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是贾平凹先生在他的一篇散文中提到的一句话。细细品读这句话,它将一个人从懵懵懂懂的学习成长,到似是而非一样的工作思考,再到气定神闲般的成熟成才的过程描绘出来。这不正与管理者的专业成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  相似文献   

2.
<正>"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是贾平凹先生在他的一篇散文中提到的一句话。细细品读这句话,它将一个人从懵懵懂懂的学习成长,到似是而非一样的工作思考,再到气定神闲般的成熟成才的过程描绘出来。这不正与管理者的专业成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说对事物本身的第一印象,  相似文献   

3.
数学思想的灵动精妙、数学方法的飘逸精巧、数学文化的丰富醇厚,为诗意的数学课堂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数列综合问题是具有独特魅力的一类问题,它能与函数、不等式、向量、三角函数、概率、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知识进行整合.诗意的数列综合问题之旅,要经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三重境界.  相似文献   

4.
禅宗对于悟道,认为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没有“不是山,不是水”的过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就不过是简单的、没有意义的回归,或者说“倒退”。当新课程已行进到第6个年头的时候,有些人却常常抑制不住“简单回归”的冲动。  相似文献   

5.
2006:新课程行进的坐标在哪里——以语文教学实践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宗对于悟道,认为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没有“不是山,不是水”的过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就不过是简单的、没有意义的回归,或者说“倒退”。当新课程已行进到第6个年头的时候,有些人却常常抑制不住“简单回归”的冲  相似文献   

6.
试析贾平凹散文的“小说化”倾向曹书文贾平凹的散文深厚中见精妙,朴拙中存灵气,“重精神,重情感,重整体,重气韵,具体而单一,抽象而丰富”①,自成一家之体。读他的歌文,常可获得哲理的启迪和美的享受,然而在他大量的傲文作品中,比较引人注意的还是他超越传统散...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育应该走民族化道路佛教禅宗有三句极为耐人寻味的话: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三句话形象地概括了人们认识事物的三个阶段。用这三句话同样可以观照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以为,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处在“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阶段。古代语文教育是经验型的,就是看古人是如何写诗作文的,然后学生就照着读,照着背,照着写;看书家是如何写字的,学生便依葫芦画瓢。这种教学基本不讲知识性。中国近代以来一百年的语文教育,主流是反传统,学西方,然后是学苏联。语文教育遂由古代的经验型变为近…  相似文献   

8.
禅宗里讲过一个故事:“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是出家人修行渐递的三个境界。学诗也有三个境  相似文献   

9.
六朝山水诗歌仅局限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唐初山水诗歌仅局限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至盛唐时波澜起伏、蔚为大观,进入了“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最高审美境界。那么,唐代诗人在山水诗创作中是如何审美的呢?实际上,这是唐代士大夫心态的潜移默化的反应。本文认为,从社会发展与大文化背景的角度来探索唐代士大夫的心态,从唐代诗人山水审美中的“尴尬”来寻求山水诗创作的价值,那么,在阐述山水文学的发展规律时,也一定会持之有据。  相似文献   

10.
《五灯会元》卷十七载有青原惟信禅师的一段著名的语录:“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这段话,亦见于《青原惟信禅师语录》。青原惟信这“三般见解”,后来成为禅宗一桩著名的公案,历  相似文献   

11.
婚姻习俗是最能体现一个地方风情面貌和化特质的社会习俗之一。贾平凹在其作品中对商州各种婚姻状况做了全方位展示。买卖婚、童养婚、招养婚等各种婚姻形式,都被作家广泛注意和采撷,现于笔端,启人深思。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散文创作中的“月”意象,是他追求、探索的美学象征,也是他主体精神的象征。“月”意象给我们展示出了一种空灵静寂的禅宗式的意境,使其散文呈现出浓郁的禅宗韵味。  相似文献   

13.
当丑被引入美学领域时就成为美学上的丑,它作为一种否定性的审美评价一般是以艺术美的形式来体现的,即通常意义上的审丑。以审丑为美学追求的西方现代派对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坛产生重要影响。1990年代以来,贾平凹创作的美学视角开始转轨,[1]文本中大量运用西方现代派的审丑理论是其长篇小说的显著特点,《高老庄》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高兴>是当代实力派作家贾平凹2007年出版的有关农民工生活的长篇新作.与优秀文学作品相比,<高兴>体现出对"反文明"话语的依附;对"世俗现实"的非个体化关照;走不出的自在写作等三方面的类型化的艺术特征.这三方面的艺术特征既成就了<高兴>个性化的内容书写,同时也阻止了它向经典作品靠拢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贾平凹小说的商州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州是贾平凹成功之根基,文学之源泉。贾平凹以商州这块地方来体验、研究、分析、解剖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生活变革。他以超常的认知和感应思维,同商州的山势水形、社会风尚进行着强烈的心物交感,描述出一幅幅颇具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历史景观、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16.
贾平凹走深入民间的创作路线,因而作品染上了神神道道的色彩。然而,自《废都》始,就逐渐回归到现实主义的道路上,近作《秦腔》更是作了大踏步的后退,更加关注当下的中国农村现实;而《离兴》则过于粘着现实而失败。贾平凹已形成以神秘主义为表,以现实主义为里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7.
郎晓梅 《丹东师专学报》2003,25(4):18-20,28
超越性是贾平凹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一个鲜明特征,而这一点突出体现在其文学真实性的追求中。贾平凹以这样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创作: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升腾意象的真实。本文试从贾平凹对现实主义文学真实性的重新理解和再认识来看其创作思想的超越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所谓的“大美”在其创作中,一方面来自于作品中的历史感,以及由意象世界构建出的粗犷苍茫;另一方面更在于作品中对于人性的把握,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它使贾平凹的作品具有了与世界文学对话的契机。  相似文献   

19.
贾平凹的散文集《月迹》给我们展示了一种静虚的禅境,这是贾平凹对禅意的妙悟。这种妙悟的禅意主要表现在作者于《月迹》中给我们描写的一系列意象之中所描绘的一系列意象——月、水、山之中。通过这些意象,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种静虚、空灵之境。也正因为这些颇具象征意味的意象,使他的作品意蕴深远,情味深长。这种创作的审美取向,在当前的散文创作中仍将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大都属于“进入型”小说。从他长篇小说的结构模式,可以看到贾平凹对城乡文化的持久关注和对人生漂泊本性的深刻揭示。这是他作品的深刻之处,也是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