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5世纪,世界兴起一股巨大的航海热潮,中国郑和下西洋、西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都为世界航海史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注意的是,这二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充分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本文旨在探究造成二者之间差异的深层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2.
郑和与哥伦布航行的时间相差近一个世纪,但是他们航行的规模、航程和航海技术不同;他们航海的背景和目的不同;后果和影响也就完全不一样。对其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对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刻认识。二者都对两个世界汇合做出了巨大贡献,从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世界的大变革。  相似文献   

3.
推动哥伦布横渡大西洋的是蓬勃发展的西欧商品货币经济及早期资本原始积累。郑和七下西洋则纯然出于封建帝王扩大政治影响的战略以及地主阶级统治集团的经济需求,这既无裨于明代社会经济发展,又与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无甚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南北朝时期开始,直到清朝为止的一千五百年左右的时间里,东北民族在中国北半部建立区域性政权(北朝,辽,金)和大一统政权(元,清)的时间长达七百五十年,占这段历史进程的二分之一。东北民族文化在与中原汉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化多元互补历史格局增加了新的因子,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整合,更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是从历史来看的,重要见证是汉字与史书典籍。“博大精深”是从内容来看的,体现为中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圣人“观念源远流长。远在甲骨时期“圣”字就出现了。春秋时期开始造圣,战国进入大规模造圣时期,确立了圣人的基本特征:“圣人,道之极也”。此后两千多年,圣人一直是中国士人反复讨论的对象,孜孜追求的目标。圣人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色彩。圣人现象对中国化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诸如道德追求,“人主义“,救世情怀,人治社会,英雄观念等方面无不深深地打上了“圣人“烙印。与以上帝崇拜为中心的基督教化相比较,以追求圣人境界为特征的中国化,在上述诸方面也具有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华文化世界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世纪,中华文化面临着世界化的良好机遇,要把推进中华文化的世界化和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结合起来。通过加大文化输出力度、增强旅游业中的文化内涵、加快翻译业的发展和加速网络建设等途径促进中华文化的世界化。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的民族文化种类繁多,但我以为最美丽的要属中华文化。信手翻开那些经典书籍,整齐而厚重的文字总会朝你扑面而来。它们或留下了历史的足迹,或流淌着情感的清泉,或散发着智慧的芬芳,无不令你心潮涌动。面对中华文化,我们该说些什么、写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冯悦 《华章》2012,(34)
自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以来,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新疆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有利于新疆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本文试从历史时间和地理空间两个坐标来探析新疆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同质性和异质性,以求在新疆文化的转型和建设中寻求有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化认同是在中外文化的交融与冲突之中对中华文化的选择与践行,是内化与外化的统一。在我国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国人民高度认同中华文化。近代以来的180多年,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之下,中国人的中华文化认同水平呈现较大的波动性,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当代中国,“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是我国文化认同教育的内容。中华文化认同有助于树立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夯实中华文化认同的利益基础,筑牢中华文化认同的思想防线,是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商洛学院学报》2015,(2):87-90
在学术界,关于河洛文化研究存在不同的声音。有研究者认为"河洛图书"是古人长期以来对天地自然的观察,赋予图案以某种哲学联想,亦有研究者认为它是中医学说的理论依据,还有学者认为它蕴涵着天文历法等内容。河洛文化对于中华文化具有源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要立足中华文化土壤,尊重并坚持文化的本土性、民族性、原创性与自主性,不膜拜、不模仿他民族的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关乎中华文化命脉的传承,关乎国家文化安全的维护,关乎民族复兴梦想的实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建构中国话语体系,不断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与世界上各种历史化比较,中华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很大的生命力。中华民族受此熏陶,表现出了勤劳、智慧、团结、勇敢的民族精神。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古老的哲学思想——道学。道学的产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明的发展进程。但是,在长期的君主独裁统治中,它逐渐含垢蒙尘,失去了原有的光彩,导致了中国经济化的衰败和科技的落后。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其生成、演化、发展的规律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深入系统地研究、把握和遵循中华文化的发展规律,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15.
较之西方的智性主义和印度文化的神性主义,中华文化具有崇德向善的德性主义特质和精神。在中国面临西方文化冲击的背景下,诸多学者和国家相关文件对这种总体精神都进行了探讨、论证和表达。中华文化的崇德精神主要体现在:道德是中华文化形成发展过程的鲜明特色;道德是中华文化各要素的核心;道德至上是儒家学说的根本;道德为本是民众文化认同和日常生活的灵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与根本在于弘扬中华文化的崇德向善特质与精神。中华文化的崇德精神在引领整合社会、协调人际关系和培育高尚人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华文化是支撑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文明、富强的精神动力。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始于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感是实现文化自信的心理基础,它构建起来的是对故土家园、历史传统、骨肉同胞所饱含的归属感与荣誉感。培育中华文化认同感对于文化自信具有根基价值、对于民族团结具有凝聚价值、对于意识形态具有纠偏价值。  相似文献   

17.
我国有很长的海岸线,自古以来航海事业就很发达。唐、宋王朝时有了繁盛的海上交通。元朝时,海上交通更为发达。到了明代,我国出现了震惊世界的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郑和,本姓马,字三保,1371年出生于云南昆阳(今昆明晋宁),回族,是伊斯兰教创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高校注重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面向留学生积极开展文化教学。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融自然、社会、哲学、文学、艺术、美学、风俗于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理念,反映了中国当代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中国茶文化的这些特点,从茶切入,以茶为媒,将茶文化与其他文化元素结合在一起,进行中华文化教学组织,能让留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中国的核心价值观,进而成为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9.
《中学文科》2007,(1):67-69
【考点预测】1.知识:(1)中华文化对当代中国的深远影响,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2)民族精神的重要性。(3)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作用。(4)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2.能力与活动:(1)增强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感受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美德深远影响的能力。(3)体会党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的能力。(4)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的最高价值是"崇高",教学质量观要体现这种最高价值。无论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还是现代和当前的教育思想,最高文化价值的内涵在发生着重要的变迁,这影响着教学质量观的变化。未来中国最高文化价值的新内涵应该包括:每个人都得到基本的尊重;素质高而受人尊重和推崇;贡献大而受人尊重和推崇。体现最高文化价值新内涵的教学质量观的内容包括:学生素质的全景发展;教师素质的全景发展;教学生活的崇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