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青华 《现代语文》2003,(12):45-45
纪晓岚是清代一位既有正气又卓有才华的文学家,他和当时的重臣和珅斗智的故事广为流传。一次时任侍郎的纪晓岚和时任尚书的和珅坐在一起闲聊,恰逢一条狗从前面走过。和珅企图借狗骂纪晓岚,于是指着狗故意问道:“是狼是狗?”纪晓岚立刻窥出了和珅的用心,马上答道:“垂尾是狼,上竖是狗。”和珅本想借“侍郎”与“是狼”的谐音指桑骂槐,纪晓岚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利用“尚书”与“上竖”的谐音“回敬”和珅。和珅不但没有占到便宜,还自取其辱,只好满面羞愧,败兴而归。纪晓岚妙语戏和珅!河北@许青华  相似文献   

2.
和珅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巨贪,他所贪财物有人说是清王朝一年的财政收入,甚至有人说是十多年的财政收入,家中更是黄金白银,名人字画教不胜数,那么他如此贪婪,一代雄主乾隆帝是不可能不知道他贪污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乾隆不杀和珅呢?本文从和珅的容貌,才能,以及乾隆与和珅关系等几方面来分析乾隆不杀和坤之谜.  相似文献   

3.
刘墉给和坤拜年 从历史上来讲,刘墉回到北京以后,他还真的与和珅开过玩笑,逗过闷子,给和珅出过丑,这种事对刘墉而言,是屡见不鲜的,出出难题,寒碜寒碜和珅,这种事刘墉敢做,有很多史书上都记载着刘墉寒碜和珅的一件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小时候,喜欢读闲书。不管什么书,拿到就读。书读得多,见识自然就广,写起作文来也就得心应手。那还是在读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见我爱读书,便在班上表扬我。我至今还记得他的话:“要想写好作文,就要像赵丽宏那样,多读课外书。”在作文课上,老师常常将我的作文念出来。私下里,老师还对我提出一个要求,他要我准备几个小本子,在读书的时候,要注意书中精彩的描写,不管是写景的,写物的,还是写人物神态和心理的,都要留意,见到好的词句或者段落,就把它们抄到小本子上。老师的话,我当然老老实实地照办。于是读书时,就把小本子放在旁边,经常往上面抄一些词句。很快,小本子上就抄得密密麻麻,而且抄满了好几本。  相似文献   

5.
一提起和珅,人们就自然想到他为人狡诈,结党营私,祸国殃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他得到乾隆皇帝的宠爱是由于他悉心侍奉,善于揣摩皇帝的心理和爱好的缘故.这已众所周知,毋庸置论.和珅这么罪恶满盈,难道就一无是处,一无可取吗?回答是否定的,既然和珅得到才华横溢,精明能干的君主乾隆的宠信并受到重用,说明和珅并非平庸之辈,肯定有一些特殊的本领和才能.但人们知之甚少,以致于出现了对和珅的不公正看法.本文就此作一简单浅述,求教于史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6.
阅读特区     
抄书想当年,遇到非常好的书,自己一时买不起或买不到,便想法借来读,还书时总有一种生离死别的伤感!于是对借来的好书就边读边抄,或全抄,或摘抄,读完抄完,再还书,就不那么痛苦了,总算把书的灵魂留下来了,留在记忆里,留在笔迹里。美人别离,倩影  相似文献   

7.
抄书     
尚印 《教育文汇》2014,(20):36-36
每次给学生讲《送东阳马生序》,都会被宋濂小时候借书抄书的故事感动着,并不由地想起自己的抄书经历。小时候我爱读书,却无钱买书,也没地方买书,更借不到书。升初中时,我意外地在一个亲戚家见到一本作文选,如获至宝,一口气把书中的三十多篇作文全读完了。临走前,我提出把这本书借回去再看看,亲戚的孩子说可以,但只能看一个星期,一定要还。回家后,作业一做完,我不去玩耍,翻开作文选就看。转眼间,还书只剩两天了,我急了,便缠着父亲给我买了一个本子,白天抄,夜晚抄,终于在星期天的下午抄完;书还了回到家,村里人都开始吃晚饭了。  相似文献   

8.
读书的境界     
据说读书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为看书,第二种境界为抄书,第三种境界为背书,三种境界中以最后一种为佳,这也就是我们惯常说的看一遍不如抄一遍,抄一遍不如背一遍。但也有些书是只适合看的,如果抄或者背一本很普通的读物,也就像用一块肥猪肉炼油,炼一遍油脂里的油便已出尽,如果再炼,熬出来的便不再是油了,而是一股难闻的糊味。有些书,却是值得去抄和背的,譬如好书。一本好书,假如仅仅看看,未免可惜了些,以看的方式读书,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像面对一处稀有的富矿,你却只拣表层  相似文献   

9.
胡林翼在镇压太平天国这一作法上虽是反动的,但他在立身、吏治和教育这些方面却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我是他的曾孙,我家原藏有他许多封家书,后来几经变化,遗失不少,幸而我留了一部分自己的手抄本,另外又在其他书中转抄了一些,如梅英杰编的《胡文忠公年谱》、《八贤手扎》、《淡园续笔》及其他笔记书等。梅英杰是宁乡人,他编这部年谱,大多得力于胡林翼写给各方面的书信,并且大部分是亲笔。解放前几年他家子孙还保留着,有许多是家信。我曾想向他收购,他  相似文献   

10.
抄书助读法     
明朝负有盛名的文学家张博幼时天资并不聪颖,喜欢读书,但记性不好,读后好忘,他曾写自己脑袋笨。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每读一篇文章,就整整齐齐地将文章抄一遍,边抄边在心里默诵。抄完后再朗诵一遍,马上投入火炉烧掉,重新再按一遍,这样往返六七次,一篇文章等于读了十几遍,自然记得熟了。为了勉励自己,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七录书斋”。明朝的顾炎武少年时读《资治通鉴》,每天读书后还照书抄一遍。他读完一百多万字的全书,又得了一部手抄书,印象也更加深刻,真是一举两得。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粱启超热情地向人们推荐的读书方…  相似文献   

11.
四侠小传     
刚刚进校,同学们最关心的就是调整座位了。在同学们阵阵欢呼声中,我、刘佩玲、羊佳玲和钟朋被分在了一组,在每次考试中,我们这个组总是名列第一,因此,我们四人又被同学们称为“四侠”。“四侠”长得什么样?我们来见识一下吧:班长钟朋钟朋乃本班班长,平时不爱说话,虽说其貌不扬,但仔细一看,竟还有点像和珅,他管理起班级来却与和珅判若两人。每次有人想巴结他,他都不买账,有时就连本组的同学违反了纪律,他都会一一记录在案。尽管如此,同学们还是很喜欢他。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有他作榜样,我们岂敢胡作非为?别看他来自偏远的乡镇,这种时候,他…  相似文献   

12.
和珅,八旗子弟出身,自幼家境富裕,他熟读孔孟之道,精通四书五经。和珅原本是看守紫禁城大门的一名小卒,只因善于溜须手拍马,喜弄阿谀奉承,最终飞黄嘴达,身居一品大员  相似文献   

13.
感谢那些书     
得感谢那些书,是它们使我知道了雨果、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曹雪芹、郭沫若这些文学大师的名字。那些书,是“文革”时被红卫兵抄出来的,书的主人是在上大学的时候被打成右派的李老师。他长相斯文,目光忧郁深沉,除了上课,很少说话,只要见上一面,那气质就让你难以忘记。季老师当时已三十好几,却没有对象,没有朋友。宿舍里除了一桌一椅,一张小床,其余都是书。“文革”开始时,工作组发动红卫兵造反的第一战役就是没收他的书,全堆在学生宿舍的走廊里,准备第二天在批判会上付之一炬。那是秋后第一个寒潮袭来的夜晚,我铺上只有一张…  相似文献   

14.
李霞 《成才之路》2012,(7):99-I0016
正明代翰林学士宋濂,勤奋好学,年幼时依靠"借书""笔录"而得以"遍观群书"。他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以自己的读书经历,告诫后生学子必须发扬刻苦好学的治学精神,影响深远。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或抄书,或焚书,或惜书,流传下来不少读书佳话。"抄书"是古人常常运用的读书方法之一。据说,南齐有个叫沈麟士的人,他一生之中抄了许多古书。谁知在他八十多岁时,家遭火灾,所抄  相似文献   

15.
徐光启生于1562年,死于1633年。他刻苦好学,从43岁起才开始学习自然科学。他精通数学、天文、历法,对农业、军事也很有研究,著有《测量全义》等书。他还翻译了不少西方科学技术书籍,是我国明末时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16.
米子  欧阳昆仑  尘逸 《高中生》2008,(21):20-20
这些五花八门的抄袭现象早已成了老师和家长们十分头疼的问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把作业、试卷借给人抄的学生不以为然,认为是在帮助同学,体现团结互助;抄他人作业、试卷的学生为未被老师发现而沾沾自喜,以为是自己抄功"高超";照作文书抄作文的学生,反而还说这是借鉴、模仿,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摘自《抄作业·抄作文·抄考卷》  相似文献   

17.
现在的读书人,包括我们的教师们,都不大注意一个“抄”书。其实,抄书是我国的传统学习方法中的好东西,只要“抄”之得法,“抄”之得体,“抄”又何妨呢? 这里有一则古人的故事。张溥,是明清之际的一代名家。可有人问他那么多学问哪里来时,他直言不讳:抄来的。他读书的一大特点就是“抄”,他的书房名称也很别致,叫“七录斋”,  相似文献   

18.
BRIDGE——桥     
那是我刚接手的一个班的一节英语课,单词听写。进行过程中,我忽然发现,副班长逄刚正翻着书,抄得“得心应手”。我一下子感到非常气愤。他怎能带头违反纪律?我走过去把他的书拿到了教室前面,但他立刻若无其事地过来把书拿回去,并狠狠地摔在桌子上。我感到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严重的侮辱,便严厉地要他把书再送回去。不想他却用一  相似文献   

19.
还记得我的第一篇习作发表并且获奖时,心中的激动真是难以言表,要知道这一切多么来之不易。《援助小虫脱险》这篇习作原先是我写的一篇日记。那天下午放学后,刘老师让我把这篇日记抄在稿纸上,明天交给他。晚上,我做完作业就开始抄,很晚才睡。  相似文献   

20.
张国 《云南教育》2010,(1):40-42
攒本教材评职称——抄论文算抄,抄教材就不算抄? 就像“攒钱”一样,河北省一所大学的青年教师杨威(应受访者要求,此处用化名——记者注)把自己所做的事情称为“攒书”。他参与编写的第二本教材正在筹备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