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4 毫秒
1.
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巢湖周边地区新农村建设中不同农民人群体育参与状况进行实证调查.结果表明:依据确定的体育人口划分标准,巢湖周边地区主动体育人口占7.4%,经常体育人口占12.6%,偶然体育人口占14.5%,非体育人口占65.5%;不同类型农民体育人口在性别结构、文化结构、年龄结构、健身认识、身心健康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主动体育人口和经常体育人口已经把体育活动作为余暇时间的一种生活方式;农民家庭收入对体育人口类型的形成影响较大.分析影响不同农民体育人口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皖江城市带农村乡镇体育人口类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对皖江城市带农村乡镇体育参与状况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依据体育人口划分标准,皖江城市带主动体育人口占7.4%,经常体育人口占12.8%,偶然体育人口占14.6%,非体育人口占65.2%;不同类型体育人口在性别结构、文化结构、年龄结构、健身认识、身心健康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主动体育人口和经常体育人口已经把体育活动作为善度余暇时问的一种方式;家庭收入对体育人口类型的形成影响较大.分析影响不同体育人口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提出有针时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现场访谈、数理统计、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针对我国广东广西两省的社会体育人口的总数、男女比例、年龄结构、职业结构、学历结构、活动形式、活动空间、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因等八个方面的状况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表明:两广在发展社会体育人口中均存在差异,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广西及我国欠发达地区发展体育人口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论女性休闲体育的发展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参加休闲体育活动不论对女性本身还是对社会都有诸多益处。工作和生活压力的普遍增大、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和闲暇时间的持续延长都为人们进行休闲体育活动提供了现实需求和前提条件。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使她们的休闲意识和观念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我们应适应妇女的强烈要求,在中国大力开展女性休闲体育,促进我国社会体育和家庭体育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法,对北京市户籍居民以街道、乡镇为抽样框进行 了随机抽样、入户问卷调查。本研究专门对北京市女性市民的体育活动参与、中断和不 参与状况及原因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市女性市民16~70 岁体育人口 为38.9%,体育人口率随着年龄段的增长而增长,但61 岁~70 岁女性市民的体育人口有 所下降。非城六区体育人口高于城六区体育人口。女性市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前三位目 的是增强体力与健康、消遣娱乐、防病治病;工作忙、家务忙、生病是制约女性市民参与 体育活动的前三位原因。  相似文献   

6.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科学诱导和管理人口发展,必须坚持人本、公平、法治、求是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人口政策,采取科学有效管理人口发展的方法,统筹处理好各种人口问题。就稳定低生育水平和改善人口性别结构而言,要着重研究如何完善对违法生育子女征收社会抚养费、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党政领导政绩考核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等问题的政策和方法,为在较长时期内稳定低生育水平、保持合理的人口性别结构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现状与社会人口结构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我国六大区域(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区域竞技体育现状与社会人口结构(职业、城乡、文化、年龄、发展及分布结构)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传统型人口产业结构是制约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型和现代型人口产业结构对竞技体育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竞技体育与非农业人口成正向关系,与农业人口成反向关系.竞技体育与高文化程度人群存在显著正相关.年轻型人口社会可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人才储备,成年型人口社会是竞技体育发展的"黄金时期",而老年型人口社会可能制约竞技体育的发展.人口发展结构与竞技体育呈负相关,人口分布结构也可通过一些渠道影响竞技体育.  相似文献   

8.
通过新时期市场经济的建立及社会全民对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特别是《全民健身计划》颁布意义的分析,对现阶段影响我国全民终身体育的因素——旧观念、学校体育、社会因素;面临的挑战——人类社会发展对体育的需求、活动内容与组织形式、经济投入;新时期的机遇——增加体育人口、构建终身体育体系等做了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中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我国老龄人口结构与休闲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旨在构建老龄化社会进程中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指出了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中制约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强调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新疆高校维吾尔族教师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运用体育社会方学法对新疆高校维族教师的体育活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新疆高校维族教师普遍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主要与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对体育功能的认识较正确,但体育消费较低,每次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较短,体育人口偏低.影响维族教师体育活动的因素是:工作学习负担较重;对体育活动兴趣不大,健身知识薄弱以及季节气候、场馆器材、组织管理不能遂人意愿.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堆场空间资源配置问题(Storage Space Allocation Problem, SSAP),以箱区到泊位运输距离最小为目标,综合考虑岸桥、场桥等因素,提出一种基于矩阵式遗传算法(Matrix Genetic Algorithm, M-GA)的集装箱码头堆场空间资源分配优化策略.该方法首先建立基于装卸作业面的堆场空间资源分配模型;然后运用MGA求解扩展后的SSAP;最后分析不同遗传策略对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性能的影响,并以上海张华浜码头的案例验证该方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长期困扰着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就业去向等体制机制问题,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导向,结合职业资格认证要求,合理设置社会体育职业岗位的课程组合,提出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引导、制定突出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和通过专业岗位解决就业去向问题的对策建议,是实现社会体育课程体系与社会岗位需求和对口就业吻...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与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正处在一个新的时期.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讨论了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历程,认为体制转轨时期社会利益结构、社会权力转移、社会价值观念的冲突,以及市场经济的固有特点影响着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教材、模式的变化,指出中国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是渐进式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化曾经经过三次重大的哲学危机,传统中国哲学、西方资本主义哲学甚至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继遭遇信任危机,从而助推了社会的信仰危机。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本质上不仅是一场社会结构的转型过程,而且是整个人类生存方式从而哲学意识形态的变革过程。但是,哲学危机并不意味着要片面否定已有的哲学,相反是要辩证地扬弃它们。据此,应该根据中国现代化的时代要求,立足人本立场,构建具有现时代实践品格和中、西、马差异互补的哲学资源萃取新机制。  相似文献   

15.
论体育教学的价值观与体育教学价值的形成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体育教学的价值在于对学生的生存、生活、身心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体育教学价值的形成是由其过程价值和终极价值凝结而成的,它的最终形式是学生良好的素质结构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建构主义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科学理论,对我国高职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基于建构主义分析高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构建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结构体系,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和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从人本位角度出发,突出科学与人文相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相融合、东方哲学与现代科学相融合、传统养生方法与现代体育锻炼方法相融合的课程思想,构建养生运动课程体系。力求使课程教学更具个性化、人性化和社会化,使课程建设为和谐、幸福、健康的社会服务,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18.
体育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课程形态,又是一种学习方式,具有开放性、问题性、社会实践性、过程性、应用性、差异性等特点。研究性学习要求体育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研究性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及时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更新教育观念,加强研究性学习理念的学习。  相似文献   

19.
张鲲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1469-1471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问卷、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陕西省球迷和公共场所人群就足球赛场的行为表现及足球暴力产生的社会因素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球迷的行为与其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其多种社会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其过激行为与陕西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社会分层、社会结构及其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社会问题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开放教育课程平台建设是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学习者自我设计和终身学习需要为目的,进行建设的一项工程。由于它建设的体系是模块化、多层次、多通道的立体化课程平台,因此课程平台体系架构的规则是必须要进行研究的。文章论述了课程平台概念的认识;课程平台的基本框架的学科融合、培养方案的把握、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等基本问题;体系结构的建立和复杂性的管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