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诗性直觉是马利坦美学和文艺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诗性直觉产生于精神无意识的幽夜中 ,它既是认识性的 ,更是创造性的。马利坦的诗性直觉的“同一性认识”,提出了与模仿说、反映论、表现说都不相同的文艺创作本体论见解。他认为诗性认识中情感是起决定作用的工具 ,充分肯定了诗人的主观性和主动性。他将诗性直觉与创造性观念区别开来 ,从而从根本上区别了艺术创造和技术制作。  相似文献   

2.
马利坦承续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克罗齐和柏格森等人,提出了诗性直觉、诗性经验、诗性意义等一系列诗学概念,并把这些概念运用于现代诗歌、抽象绘画和现代音乐的批评实践.马利坦的神学美学思想是现代美学的重要遗产.  相似文献   

3.
"诗性"具深浅两层涵义:浅层指艺术作品的抒情性、形象性、节奏性;深层则指的是文章之魂,是作品的精神底蕴,一种含有诗化哲学意味的整体气氛。在"匕首投枪"的外貌下,鲁迅杂文实则包藏的是一种独特的生命形式,一种深层的诗性,即"诗性品格"。它是由浓烈的诗性精神、诗性情感与发达的诗性思维共同熔铸而成的。独立不倚、大爱无伪、天马行空是鲁迅杂文的诗性精神的最主要的3个方面;而诗性情感和诗性思维,则是鲁迅杂文诗性创造过程中最重要的两大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4.
诗性智慧是"最深层的个人的活生生的经验",诗性智慧的课程论述已经成为对抗理性主义课程论的有力武器.人类社会的起源是"诗性的",诗性智慧包括感性、情绪、想象、热情、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这与儿童的天性相契合,应该成为儿童学习的主要课程.诗性智慧的课程论述强调利用儿童的这些特质,发挥故事的教育价值,创设体验学习的机会,大力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最终实现儿童的精神解放.诗性智慧的课程论述将为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5.
史铁生曾经多次强调好的作品是诗,渗透着诗性,这既是他评价作品的标准,也是他自己创作作品的出发点。《我与地坛》感动了无数人,其中诗性的贯穿也是该作品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史铁生对“诗性”的理解出发,进一步探寻《我与地坛》的“诗性”所在,再一次感悟该作品的魅力,找寻作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杨晓 《教育研究》2016,(4):97-104
教学的诗性智慧强调教学是一种富有活力和生命力的生活状态,强调教学是一种艺术,强调教学是一种认知思维形式。探寻教学的诗性智慧的实质在于重新协调认知与情感、理性与经验、具体与抽象、身体与精神等关系。成就教学的诗性智慧须实现教学发生起点的意欲性、教学认识始源的身体性、教学过程实践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7.
诗性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汉字创造的意象性、本真性、想象性及其与书法艺术发展的关系等诸方面,在本质上体现的就是一种诗性精神。其所涵括的诗性思维、诗性语境和诗性人格,对我国传统书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当今这种诗性精神的缺失,也成为书法艺术的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从本体论逻辑结构上来说,文化诗性是散文文本的根基,更是诗性散文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其多重内涵中对"还乡文化"的体认,使散文中的乡土叙述具备了一种与其他文化经验十分不同的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厉彦林沂蒙乡土题材散文从乡情、亲情和真情三个方面叙写了作家的乡土记忆,这种记忆凸显出的文化诗性品格,正是其作品有别于其他作家创作,而在近年来中高考试卷中常常被当作阅读范本的根源所在。对文化诗性品格的弘扬与坚守使厉彦林的乡土书写有效祛除了当下散文创作中的一种庸俗化倾向,从而呈现出一种深广的精神探寻力度与厚重的文化传统积淀,并最终形成了当下散文阅读视野上的"厉彦林现象"。  相似文献   

9.
王敏 《海外英语》2023,(22):209-211
劳森作品中的诗性语言,能给作品带来诗性般的气息,增添其独特的韵味,也使作品能历经时代的考验。文中以劳森(Henry Lawson, 1867—1922)的代表性短篇小说作品研究对象,对照分析文本的诗性特征,进而探求劳森散文小说中诗性特征的形成原因及其诗性效果。  相似文献   

10.
孙向阳 《江苏教育》2022,(70):45-46
<正>诗是文学之祖、艺术之根。广义的诗,是一切艺术的统称,是自然美、艺术美和人生美的代名词,是人类观照世界的一种方式。诗性,是诗本身所特有的属性,也就是诗所具有的本质属性。教育的目的指向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诗意向往,因此,教育理所应当地具有诗性。教育的诗性不仅是经验的存在,也是先验的存在;不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存在。成功、有效、适宜的教育有赖于人们对教育诗性的认识与了解。讨论教育的诗性就是说教育应该朝向诗性,即将诗性作为教育的最高价值目标体现到具体的教育原则、教育规范与教育行动之中。  相似文献   

11.
蔡絛撰<西清诗话>甫成即遭政敌弹劾落职,此事误导后人对<西清诗话>发生了一些误解,一直被简单化为独尊元祐学术,实乃自宋迄今之误会.此书为蔡絛待制徽猷阁时自撰,其内容无关政治,唯载唐宋名贤诗话诗事,并非"独崇元祐之学".其论诗首重情致,论诗人颇具见识,所载诗事富有史料价值.蔡絛又有<百衲诗评>一篇,以唐宋14位诗人为生平宗师,持论公允.  相似文献   

12.
《七月诗派研究》前9章与后22章构成观点与材料宏观整体的逻辑联系,阅读感受而言,前9章是在后22章的研究基础上归纳概括而成的,有扎实的史料基础。《七月诗派研究》的学术新意既体现在诗派宏观研究方面,又体现在诗群个案研究方面,七月诗派作为20世纪中国新诗流派影响最大的诗群之一,其生成动力的文化生态阐释,得到较有反思深度的学术展示。  相似文献   

13.
杨嗣昌在旅游学创作中,善于借助传统艺术的“诗情”与“画意”,将自己对山水风光的一片痴情倾注到诗之中,从而创造出让人心旷神怡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4.
与象征主义诗学观念不同,艾青坚持的是现实主义的诗歌传统,他关注现实,强调诗的“功利性”,“感觉”只是认识的一种中介。对现实主义诗学观念的坚持以及当时文艺大众化背景的影响,使艾青诗学观念向大众化方向倾斜的可能性变成了现实,但又与诗歌大众化保持有一定的距离。正是在这逐渐偏向大众化的过程中显示出了艾青个人难以避免的诗学矛盾。  相似文献   

15.
唐诗中大量出现的地名多已构成诗化的文化意象,翻译时意蕴传递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亏损。而通过音译加注、舍弈表层对应而追求深层意义莫舍、以厦在深层意义契合的同时保留诗化地名的表届对应等变通策略,可以获得诗化地名意蕴传递的补偿。  相似文献   

16.
海子诗歌生命十分短促,但他在有限的创作生涯里,诗人凭着天才的创造力,延伸和扩张了诗人创作的智性空间,从而为世人奉献了数量可观,品位较高的诗歌文本。由于诗人对诗歌理想与理解的提升与深入,以1988年的《太阳·断头篇》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较为钟情于“实体”,后期极力追求“动作”,意泉的选择标准因为这种变奏的介入而显为不同,更使他的这两部分作品彰显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美学趣味。本文印探讨其前后期作品中意象的分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基本的翻译理论,借鉴前人的翻译成果,通过对古诗词多种英译文的比较,分析其翻译特色,从而提出作者对诗歌翻译中神韵表达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8.
诗歌翻译:诗形、诗味、诗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任何其他文学形式都无法比拟的重要地位,原因就在于汉语本身具有与生俱来的诗性特质。诗歌翻译不能无视诗性汉语的特点。在对汉英两种语言文字及其诗歌进行分析比较后我们发现,以普遍的翻译标准衡量性质完全不同的诗歌翻译是不切实际的。此外,本文还论述了诗歌翻译的实践性不仅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更需要灵活性。  相似文献   

19.
肖开愚作为20世纪90年代的重要诗人,在诗歌写作和诗歌理论建设上都有着不容忽视的贡献。文章从节俭的形式,硬朗的风骨;文体叙事,内容抒情;现实的描写,浪漫的批判三方面探讨其诗歌风格,并探索其诗歌创作风格形成的内外因素,试图对肖开愚的诗歌创作做出个性化解读。  相似文献   

20.
作为宋代早起的诗话作品,司马光《续诗话》相对于欧阳修的《诗话》在内容、理论、体制等方面既有继承又有所发展,其诗话中虽未形成完整的诗歌理论体系,但结合其诗文创作,可以相对完整的复原出他的诗歌理论的大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