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人用于抒情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从当前高中古诗词教学实际看,还存在着公式化、程式化的弊端,难以引导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及道德情操,无法让学生深入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尝试将"以诗解诗"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古诗词课堂教学中,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鉴赏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就有诗情画意、诗画一家的说法,诗离不开画,画离不开诗。诗画的有机结合,对于学生很好地理解古诗词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崔峦老师在《教材主编对您说》说"教科书图文并茂,且有厚重感""新教材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可见,开发教材资源,运用好教材中的插图资源,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为例,谈谈在古诗词中如何运用插图资源。  相似文献   

3.
鲁燕  刘红霞 《考试周刊》2011,(74):59-60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精髓,是五千年来传统文化里的一朵奇葩。但是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老师们往往重视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却忽视了进行语言表达的系统训练,使得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古诗词教学中成为一个空白点。作者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以课文形式呈现的古诗词入手.经过多年的摸索,总结出四种语言表达的训练措施:述诗中的“画”、塑诗中的“人”、用诗中的“理”、学诗中的“法”。  相似文献   

4.
古诗词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一直放射着灿烂的光芒.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忡收录的古诗词,是景的展示,情的抒发."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可谓是古诗词最重要的特征.这"画",这"情",就是诗词的意境,让人遐想,引人深思.所谓意境,就是诗人构思这首诗时所面对的现实生活图景(境),以及由此而生发出来并且力图表达的思想感情(意)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5.
在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古诗词教学被寄予了很高的期待,如何更好地深化古诗词教学的"文化育人"功能成为重要话题。本文认为,古诗词教学既要入于诗词内涵以"尽精微",又要达于中华文化而"致广大",在古诗词自身的文化内涵与中国文化特质的双层把握中,培育学生的文化感知力和唤醒学生的文化自觉性。这一深化探索,需要凝练出古诗词...  相似文献   

6.
吴燕红 《教师》2021,(8):11-12
古诗词积累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而拓展是积累的常用方法。有效的拓展既能充实古诗词教学,又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兴趣。如果教师能在古诗词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地引用一些相关古诗词中的名句,抓住诗眼,领悟写法,品味诗情,使拓展与文本"相融无痕",那么定能达到"以诗学诗,以诗悟诗"的良好教学效果。学生学起古诗来,就会事半功倍,语文核心素养也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古国,文化博大精深,且古诗词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精髓所在,在世界文学的浩瀚海洋中中国素有"诗国"的美誉。古诗词作品是先人智慧的积淀,其以优美工整的形式、和谐动听的韵律、丰满凝炼的语言和深沉真挚的情感,成为我国文学艺术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8.
<正>古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汉语文文化的瑰宝,它集思想美、艺术美、语言美于一身,语言凝练而且富有一定的韵味,常常给人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感觉,就像"诗佛"王维的诗画。同时,这种特点几乎囊括了所有写景抒情的古诗词。古代文人墨客历来就有画中题诗或依据前人之诗来作画的风气,从创作角度来看,古诗词有相当一部分是作业置身于某种场景画面并受之感染而写下来以抒发情感的。如曹操《观沧海》而发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杜甫登泰山慨叹  相似文献   

9.
<正>《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可见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性。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说过:古诗文教学既要重视诗词人文内涵的挖掘,又要注意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可见古诗词教学最值得我们细细推敲的就是语言文字。有这样一批名师,他们在古诗词教学中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语言文字训练令我们耳目一新。笔者通过多次观摩及多年的教学思考悟出:在古诗教学中设计"品诗中词、述诗中画、塑诗中  相似文献   

10.
古诗词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一直放射着灿烂的光芒。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中收录的古诗词,是景的展示.情的抒发。“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可谓是古诗词最重要的特征。这“画”,这“情”,就是诗词的意境.让人遐想.引人深思。所谓意境.就是诗人构思这首诗时所面对的现实生活图景(境),以及由此而生发出来并且力图表达的思想感情(意)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因此,走进诗境成为解读古诗词意蕴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读赏古诗词有很多方法,笔者在读诗词中想诗、画诗、品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一、在读诗中想诗古诗词的特点是语言精练、含蓄,而传达的信息却非常丰富。它高度凝练了时间、情节、情感。我们读古诗词首先要对省略的部分加以想象扩充,使凝练的时空延展、情节生动、情感丰富,从而达到直观形象和重建意象。  相似文献   

12.
正根据学期初的计划,我把本册的古诗词整合到下周一块教学。只是这样,背诵的难度就增加了。如果仅凭死记硬背,学生也能背诵下来,但如何让背诵更有趣、更有效呢?第一计请君入瓮周五作文课,我宣布:"下周我们所有语文课都上活动课!"教室一片欢腾声。"这是本册教材古诗词的活动。对于古诗词,我们可以举办哪些有趣的活动呢?""背诗比赛。""默写比赛。""演唱会。""画诗比赛。""书法比赛。""表演赛。"学生们纷纷献计献策我和大家一起商议,最终保留了8个项目。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部分。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并从古诗词中体会诗人的思想与写作时的意境,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古诗词教学,最重要的是要入情入境,引领学生徜徉于诗的意境中。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着重从"了解历史背景,置身意境""细细品读诗词,感悟意境""善于寻找诗眼,把握意境""发挥学生想象,走进意境"以及"积极营造氛围,深悟意"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正现今农村入学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古诗词的接触较少,积累的古诗词的量也就寥寥可数。教师可以将"诗"和"画"结合起来,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引起学生的共鸣,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农村低段小学生在乐趣中进行古诗启蒙。一、以画引诗——得趣学习一事,以趣为先,以画入诗,给孩子开辟一方思维、创造、想象的空间,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古诗学习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不学诗,无以言",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引入了大量古诗词。古诗词鉴赏是一场无形的高尚心理活动,能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灵魂,启迪学生思维。古诗词教学课堂诗情画意,能让学生有一颗诗心,做到"诗""人"合一。但现实是中学生的审美观还不成熟,而审美的形式是指向人格的培养,古诗词传承的是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学生的"三观"存一定距离,古诗词教学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一定的脱节现象,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找准古诗词教学的突破点。笔者以《饮  相似文献   

16.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小学课本中所选的古诗词都是广为传颂、脍炙人口的经典篇目,接触和积累这些传统诗词,不仅能让学生对古代诗文有初步的了解和感知,而且能充分感受到古代诗文形神俱美的艺术品质。但是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仍以解诗、读诗、背诗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模式,花大量时间用于读通读顺、肢解分析,因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学共性是指多数教师所共同具备的概括化了的教学倾向。它是教  相似文献   

17.
"意"是探讨中国古代诗学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传统的"诗言志"或"诗缘情"其实就是"诗言意"。但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既有强调又有反对"以意为主"矛盾的一面,这是因为中国古代文论之"意"是与"气"密切关联的"道",而"道"说到底是一种空间性的混沌或混沌的空间,这也就决定了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空间(或至少是偏向于空间)性的艺术。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古诗词可以说是这灿烂文化夜空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它蕴藏着先人的智慧和理想,传承着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所以,在小学语文中,古诗词教学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那么,如何优化小学古诗教学,让古诗词发挥其最大效能?在此,  相似文献   

19.
藏永强 《现代语文》2014,(10):72-73
古代的诗词,从诗经、楚辞、两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等等,汇聚成博大精深的艺术财富,一直放射着璀璨的光芒。但一些中学语文教师普遍反映,古诗词教学不好把握。笔者经多年教学实践探索,认为巧用读诗、解诗、译诗、品诗进行教学古诗词,效果甚佳。本文以《关雎》为例谈谈古诗词教学“四部曲”。  相似文献   

20.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小学课本中所选的古诗词都是广为传颂、脍炙人口的经典篇目,接触和积累这些传统诗词,不仅能让学生对古代诗文有初步的了解和感知,而且能充分感受到古代诗文形神俱美的艺术品质。但是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仍以解诗、读诗、背诗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