乎不食人间烟火的传统哲学本体论重新焕发出应有的社会批判力量,另一方面又试图使当下社会批判的主导运作方式即所谓文化批评超越自身的封闭性,在与生态批评的对话中,使社会批判获得更为厚实的基础和更为广阔的空间;最后,它还力图充分调动中国的思想资源,为当今全球性问题作出独特的中国式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