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裕钊乃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之一。其诗文被门人及故交结集为《濂亭文集》、《濂亭遗文》、《濂亭遗诗》及《论学手札》等,这些诗文集传本较多,约有三十余种。对这些版本之间的渊源关系及其短长情况,学术界多语焉不详,或真伪莫辨,因此,很有必要进行全面梳理。  相似文献   

2.
该文简评了张裕钊的文学成就,说明了张裕钊对班回在《元后传》中所表现出的错误观念的批评,阐述了张裕钊的治国必先修身、齐家的主张,指出了《书〈元后传〉后》所隐含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裕钊书法美学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张裕钊的诗文、手札中,我们不时可以读到其美学思想。这些美学思想不仅指导了他的文学创作和育人之道,也无可避免地从艺术风格上左右了他的书法创作。故而,所谓“兼陶古今,遣灏深古”的张氏书法并非意外的契合,而是必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该文简述了李光地对《周易·系辞传》的分章及张裕钊对其分章的总议,介绍了张裕钊对《系辞传》分章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分章,说明了张裕钊与吴汝纶在《系辞传》分章问题上的不同意见,从而突现张裕钊论《周易.系辞传》分章这个主题。  相似文献   

5.
张謇师从张裕钊学习古文法始,张裕钊的学识、人品给张謇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淡薄功名利禄、爱国之心,对张謇的思想形成影响极深,为张謇的务实、进取奠定了思想基础;张謇的”父教育母实业”思想发扬了恩师的“讲求时务”的教育思想:张裕钊勤练书法的精神为张謇所学习,尤其是楷书上的指点,使张謇的书法终成大气。  相似文献   

6.
1985年承德纪念纳兰性德逝世三百周年学术讨论会前夕,上海图书馆给我寄来两套该馆1961年11月出版的《词人纳兰容若手简》.其后中华书局出版的《文史》第五辑刊载了启功先生标点的《坚净居金石书画题跋·成容若手礼卷跋》附纳兰性德致张纯修简二十九通.1989年《人民日报》报导,夏衍同志将其珍藏的《清代词人纳兰性德诗翰手卷》捐献上海博物馆,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当即致函上海博物馆,请求代本会复制.上海博物馆于1990年1月22日复信,并寄来“手卷”复制件.启功先生在《成容若手札卷跋》一文中称:“右成容若先生手札二十九通并诸名贤题跋一卷.武进赵药农教授所藏,愿为鉴定.”启功先生在文中还对手札之二十八、二十九、二  相似文献   

7.
作者在概述张裕钊生平思想的基础上,研读《濂亭遗诗》,论其诗“言志”的特色,尤以抒发爱国之情为甚,诗人博取历代诗家之长,而形成“以学问为诗”、闲适淡远、沉郁孤耿的独特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
张裕钊的诗文创作可以以光绪九年(1883)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其诗文创作的探索、繁荣期,后期为其诗文创作的成熟、衰落期。张裕钊在莲池书院创作的散文,是其后期散文的代表作,其中《重修南宫县学记》、《夏润之孙桐之母姚宜人六十寿序》两篇最能体现张裕钊后期散文"以意度胜"和"词峻以厉"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许多文人都认为司马相如的《封禅文》是对汉武帝阿谀奉承,张裕钊却以为“不然”。是“讽武帝之封禅”,并指出这些文人的学风不正,没有读懂《封禅文》的本旨。  相似文献   

10.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近代名人手札真迹》中。有一封梁启超致盛宣怀的信,内容关于在上海创办女学堂事,从中可以看出梁、盛交谊,也可以看出张之洞等人对兴办女学的态度,对于了解戊戌以前社会思想动态,极有价值。此信为《饮冰室合集》、《梁启超年谱长编》等书所未载,亦未为《梁启超著述系年》所提及。此信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1.
爱国诗人张裕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对张裕钊遗诗及相关诗文的分析,认为张裕钊的爱国诗篇无论从数量上和思想深度方面,都称得上是一位爱国诗人。文中阐明对一个诗人作定性评价,要从社会关系和诗人的思想品质方面去具体评价;并指出张裕钊提出改革旧制、学习西方用科技强国的思想,比康有为提出“维新变法”的思想早二十余年。  相似文献   

12.
《张大千诗词集》是研究张大千先生诗词艺术的重要文献资料。但其中有一些诗词虽被编者言明为张大千先生所作,但实际上来自古人。为更加准确周全地理解张大千先生的生平和艺术,有必要对这些诗词作品作进一步的考辨。  相似文献   

13.
张大千是20世纪享誉海内外的国画大师,其"师古人、师造化、求独创"的艺术见解极具代表性。他所创造的泼墨泼彩画法,极大地发挥出了色彩的能量,色彩效果极为明丽、绚烂。张大千的绘画艺术既保持了东方艺术之神韵,又对复兴中国画色彩艺术、促进中国画现代化变革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力从张艺谋电影作品的发展战略入手,回顾和剖析了张艺谋多元化电影创作的探索之路及个性化艺术特征的形成,对张艺谋电影创作艺术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一位有国际影响的艺术大家来说,拜师是件大事。张大干拜书坛名家曾熙、李瑞清为师,历来认定为已未(1919)年,地点在上海。由张大千六朝铜镜拓片跋文及清道人丁巳五言联以及《曾农髯年谱长编》中有关张爰丁巳拜师的诗文等物证,可推知张大干实乃丁巳(1917)拜师。张氏自述的“二十岁从日本归国,拜曾熙门下学字”或是因晚年记忆误差所致。  相似文献   

16.
张恨水的“四不像”与其通俗文艺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恨水的通俗文艺范式 ,首先体现于“四不像”的文化心态与文艺心理结构 ,即商业心理、自娱心理、社会心理和审美心理四者等量互扯互动的心理运作。其次体现于“四不像”的叙事形态 :似现实主义叙事而不是 ,似后现代主义叙事而不是 ,似鸳蝴、礼拜六叙事而不是 ,似社会经、言情纬的叙事而不是。这种“四不像”的叙事形态乃是典范的通俗文艺的叙事形态。通俗乃人的生命最真实的存在 ,是张恨水自身生命存在的艺术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7.
1941年,张大千怀着对敦煌的向往和对艺术的执着,克服重重困难,在敦煌进行了为石窟编号、收集整理文字资料、临摹壁画等一系列艺术活动,在画艺日趋成熟的同时较全面地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理清了中华民族艺术的发展脉络,从技法和精神层面为"大千荷"赋予了活力与张力。纵观张大千的艺术历程,为期近三年的敦煌之行是他在中年时期画风由隽逸走向圆融磅礴的主要动因。"大千荷"的技法由此开始日臻完善,艺术风貌亦得到整体升华。  相似文献   

18.
随着近年来对张大千研究的深入,关于他的人物传记,多达二位数以上。张大千传记热的出现并非偶然。这些传记文学在满足公众对张大千艺术形象想象的热情的同时,能完整地向公众提供他们感兴趣的艺术和人生问题,还原出一个真实生动、全面立体的张大千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述了40年来汉语辞章学研究的成果,强调要学习、弘扬吕叔湘、张志公的精神,抓住汉语辞章学中带全局性、原则性的问题作深入的研讨,促进汉语辞章学的腾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