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金庸先生说:“中国近代新学的小说,其实是和中国的学传统相当脱节的,很难说是中国小说,无论是巴金、茅盾或鲁迅所写的,其实都是用中写的外国小说。”又说:“武侠小说才是中国形式的小说……继承了中国小说的传统。”金庸先生这段高论如果成立.巴金、茅盾、鲁迅都要被赶出中国学史。“中国近代新学的小说”,都将变成外国小说,一部中国新学史也就变成一部武侠小说史了。金庸先生的失误一是混淆了借鉴和创造的关系,二是狭隘地看待中国学传统,三是不敢正视武侠小说的穷途末路。  相似文献   

2.
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世界的“盟主”,他的武侠小说的艺术成就与影响,无出其右者。有人说:“凡是有中国人、有唐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可见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金庸小说研究、金庸研究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术研究科目——金学。  相似文献   

3.
金庸借鉴而又改造了传统武侠小说的“复仇模式”,他不仅降低了这种模式在小说中的地位而且赋予仇恨的产生以更复杂的原因,强化了复仇的悲剧意味,从而批评和否定了传统的复仇观念。金庸将现代理念融入武侠小说,极大地提高了武侠小说的艺术品位。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视角看金庸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小说热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在中国大陆解放,香港市民阶层急骤膨胀的背景下出现的。在金庸创作武侠小说过程中,从“写武侠”到“反武侠”经历了一个否定“自己”的文化心态演变过程,同时在创作中表现了许多新的文化观念,使武侠小说不俗脱凡,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武侠小说是文学百花园中的一个品类,它可以与文学共存,但“武侠小说热”却不是文学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它不可能走向永恒。因此,金庸“挂刀封笔”,是明智的决定。  相似文献   

5.
新派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的作品影响深广,读者众多,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其代表作《射雕英雄传》更是将武侠小说的创作推向了颠峰,阐释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侠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这也奠定了金庸在“武林”中的盟主地位。  相似文献   

6.
金庸的武侠小说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与小说中独具特色的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雅俗共赏、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变换自如的叙述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小说语言细节处的精雕细琢,是金庸武侠小说语言的主要特色,这些特色表现了金庸在语言运用方面独具魅力的驾驭能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小说雅俗分流、雅俗互渗,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就其表现形式来说是通俗的,但作品反映了中国传统儒、释、道化的精髓、体现出小说创作“学人生”与“学的娱乐性”的统一。金庸先生武侠小说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已远远超过俗学的范畴,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8.
金庸的武侠小说对中国传统小说进行了改造,开启了民族小说形式的新路径。本文从小说模式的演变全身换血的改造,金庸、鲁迅异同论,“雅”“俗”之说和承前启后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9.
金庸的武侠小说不仅是优秀的武侠小说作品,还是浸透中国精神的文化读本,作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融入到武侠小说的创作中,读者在阅读通俗小说同时,又能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当代武侠小说的发展,以台湾与香港为主要重镇,并透过媒体传播,迅速成为通俗文学的主流,尤其作家金庸更代表着华人武侠小说创作的重要指标。由于金庸武侠小说的阅读热潮,以及媒体将金庸武侠小说改编为电影与戏剧的风潮,因而衍生“金庸现象”。故以台湾1950-1990年代金庸武侠小说的流通情况作为论述主轴,亦藉由金庸武侠小说对台湾武侠文学的各种影响,进而析论“金庸现象”,并剖析开启“金庸现象”的历史与文化因素,与“金庸现象”所产生的正面与负面效应。另外,研究台湾1950-1990年代的社会环境,与金庸武侠小说从“创作”、“禁止出版”至“开放出版”历程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金庸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武侠小说的创作,使作品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他通过营造一个虚幻奇丽的江湖世界,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和人生哲理。也正是基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其小说在侠义江湖、男女情爱、武功境界、权势角逐等几个方面,都带有明显的男权思想。  相似文献   

12.
第三届中国舟山桃花岛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9月召开,会议对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意蕴、创作渊源、重要作品及其主要人物的精神内蕴等,进行了多方面认真解读和深入剖析,同时对于武侠小说与武术文化关系、小说文本修改、传播及其研究史,以及金庸武侠小说的独特艺术手法等几个方面,展开了热烈探讨,颇多新见。  相似文献   

13.
第三届中国舟山桃花岛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9月召开,会议对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意蕴、创作渊源、重要作品及其主要人物的精神内蕴等,进行了多方面认真解读和深入剖析,同时对于武侠小说与武术文化关系、小说文本修改、传播及其研究史,以及金庸武侠小说的独特艺术手法等几个方面,展开热烈探讨,颇多新见。  相似文献   

14.
金庸的武侠小说是"五百年后的《水浒传》"。金庸的武侠小说是把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融入小说的一个成功的范例,这些优良传统主要体现为仁者的胸次、义者的肝胆,智者的情趣和勇者的气魄。金庸的武侠小说一方面注重传统文化的吸收,一方面把现代普世的价值观引入到古代的题材中。金庸的作品还善于将古典与现代手法融于一炉。金庸作品的成功还得益于其与传媒"四轮驱动"式的成功互动。  相似文献   

15.
金庸小说对围棋文化的呈现从其早期作品开始.一直贯穿到其晚期作品.围棋文化在金庸作品中纵向上有"器"、"弈"、"理"、"文"四种演变形态,横向上围棋文化分别与武学、人物、情节等方面融合.金庸在传统文化元素与武侠小说融合上做了非常成功的尝试,充分实现了文化元素的武侠化,提高了武侠小说的品味,丰富了武侠小说中武学、人物、情节等方面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6.
"理水"者的文化自觉--金庸小说与20世纪中国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世纪中国文化的宏观背景下看,金庸的武侠小说既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又鲜明地透显着"五四"以来新文学的现代精神.而金庸在武侠小说中以充沛的现代意识为主导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苦心孤诣的梳理与阐扬,正暗合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重塑民族文化本体的百年祈盼.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从小学开始阅读金庸小说,可算得上是不折不扣的“金迷”了。虽未曾与金庸先生谋面,但有幸得到他亲笔书写的赠言,一段与金庸先生忘年“神交”的历程由此开启。笔者也由一名业余的金庸小说粉丝,逐渐成为金庸小说的研究者。笔者一家祖孙三代皆为“金迷”,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和影响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8.
武侠小说是一种模式化的类型文学样式,文学品位本不甚高,金庸先生却在这一领域异军突起,达到了新的文学高度,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研究界对金庸武侠小说创作的评价,至今存在不虞之誉与求全之毁并存的不正常现象,如何全面公正地评价他的作品和文学贡献,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金庸先生不拘泥于传统武侠小说的创作类型,在文类功能、文类历史和文类品位三方面都作出了具有变革意义的道路选择,从而实现了武侠小说主流化的创造性转换,也使其作品成为武侠小说的一座高峰。金庸小说的成功经验为我们研究武侠小说的历史资源提供了指引,也为21世纪大陆新武侠小说创作提供了方法论的借鉴,有利于提高文化自信,指明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9.
金庸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儒、道、佛的参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小说蕴藏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儒道佛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体现,它们各自深深地影响着金庸小说,又相互渗透,共同在金庸小说中营构出了一种睿智而和谐的人生.  相似文献   

20.
金庸不久前专程赴京参加北京大学为他举行的仪式,从此他成为这所著名大学历史系的名誉教授。他在首次与北大学子们讲课时强调:在向西方学习科学文化的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千万不能丢。 金庸说,武侠小说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采取了中国传统的形式。其中包括中国人数千年沿续下来的道德观念、行事方式和生活习惯。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在各个方面,如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甚至在家具,着装,饮食中,中国传统文化无所不在。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中国传统的小说形式在这些年来已经消失得差不多了。现在的小说家,基本上是采用欧洲写作形式,这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但把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生命力的东西丢掉就不对了。比如说我写武侠小说,它的形式是中国式的,它的内容中有一个内在的东西就是“侠义”,有人称武侠小说为侠义小说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武侠最重要的是一个“义”字。“义”强调的是团结、和谐的关系,这也是中国人固有的道德观念和民族感情。举个例子说,中国人自古就有“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