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体能身体训练 1、增强体能训练的科学化程度应配备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网球体能教练员及其他辅助人员。广泛运用科技成果、制定科学训练计划、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体能训练全过程实施最佳调控,从而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和良好的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2.
2012年1月11-13日,首届北京体能年会在北京颐方园体育健康城成功举行。本次年会由北京体育科学学会主办,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持,来自全国近200名体能训练研究人员、教练员和健身教练参加了大会。本届体能年会以推广科学体能训练理念为目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学体育活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接触网球运动。在中学网球教学中,体能训练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能,提升竞技水平。本文以中学网球教学为例,探讨了体能训练在中学网球教学中的作用及实施方法,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李林 《体育风尚》2023,(8):86-88
高校体育运动和体能训练的有效整合能够减少人员运动损伤,提高学生个人素质和抵抗力。体育运动和体能训练的整合需要循序渐进,从力量速度等方面进行训练,帮助学生实现体能的有效强化和技能提升,同时也应当重视顶层设计,给予足够的支持和理解,为学生体能强化和运动技能提升打下坚实基础。基于此,本文针对高校体育运动和体能训练进行整合分析,通过具体策略实现高校体育运动和体能训练的整合调控。  相似文献   

5.
浅谈国外康复性体能训练的一些理念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陈方灿 《体育科学》2006,26(10):95-96
体能这一名词在竞技体育中广为提及,国内、外就体能的慨念和定义的描述纷繁多样,始终未有所统一。简单的说来,体能是运动员机体的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基础;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一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图1);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能训练能够提高运动员的体能和改变身体形态,以适应专项运动和技术的需要,达到提高运动水平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网球运动对运动员体能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高校高度重视体育教学,在体育课上开展网球运动,对发展大学生体能素质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以探究高校网球专项体能训练方法的研究为重点,首先分析网球运动专项体能训练的原则、高校网球专项体能训练的作用,之后,从选择合适的专项体能训练内容、注重体能训练的频率以及科学安排训练几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系统论观点对散打体能及其训练系统的结构进行分析。散打体能系统的框架结构包括身体素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心理智能4个方面的子系统,而体能训练的运行结构体系主要由基础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和综合体能训练3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子系统构成,对基础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进行分析,以期对体能与体能训练的系统结构有新的认识,从而为体能训练的科学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科学化探索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体育界对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这一热点问题的系统研究较少。研究人员利用哲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对体能定义的界定、体能训练内涵等诸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体能训练包括单项运动能力、复合运动能力、表达运动能力三部分内容;体能训练的表现形式为快速运动能力、持续快速运动能力、快速反应能力、抗负荷能力四类;体能训练与身体素质训练不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较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体能与体能训练的系统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系统论观点对体能与体能训练系统的结构分别从动态和静态的视角进行分析,认为体能系统的框架(静态)结构包括身体素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心理智能4个方面的子系统,而体能训练的运行(动态)结构体系主要是基础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和综合体能训练3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子系统构成,以期对体能与体能训练的系统结构有新的认识,从而给体能训练的科学化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0.
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过程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赵刚  刘丹  严小虎 《体育科学》2006,26(6):47-50
以训练学理论为依据,对体能训练过程进行了研究和探索。足球运动员体能的获得具有阶段性特征;体能训练过程中的周期性变化是通过体能无序和有序状态的相互转化实现的;比赛期体能整体水平是准备期体能各因素的训练效果叠加的结果;在训练过程中,应根据不同阶段的目标合理安排训练负荷,调控体能的有序和无序变化的方向和时间。  相似文献   

11.
:少年时期是建立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全面、正确的技术动作定型的关键时期。在现代运动训练理论中 ,检查评价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是运动训练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研究了我国少年女子 (13~ 15岁 )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基本技术运动训练水平综合评价方法 ,并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以期为教练员更好地控制运动训练过程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依据 ,有助于教练员建立运动员训练档案 ,为运动员的选拔提供参考。从评价方法上力争有所突破。研究结果显示 ,本文所选用身体素质与基本技术测验指标能全面反映少年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与基本技术的训练水平。所制订的测试成绩评分标准和综合评价模型 ,经过初步应用和验证 ,有较好的使用效果。可用于评价少年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与基本技术的训练水平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3-69岁居民体质达标率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3年颁布的国民体质评价标准,对本省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再处理。以达标率对各年龄段、各人群组的体质总体状况的综合评价,比较直观、简明、概括地反映了江苏人体质现状和总体规律。对构成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评分及其对总评分的贡献排序,从而更确切地反映本省不同人群体的特点,使评价结果更具体。  相似文献   

13.
体育测量评价的意义与局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讨论体育测量评价的作用与发展、发展特点以及局限,作者认为:体育测量评价是伴随着体育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引进的该学科起点高、发展快,但是必须慎重对待其方法的局限性及其与其它学科的相关关系,使用时要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  相似文献   

14.
针对各高校体育教师对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的趋势明显的现状,通过调查研究和校本实践运用等方法进行探究。探究其产生根源是:以往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指标的评价目的集中倾向于一次性的测试成绩就确定学生本学年在校期间的体质健康状况。通过新课程改革,明确体育课程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和功能性,确定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校本评价特征、评价类型、评价内容与方法。让形成性评价更加清晰化,具体化,为高专院校体育教育工作者提供相关技术参考,以实现"构建高专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新的评价理念。  相似文献   

15.
对体育课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研究、专家咨询调查和教育评估实验等方法对体育课质量评估指标系及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运用模糊数学原理和统计学方法制定出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指标和标准,提出了采用模糊数学等级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模糊等级评价法。  相似文献   

16.
体育教学评价现状及改革趋势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佟铸  李贵阳 《体育学刊》2003,10(3):90-93
从哲学的价值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体育教学评价的本质特征,指出体育教学评价应将主体的需要与体育教学的属性以及正确的评价观三统一起来。阐述了体育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分析了当前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学生身体素质评价的数学模型。旨在使评价更加科学、合理。该模型利用数理统计理论中数据标准化的方法,构造了单项成绩以及多项成绩的综合评价方法。这种评价结果有一定的动态可比性,便于学生明确其在总体中的位置,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学生体质评价体系相关指标有效性和可靠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法、体质测试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当前我国19~22岁大学生体质评价体系指标进行有效性和可靠性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体质评价体系指标应增加“皮脂指标”和“台阶试验”;我国大学生体质评价体系指标中刺激强度较大的耐力性指标和容易受精神因素和激励因素影响的指标的可靠性较差。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从学生、教师和教学环境三方面,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并设计了田径课堂教学评估量表。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堂教学评价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高校各学科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老年人体质健康评价与健身运动处方的设计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设计思路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的普及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迫切地需要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知道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和了解改善自身健康状况的方法。由于体质健康测试的指标多,测试后数据处理的工作量大,评价繁琐,受试者在进行体质测试后,往往不能很快知道测试结果,影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