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诗歌传统中比兴思维的形成源干上古时期万物同构的求同性思维,它强调心物同构、情景交融;在诗歌创作中即表现为“索物以托情”、以“情附物”之比喻和“触物以起情”、以“物动情”之起兴,尤其成为从古至今合乐歌唱之歌词的重要表现手法.通过“曲说”而非“直陈”营造出或隐约含蓄、或活泼谐趣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2.
“诗言志”。古代诗歌言志有多种手法,直抒胸臆而外,借景抒怀、以古喻今、托物言志等都是诗人寄寓心志的常见方法。所谓“托物言志”,是指诗歌创作中一种凭借外物寄寓心志的表现手法。诗人所言之“志”,有时亦称哲理、情感、主旨、意蕴等,这种艺术方法,可使诗歌含蓄蕴藉。本拟就“托物言志”类诗歌的特征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3.
比兴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组合和意境创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兴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意象组合和意境创造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意象组合的两种形式即“错综”和“叠加”中,比兴分别起着映衬、对比和引发的作用;在情随境生、移情入境和物我情融等意、境交融的三种方式中,比兴更是意境生成的主要因素。从比兴介入意象构成和意境创造的视角来把握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成为解析古典诗歌迷人魅力内因的另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4.
以诗明“理”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历代皆有。明理之诗以其在诗情氛围中透露出的理性光亮而引起的人们普遍的审美关注。即景寓意、因物寓理;辞以情发、理偕情行;理在言外、委婉含蓄,则为明理诗高层境界所具有的三种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5.
司空图境界说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诗歌理论家司空图对诗歌创作的规律较早地进行了理论总结,提出了系统性的“境界说”原理,如意象论、含蓄论、象外论、韵味论等。研究司空图的境界说,对于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叶燮的诗歌美学思想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叶燮的《原诗》为主要研究对象,剖示了叶燮在中国诗歌批评史上的重要意义。叶氏的诗歌美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批判性、进取性、开创性和系统性。叶燮强调了诗歌艺术的发展变化,他从四个方面高度总结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发展的特点,认为诗歌表现的的本源在“物”与“人”的双向往返高度交融之中;诗歌艺术的诞生,必须兼备主体与客体两方面的条件;诗歌创作应有感而发、有为而作;后代的创新意识是推动诗歌发展的真正动力。  相似文献   

7.
诗贵含蓄,含蓄是诗歌的一种属性,是诗歌艺术必备的艺术因素和美学特征,是我们民族善于节制内心感情的心理素质的反映,它体现了诗歌的神韵、格调、灵性、肌理。含蓄具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因此,我们应从诗歌创作中重新超越它。  相似文献   

8.
缘情解诗     
古典诗歌是古代诗人心灵世界的凝聚物,是诗人情感的外化。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即言诗缘情而发,文辞绮丽优美。读懂诗歌的关键,就是要读懂诗人的情感。而诗人情感的复杂性决定了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含蓄性、曲折性、模糊性等特点,了解诗歌隋感的这些特点,对于读懂诗歌极有帮助。笔者拟以一些高考诗歌为例进行解说。  相似文献   

9.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古人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明·胡应麟《诗薮》),情是主体内心的感情,景是外在于人心的客体,作者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景物互动、交融,方能达到庄子所谓“乘物以游心”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中外诗歌,都是借助于外在的“象”来抒发主体的内在情思。中国诗学当中的“象”,在与情感联系的背后不是逻辑思维下的推理过程,而是呈现为一种“景←→情”似的迁就关系。“象”具有一种当下的情境性。在西方,“象”却被塑成“得意忘象”的述情手法而被最普遍地使用。在西方诗学中没有形成“兴象”这样的诗歌创作和欣赏规律。经整合建构,殷皤在《河岳英灵集》中拈出的“兴象”这一诗学批评范畴,可揭示中国诗学物我情境互动之下“物”的层面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是客观物象,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和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观外物,在古典诗歌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找到“物”与“心”,“象”与“意”的关系,在想象的世界里画出诗歌意象,构筑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在由“象”到“意”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2.
“诗缘情”显示了诗歌生命的内在动困与美的形式特征;“境与心”是对诗的审美心理的深层描述;“冲淡”体现了古典诗歌重“含蓄”、“自然”的美学方向。这三者一方面总结了诗歌本体的艺术特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学在禅宗融入之后的突破与进展,诗歌艺术开始浸染着诗人的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13.
曹丕诗歌的“士气”体现在多抒发温柔敦厚之情,好采撷美善细微之物,常熔铸悲凄伤感之句,爱选择音轻调弱之韵,善运用委婉含蓄之法。而形成曹丕诗歌有“士气”的原因,乃在于他所具有的久经历练、善于权变,武兼备、以见长,宽猛相济、恩威并施,尊奉儒学、排斥异端等方面的个性气质,以及他对前代诗歌特别是对李陵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并受到了建安至黄初这两个时代诗风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古今中外大量的诗歌实路证明,诗歌是本情和主情的,其根本要求是抒情。本论从诗歌创作的真情和情感个性化处理两个方面阐释了诗歌抒什么情、应怎样抒情的理论认识。笔认为,诗所抒发的情性,不是直接的五官感受和一般的心理情绪,而是能够作为审美对象的高级情性,这种高级情性是以真情实感作为基础的。真情是诗人写作的原动力,是诗歌的生命。诗人只有追求并操守真情,才能在作品中体现出鲜明的个性。诗歌离不开写“我”,具有真情的“我”是诗歌个性的支柱,也是独特色的诗美所在。诗人应以广阔的现实世界和丰富的生活作情感的根基,表现真实、丰富而有个性 “我”,而不是虚情假意或极端偏狭的“我”。  相似文献   

15.
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明人谢榛有一句名言:“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就是说外界景物是触发诗情的媒体,内在的情感是诗歌创作的胚胎,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摩荡、生发、渗透、融合,才能产生美妙清新的诗歌情境。可见触景生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乃是诗歌创作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在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主观情志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是诗歌的突出特征,好的意境是优秀诗歌作品的勋章。诗歌要较之其它文学形式更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做到言约而意丰,言近而旨远就必须创造出美好的意境。而“情”与“景”正是构成意境的两大重要方面,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境”的具体表现。因而古代诗人在其诗歌创作中,十分重视情和景的关系。正确认识和理解古典诗歌意境中的情景关系,对我们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家的艺术匠心,提高创作能力和鉴赏水  相似文献   

17.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和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叶燮在其诗歌理论批评著作《原诗》中提出了他的诗歌意象特征论——理、事、情,认为三者在诗中构成不可或缺的诗歌意象,揭示了诗歌的内容特征。本文从诗歌艺术本质出发,分析“理、事、情”三者的意义所在,提出对诗歌创作美学的一些理解。  相似文献   

19.
元诗的发展呈现着前衰后兴微妙的变化,而科举的废兴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元代,传统诗歌和以杂剧为主体的戏曲存在着相互冲突、此消彼长的势头。“学宋”、“尊唐”是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前后期诗歌创作的不同倾向。门岿论所谓元诗说不上前兴后衰或前衰后兴,发展是处于一种平缓态势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0.
中英诗歌象征手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征”是用一个事物代表和暗示其他事物的一种写作方法。通过对中、英诗歌“象征”手法的探析,能够使我们对诗人“以情观物”、“以情入景”的审美观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能进一步认识诗歌内在的、外在的、主观的、客观的涵义,提高对诗歌的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