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十运会女子三级跳远前8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影像分析等方法进行跨步跳起跳技术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跨步跳起跳技术的优劣表现在支撑腿的下压和摆动腿的后摆所形成的剪绞速度、幅度方面;适宜的起跳角度和腾起角度是与个体专项力量素质相匹配,并能进行有弹性的起跳的角度,不宜采用固定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2.
采用高速摄影与影片解析、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参加全国田径大奖赛女子三级跳远决赛的6名优秀运动员起跳的某些速度指标进行运动学分析,并与国外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相关参数进行比较研究,旨在诊断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技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导和改进我国女子三级跳远的技术训练,为加强教学、训练的科学化程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8 名国内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二、三跳起跳技术影片解析结果表明,第二跳起跳时所获得的垂直速度小,腾起角小,这与起跳蹬伸时机晚和蹬伸不充分有关,同时与摆动腿大小腿折叠不紧、摆动速度慢和摆动幅度小有关。第三跳起跳过程中水平速度损失较多,但也获得了较大的垂直速度,这与起跳时着地角小和起跳角大及着地过程中脚扒地速度慢有关,同时与摆动腿摆动速度慢和摆动幅度小有关。8 名运动员第二跳距离百分比偏小。  相似文献   

4.
运用高速摄影法、文献资料法和灰色理论关联度分析法对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第三跳的技术进行研究,并与世界优秀选手技术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绝对速度较低,第三跳的距离较近,并且第三跳垂直分速度和腾起角度较小。提高我国运动员的绝对速度能力,应是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训练的重点;改进和加强弱腿跳远的技术和能力,也是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训练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女子三级跳远主要技术问题的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生物力学分析,数理统计,调查访问,献资料等方法,对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运动技术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第二跳摆动腿“虚摆”明显,技术过程速度利用率低,三跳节奏较差等,是影响该项目运动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了找出目前我国女子跳远运动员技术存在的问题,为其动作技术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运用文献资料法、三维录像解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我国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起跳动作进行三维录像解析分析。研究得出:八名运动员的着地角均偏小,不利于快速起跳动作的完成;郑艳、陈水清和邹畅三名运动员的蹬地角均偏小;除陆敏佳和许小令外,其余六名运动员起跳扇面角偏大,降低了起跳效率。八名运动员起跳腿部力量偏弱以及抵抗冲击力的能力差,导致缓冲效果不理想;八名运动员都较好的控制了腾起角度,但绝对速度偏小使我国女子跳远运动员的腾起初速度与优秀运动员之间的差距加大。  相似文献   

7.
通过高速摄像、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参加2013年全国田径锦标赛暨全运会预选赛女子三级跳远决赛的5名健将级运动员三跳距离及比例指标进行运动学分析,并与国外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的相关参数进行比较,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提高我国女子三级跳远的整体运动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某些运动学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国内外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某些运动学指标进行了首次比较研究,揭示目前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从而为我国女子三级跳远项目的迅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第11届全运会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生杰  王国祥 《体育学刊》2011,18(2):106-111
对参加第11届全运会田径比赛女子三级跳远决赛前8名运动员三跳技术的相关运动学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绝对速度和起跳速度利用率较差,只有8.96 m/s和95.5%,与世界女子三级跳运动员的9.41 m/s和98.2%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起跳脚着地与离地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较差,只有8.71 m/s,与世界选手的9.33 m/s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单足跳与跨步跳时的身体重心腾起角度适宜,分别为(17.19±4.37)°、(15.07±4.12)°,但最后跳跃的身体重心腾起角过大(23.57±4.12)°,超过世界运动员的16°~20°;三跳的支撑总时间较长,起跳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0.
采用Sony录像系统(50 f/s)及高速录像系统(120 f/s)两台摄像机对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比赛过程中的助跑与三跳动作过程进行了定点拍摄。通过对动作图像解析与相关技术参数的统计与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目前我国女子三级跳远的助跑速度峰值未能出现在起跳前瞬间或板前3 m(倒数第2步);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各跳起跳离地时的水平速度大大低于国外优秀运动员,助跑加速节奏的类型属于"下降型"。为此进一步改进助跑加速节奏,充分发挥助跑水平速度的潜能,是我国女子三级跳远技术改进与提高成绩的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技术指标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金宗强  姜卫芬 《体育学刊》2003,10(5):131-134
采用技术动作摄像法、解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我国8名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若干技术指标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她们的技术类型属平衡式技术,上板速度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不过速度利用率较高。建议今后运用速度利用率和轨迹利用率指标对三级跳远运动员进行技术评估。  相似文献   

12.
以参加2006年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女子撑竿跳高比赛的12名运动员技术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速录像等研究方法,对比赛时所表现的起跳技术进行运动学研究.研究表明,我国优秀运动员起跳时水平速度损失较高;起跳时间与世界优秀水平接近;起跳点与上握点的位置基本符合现代撑竿跳高技术的要求;起跳蹬地角与优秀运动员还有一定差距,重心腾起角较大;起跳时肩角未充分打开;起跳时膝关节弯曲度稍大.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和二维录像解析软件Peak Motus 9.0、视频图像分析软件Dartfish 4.0对我国女子三级跳远优秀运动员谢荔梅打破亚洲纪录的一跳14.90 m进行录像研究分析,提供相关的关键运动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1)谢荔梅跳14.90 m的最后两步步长为2.14m和2.35 m,最后两步均速分别为9.30 m/s;助跑水平最大速度为9.43 m/s;2)三次起跳瞬时水平速度分别为8.39 m/s、7.45 m/s和6.67 m/s,垂直速度分别为2.59 m/s,1.73 m/s和2.15 m/s,三跳起跳角度分别为17°、13°和17.8°;3)三跳比例情况为第1跳38.7%,第2跳为27.7%,第3跳为33.6%.  相似文献   

14.
雍明 《体育科研》2011,32(4):64-66
采用技术动作录像拍摄与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幸娟起跳技术分别从起跳阶段时间、起跳腿膝角变化等方面进行运动学分析,旨在改进、完善郑幸娟的跳高专项技术,尽快提高我国女子跳高运动水平。  相似文献   

15.
运用运动学、动力学、肌电图学等,结合摄像解析法,分析中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起跳着地瞬时的动作。研究发现:着地角普遍偏小,与国外优秀女子选手相比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半腱肌的用力程度始终最大;三个方向上有不同程度的力产生,垂直方向的分力最大。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若干技术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7名比赛成绩在13.80m以上的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与第6届世锦赛女子三级跳远前8名的运动员进行分析对比时发现,我国选手在助跑最后5m的水平速度、第1、2跳及之和的距离、保持助跑水平速度到最后一跳的能力以及三跳的起跳初速度等方面均差于对方。这些是导致成绩差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我国部分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速度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主要采用摄像和录像解析法 ,对我国部分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试跳过程中速度变化的规律以及每一跳速度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各跳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分析速度分配合理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速度变化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采用摄像、录象解析法和文献资料法,对我国部分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试跳过程中速度变化的特点以及每一跳速度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同时与世界优秀运动员进行对比。探讨女子三级跳远技术中各跳之间速度分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采用技术动作录像与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幸娟起跳摆动技术分别从摆动方式、两臂和摆动腿的空间变化等方面进行运动学分析,旨在改进、完善郑幸娟的跳高专项技术,尽快提高我国女子跳高运动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影片解析与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次起跳阶段的动作结构进行了定量描述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第一跳、第二跳起跳的动作结构,有利于保持水平速度,第三跳起跳的动作结构有利于增大冲量。但由于女运动员没有熟练地掌握技术,加之支撑能力较差,从而造成第二、三跳缓冲加深,这样不仅损失了水平速度,而又也没有获得较大的垂直速度和合理的腾起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