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老舍的话剧《茶馆》,用短短三幕剧展现了三个时代的历史变迁.老北京的茶馆是各色人等聚集的地方,但聚集在茶馆里最多的还是平民阶层.从剧本取材、语言风格、价值取向三方面分析话剧《茶馆》的平民化,体会剧本描摹的底层平民生活情景和思想活动,深刻探讨老舍悲天悯怀的平民情怀,展现老舍的个性气质和价值取向,及平民情怀赋予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老舍出身于北京的下层旗人家庭,后来又曾在英国居留多年,北京下层民众的情感与英国平和的人道情怀,是老舍情感资源、精神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他的代表作《茶馆》中,我们可以比较鲜明地看到他的这两个特色。《茶馆》1958年发表后,北京人艺曾将此剧于1958年、1963年两度上演,但都因不合当时的政治时宜而未获得应有的评价。新时期之始,北京人艺将《茶馆》带到欧洲上演,获得巨大成功。我想,民俗民风使不同民族得以相互体认,人道情怀则是不同民族的共同。而后,《茶馆》在国内相应地获得了极高的评价,我想,这是与其时的人性、人道在中国大地的…  相似文献   

3.
陈俐 《文教资料》2014,(12):4-5
《茶馆》是老舍先生一生中最优秀的戏剧创作,被誉为“东方艺术的奇葩”。这部由往昔市井生活画面组合起来的社会风情戏,勾画出中国社会“五十年来的变迁”,鲜明地体现一个杰出的民族作家对于民族文化精神的找寻和对民间立场的操守。  相似文献   

4.
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琦君的《春酒》一文,记载了当时的诸多民风民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风情画卷。以下我们简要分析,以领略作者浓郁的乡情。“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厨房里,生怕撞来撞去,碰碎碗盏。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住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  相似文献   

5.
《茶馆》作为比较经典的群像类话剧作品,所呈现出的人物形象众多,每个角色都具有鲜明的艺术魅力,人物之间的交流也十分流畅,是少有的能够将群像作品细腻、细致表达出来的艺术作品。文章将以《茶馆》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茶馆》中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充分解析老舍《茶馆》中人物形象主次分离的塑造艺术、人物性格精准表现的创作艺术和人物内涵意指的营造艺术。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在中国现代学史上,老舍以小说为主要成就,那么,在当代学史上,他则以戏剧称于世。  相似文献   

7.
老舍先生的创作,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在建国前以小说创作为主,而建国以后,则以戏剧创作为主。《茶馆》就是老舍戏剧创作的代表作。本剧创作于1957年,于1958年和1963年两次公演,轰动了国内剧坛,并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保留节目。1980年秋该剧组赴欧洲演出,为中国话剧赢得了极大的国际声誉。  相似文献   

8.
老舍从事过多种文学形式的探索和创新,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尤值一提的是,他将小说和话剧的创作手法融会贯通,从而出现了戏剧化的小说和小说化的戏剧的崭新格局,对当时乃至今天的文学创作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
[唐铁嘴进来,还是那么瘦,那么脏,可是穿着绸子夹袍。] 唐铁嘴 王掌柜!我来给你道喜![道喜是假,蹭饭是真。] 王利发(还生着气)哟!唐先生?我可不再白送茶喝!(打量,有了笑容)你混的不错呀!穿上绸子啦![眼睛一亮,发现老主顾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0.
《茶馆》语言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舍先生的《茶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化、口语化已达到炉火纯青、无懈可击的境地;即使人物不说话或单纯的舞台说明,也给人以“于无声处听惊雷”之感,实可为戏剧文学语言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是城市底层社会劳动者的形象,在他的不幸遭遇中,作者突出了对他性格的刻画,体现了强有力的悲剧意味,对这一悲剧充满激情的叙说,透出的是老舍温厚的人道情怀,此中,他展现了自己的拳拳爱心,也表现出理性批判力量对慈爱之心的退却,以及退却之后不甘愿的曲折宣泄。  相似文献   

12.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很多的隐喻习语。隐喻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习语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不同隐喻习语也会有所不同。英汉隐喻习语的跨文化研究会帮助中国的英语学习者透彻地了解英美文化,更好地掌握英语,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文章从社会习俗文化的角度对英汉隐喻习语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以健笔写柔情”是周邦彦长调词美学风格和特征最精到的概括。它具体体现为:情感本身力度的展现;表现气势和力量的艺术方法的运用;与曲调声情相配合的顿挫激越的语言结构。  相似文献   

14.
近代龙州风俗演变浅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代龙州风俗的演变是在社会形态、社会生活变革的背景下进行的,而它本身又是这一时期巨大社会变革的一个侧面。近代龙州风俗的演变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资本主义文明的侵入。二是政治革命的推动,三是商业发展和社会动荡的影响。其显著的特点是城镇变化大,乡村变化小;社会中层变化快,上、下层变化慢。  相似文献   

15.
作为西北地区出现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平绥铁路的开通极大地改善了西北地区的交通格局,使西北地区与内地之间物资和信息交流的速度和范围得到极大地提升和拓展;在交通便利条件下,出于对较好生存和发展环境的追求,广大辐射地区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人们的活动范围急剧扩展,内地及外国的商品在铁路沿线各地流通速度加快和流通数量急剧增加。同时,铁路开通后沿线各地经济的繁荣,也为人们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提供了物质基础。京津等大城市的文明新风诸如服饰文化和新的生活方式也随着人口的流动、商品的流通源源不断地迅速传入沿线各地,与当地传统社会习俗在相互碰撞和冲突中逐渐吸收各自的优点而相互融合成新的文明模式。铁路对社会文明的传播与人们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共同推动人们的服饰、饮食、居住、出行以及婚姻礼俗诸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湘西苗族把人类生命的终结分为"死好"和"死丑"两类。湘西苗族这种死亡观念是在其特定的恶劣的生存条件下产生的,体现了苗族追求生命的完美终结,与过去苗族阶级分化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这种习俗对于苗族社会里的养老和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中国古代歌谣的性质及其与社会风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的口头诗歌,是能歌唱或能吟诵的韵文,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歌谣都是因人而起、缘事而发,反映了民众的生存状况和情感意愿,是古代民众生活与思想实践的直接反映。歌谣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开来,不仅能够成为发生重要影响的公众舆论,而且其本身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风俗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先秦时期的采诗观风到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风俗巡使制度,统治者之所以特别重视民间歌谣的搜集和采察工作,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作为社会风俗重要内容的歌谣可以起到下情上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元杂剧《秋胡戏妻》记录了媒人、合髻礼、红定、肯酒、休书等元代婚俗,这些婚俗事象环环相扣,与剧情巧妙杂糅,不仅展现了元代的婚俗文化,亦成为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19.
社会习尚中的陈规陋俗代表了历史发展过程中沉积下来的丑陋的一面,它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落后性.资产阶级革命派曾积极呼吁对之进行改革.辛亥革命不仅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制,而且制订了一些法规条例,扫荡了社会上的陈规陋俗,冲击了人们的传统观念,造就了一代新风,这是辛亥革命取得的一个伟大成果.辛亥革命对社会习尚的改革又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北朝风习与北朝散文的南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朝风习多不同于南朝,但在佞佛、崇儒上,二者的趋同使南北风习有了根本的一致点,从而影响到文坛。北朝文风的南化存在南人人北和北入学南的双重因素,在传统的评说中,北朝文人的才藻和文风的华丽常为人关注,使南北文风有很相近的地方。但北朝散文风格最具个性的是本色,即切合表现对象寻求心性和语言的自然,从而走了一条介于质实与华美之间的中性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