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彭娟 《青海师专学报》2006,26(3):154-156
由于传统的性别规范和角色分工、城市就业市场对男性劳动力的需求以及妇女自身素质的限制,使得在家庭决策的过程中,妇女被排除在外出就业的考虑之外.在男性劳动力"缺席"的情况下,一方面,留守妇女的权利空间扩大、收入边界清晰化.另一方面,对留守妇女的婚姻家庭及自身发展都有着诸多不利影响.对留守妇女婚姻家庭方面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婚姻关系的稳定性受到威胁以及妇女在家中收入比重的下降,增加了她们对男性的依赖,固化了其不利地位.对留守妇女自身发展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劳动强度的增加、女性农业化限制了妇女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活动的选择与参与、情感沟通途径的缺乏不利于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
目前,各行各业中的农村外出劳动力就业能力虽呈现出逐步上升趋势,但由于许多外出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受教育程度、劳动技能、传统就业观念和意识等自身因素的限制以及缺乏必要的外出就业保障等因素的影响,就业前景并不乐观.试图从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就业能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等几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4.
随着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不断的涌进城市,对于如何建立和提升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就业,现主要从户籍、土地、产业政策、教育、社会保障六个方面提出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能力建设需解决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在统计年鉴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统计方法对辽宁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对辽宁省农村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利用调查问卷的数据结果,使用SPSS软件进行了辽宁农村流动劳动力特征的统计分析,挖掘出目前辽宁农村劳动力流动中存在的无序流动、缺乏技术培训和就地转移程度不够等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大量青壮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客观上改善和提升了乡村生活的质量。但另一方面,青壮年的外出,使得村庄传统被迅速破坏和丢弃,村庄的生产和生活呈现衰败状态,毫无生机。这主要表现在:经济因素扮演重要作用,老年人传统地位下降;女性负担加重,家庭婚育观念发生改变;村务活动流于形式,村庄生活了无生气;从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村民行为理性化。  相似文献   

7.
基于世界银行的数据,运用MLogit模型,研究农村劳动力务工迁移区域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农民工倾向于选择"县外市内"及更远的区域务工;较大的家庭土地规模会显著抑制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和城市融入;同村外出务工经商人数对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此,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投入、健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展其城市社会资本,以推动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和市民化进程,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对北京市延庆县的五个村庄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发现,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动机可分为七种类型:发展导向型、教育导向型、工作性质导向型、家庭导向型、工作安全导向型、健康价值导向型和胜任能力导向型。文章选择了人力资本、家庭人口结构、家庭耕地占有情况、家庭年总收入、居住地区五类(共12个变量)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动机的因素,并根据变量区分组数目的不同,使用SPSS软件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着重分析不同因素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动机影响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的关联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和劳动力是农民的两种重要的生财手段,合理配置和使用是保证它们效益充分发挥的条件,而保持流动性是其内在要求。农村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是关联互动的,以重庆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和验证,非农收入、政府的政策及农户受教育水平等因素对农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分析--以福建省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福建农村的抽样调查数据对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外出流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重点讨论了妇女外出流动与教育状况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在影响其外出打工的诸因素中教育状况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较高的文化程度有助于增加女劳动力的外出打工机会。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我国从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乡村文化转型也进入到了关键期。文化转型寄寓在历史转型中,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及常住人口结构的改变,无疑会影响到这一转型进程。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培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需要通过推进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是实现转移的保证,可围绕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开展富有实效的、多样化的教育及培训活动。  相似文献   

13.
为了贯彻党的"十五"计划,以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思茅市积极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此背景下,指出了现阶段思茅市在农村科技推广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它们对思茅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并分析了造成现存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增收,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当地经济的发展后劲,决定了当地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模式和方向,政府采取适宜的措施和方法,将促进当地劳动力的转移和稳定就业。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要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依靠"懂技术、会管理、有文化"的新型农民。要培养新型农民,就要在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大力发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教育。  相似文献   

16.
实现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是由体力型向素质型转变,职业教育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深化改革,切实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相似文献   

17.
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农民的职业素质,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有效地转移,而且有助于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教育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以城乡社区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培训模式,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与就业。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市场歧视现象严重,而其形成原因却复杂多样,主要涉及到历史传统、宏观经济形势、制度及观念因素等。本文分析得出:政府作为一个强大且有威信的行为主体,可以通过取消歧视制度、建立劳动力信息体系和促进经济良性增长等方式,有效减除农村劳动力歧视现象。  相似文献   

19.
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着重分析培训主体、培训体制、培训项目、就业市场等主要因素对培训效果的影响,提出转变培训观念、完善培训管理体制、明确培训责任主体、整合培训需求、确立科学的培训目标、构建完善的教育培训与就业信息服务体系等有效措施,以期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本情况的调查,找出该区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主、客方面的原因,并提出完善培训组织体系、教育体系、培训市场制度体系、多渠道筹集资金等五项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