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以往的传播理念中,传播者是子弹,受众是靶子,只要子弹发射出去,靶子必然应声倒地,而现在实际上却是受众在决定着传播者,他们一“变脸”,应声倒下的就是传播者。随着公众对信息的获取更加迫切,消息的来源更加繁多,知情权的意识也愈加高涨,对媒体的关注度和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传播领域已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大量同质重复的东西“滞销待售”,新闻节目因此走上了创新之路。 2003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国家媒体首次以 24小时滚动播出新闻的国际通行方式播出新闻,不间断飞出的字幕新闻,让所有最新动态以网络方式同步呈现,传统媒体天衣无缝地嫁接了新媒体优势,许多关于电视新闻的概念被重新界定,新闻资讯的内容从静态趋于动态,“无截  相似文献   

2.
一部传播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从以传者为主体到以受众为主体的发展史。早期的传播学者认为受众就象靶子,会随着传播人手中的子弹——媒体的射击应声而倒,但是,事实不久就告诉他们,受众并不象他们所想象的那么脆弱,受众对各种媒体上的信息并非全盘接受,而是有所选择。这就迫使传播人不得不调整自己的焦距,把目光一步一步向受众靠拢。在这种背景下,“人咬狗不是新闻,狗咬人才是新闻”的说法的出现,应该是对以前轻视受众的理论的矫枉过正。尽管国内论者对这一说法大多持否定态度,但不能否认它在传播发展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以上观…  相似文献   

3.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是美国《纽约时报加成市版主编傅加特提出来的新闻定义。这一说法在众多的新闻定义中可谓独树一帜,集中代表了西方新闻界对新闻超常性、趣味性的追求。目前,国内新闻界对这一定义一般持否定态度。但其实,这一定义在新闻理论发展的历史上有其特殊意义,因为它将受者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西方早期的传播理论中,有所谓的“子弹论”,认为新闻对人们的作用就像枪弹射向靶子一样,只要对准靶子射击,靶子就会倒下。“子弹论”风行了几十年,但研究成果和事实都证明该理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R…  相似文献   

4.
姜玮 《军事记者》2005,(8):57-58
随着新闻传播理论的发展,新闻传播媒体的受众观念逐步得到了强化,受众在信息传播链条中的地位日益得到重视,了解受众,尊重受众,满足受众多方面的需要已经成为新闻工作的共识。同样,军事新闻作为广大官兵的“精神食粮”,对官兵的需求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导语叙事的人化。  相似文献   

5.
新闻语言是新闻传播最重要的载体。能否准确运用新闻语言,是能否真实、及时、客观、全面地传播新闻事实的一个主要因素。由于新闻语言运用“失准”,造成信息传播不全或受众信息接收发生误差等情形时有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表意不全。即由于新闻语言遣词造句不到位,使得传播的信息没能“打中”媒体最需传递或受众最想获取的信息靶心。  相似文献   

6.
“受众中心”论的演进
  时下,技术与观念的双重革新正解构与重塑着大众传媒,新闻传播载体与模式变化惊人,“自媒体生产和社交化传播改变着新闻的内涵和外延”。①大众传播活动中关于“谁”是中心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经历了从“传者中心”到“受众中心”的演变;这主要是基于信息资源状况和传播效果的实际变化而形成的。受众从百发百中的“靶子”到变得“顽固”,最终由于大众传播的累积性、普遍性、类似性被影响和改变。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将受众作为主体的研究层出不穷,“受众中心”论得到推崇,尤其是“使用与满足”理论将受众满足程度当做测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即使有“沉默的螺旋”存在,受众在舆论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7.
名传播学施拉姆曾指出,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在自助餐厅里就餐,媒介只是在为受众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饭菜,至于受众吃不吃、吃什么、吃多少,媒介无能为力。这里所反映的使用与满足的关系,折射出受众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接受和参与,受众本位意识在新闻传播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董朝 《东南传播》2014,(1):104-106
基于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对新闻意义塑造的重要作用,本文借助语言学中的评价理论,以“黄浦江死猪漂浮事件”在微博的传播为例,研究微博受众对危机事件的话语态度.总结发现,微博话语注重情感发泄,虽然有与媒体的互动信息,但微博依靠高语境信息表达负面消极态度,消解权威话语.同时,受众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迅速集聚的情绪推动了新闻热词的传播,犹如集结的“乡民”,使微博舆论场既表现出公共领域的特性,又无时无刻不具有流动群体作为“乌合之众”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我们如何面对新世纪受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我们思考新世纪新闻工作的时候,不能不认真思考如何面对新世纪的受众。对受众的科学认识和把握,不仅是使媒体更多地占有媒介市场的份额,更重要的是媒体实现传播目的的前提与基础。如何认识和把握新世纪受众,这一问题已现实地提到新闻工作者面前。 嬗变中的受众 1、新闻、信息欲求增强。 进入新世纪,受众的新闻信息欲求增强,一方面是受我国对外开放、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信息传播“地球村化”的  相似文献   

10.
报纸以往的传播多是由传播主体对传播对象也即受众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单向传播,以致产生了传播学上的靶子理论,认为传播主体的传播对其对象是一打就通,就像枪弹射向靶子一样,一枪射出,靶子就会应声倒下。但随着传播实践的深入开展,传播主体的自信消退了许多,不再认为自己是所向披靡的射手,开始学着与其对象进行互动和交流,开始重视反馈。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发展,新闻传播事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突出表现在各大新闻媒体之间相互竞争的态势已初步形成,其中竞争的关键就是争取受众,而要想吸引受众,一定要重视和研究受众的一般心理,包括求异心理。 求异心理是好奇心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表现。从受众的求异心理可以看出,受众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也是对“千版一面”、“千篇一律”的呆板形式和枯燥乏味语言的屏弃。只有立意新、表现手法新的新闻,才能给人一种清新愉悦的感觉。因为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作为信息的接受者,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客体,而  相似文献   

12.
郭习松 《新闻前哨》2008,(11):37-39
“公民新闻”使人们注意到大众媒体的职业记者并不一定是它所报道领域的权威的专家,很可能对于某一领域而言,受众或受众集体的智慧更应该受到关注。在新媒体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受众可以一改往日在新闻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被动地位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中来。他们不再被大众传媒所设置的议题牵着鼻子走,对于重要的新闻信息可以有自己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彭楠 《青年记者》2017,(13):87-88
在大众传播研究中,“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收者或传播对象,是一个集合概念,比如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等等.①不同的受众观会导致对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不同理解. 在我国早期新闻传播中,受众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大革命时期,《中国青年》杂志的创办者恽代英以独到的受众观为该刊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气象新闻指媒体传播的天气、气候变化或气象事业发展、变动的事件或信息。在我国,气象新闻报道经历了从“天气预报”到“气象新闻”的转变,气象新闻在媒体上由配角成为主角,由当初无足轻重的服务性信息变成重要的新闻品种,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过程。随着气象信息在人们生活、工作等方面占据日益重要的位置以及受众对气象信息需求的增大,气象新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受众接受:新闻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力  何卫东 《新闻界》2004,(2):32-33
新闻价值实现是新闻价值要素以及这种价值要素对社会需要的最终满足,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新闻信息必须具备新闻价值要素;其二,新闻信息的价值要素必须满足社会的需要;其三,新闻信息对社会的满足,关键在必须获得新闻受众的价值认可,即受众接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者总是把新闻价值实现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首要目标,并把这一目标的落实细化到各个传播环节。然而我们知道,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环节(包括记者采访、编辑制作、物媒传播等子环节),只是整个传播活动的“前流程”,继其后的还有一个以新闻信息的消费者为中心的“受众接受”环节,它是整个新闻传播活动的“后流程”。传播环节和受众接受环节的合力作用共同为新闻价值的最大实现提供了可能。在今天.传播环节作为新闻价值实现的重要维度的作用已经受到传播者的高度重视,但是对于受众接受环节,人们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受众接受,是新闻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维度,它贯穿于整个新闻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受众接受程度在最大的意义上决定着新闻价值的实现及实现程度。  相似文献   

16.
信息选择和战时新闻管制信息选择是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正常现象。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内利的在怀特“守门人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闻流动模式”认为,在新闻事件与最终接受者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中间传播者。①也就是说,在信息由源头到受众的流动过程中,总伴有各式各样的守门人的各种守门活动。这些守门行为既包括选择和拒绝,还包括对传播信息的形式和内容的改变。我国学者张威也认为:信息在流动中经常会受到一些权力因素的干扰,由此影响到信息的命运———或被阻断,或被部分放行,或被允许自由流通。②中西新闻传媒都存在着社会调控问题,国…  相似文献   

17.
新闻传播的受众本位,就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的传播活动中,应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大多数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受众获取多方面信息需要为己任,以提高受众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素质为目标”。  相似文献   

18.
任孟山  王琳 《中国编辑》2023,(11):77-83
伴随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普通受众有机会通过短视频参与新闻生产。短视频技术的发展既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知识鸿沟,让受众更加快速便捷地获取并理解信息;也赋予了受众“可见性”的权力,使其能够积极参与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但受众生产与传播的新闻短视频也存在模糊新闻公共属性、加剧后真相风险、信息侵权和信息虚假等问题。因此,需要监管部门、行业协会、新闻机构、短视频平台、受众等多元主体共同规范新闻短视频的生产与传播,从赋权到规约,形成良性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秩序。  相似文献   

19.
1、新闻选择是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从广义上讲,新闻选择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对新闻传播者或“把关人”的选择。选择什么样的“把关人”从事新闻传播活动,是由某种意识形态或新闻制度决定的。毛泽东所说的“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就是选择“把关人”的一种原则。二是新闻机构通过“把关人”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更准确地说,是对自然状态中的新闻信息的选择。选择新闻事实(信息)是新闻机构的直接功能和责任。对事实(信息)的选择方式,反映着每一新闻机构的新闻方针、新闻倾向和新闻传播目的。三是受众对新闻产品的选择,这是一种具有一定自由度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受众的新闻需要、新闻趣味和他们对待新闻机构的态度。对“把关人”的选择,对新闻事实(信息)的选择,对新闻产品的选择,三者共同构成了新闻选择的整体图景,也反映着新闻传播的整体状况。 2、现今新闻界所说的新闻选择主要是狭义上的新闻选择,即“把关人”对新闻事实(信息)的选择。这是选择的中心环节。这种选择包括两个大的基本环节或阶段,首先是记者进行采写时对原始新闻事实(信息)和  相似文献   

20.
事实与文本     
一、新闻真实性的哲学逻辑 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新闻的真实性是他们始终追求的目标。根据学术界对新闻的传统定义,如“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新闻是多数受众注意的最近事实的信息”等,也可以看出新闻的本源一般被认为是客观世界的真实事件。然而根据传播学的理论,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要对信息进行编码传播给受众,首要的步骤就是对信息的理解和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