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高中《语文》一册中,对《逍遥游》中“逍遥”的解释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那么“游”呢? 我认为庄子言“游”有三层含义。庄子厌恶充满利害斗争的世界,厌恶功名利禄,厌恶一切人为之事。对蜩、学鸠、蟪蛄、斥安鸟的蔑视,对“鸟吃腐鼠”的讽刺挖苦,对“曹商使秦”的怒骂,甚至对人们眼里的圣人圣君也表示极大的鄙视。在庄子看来,正是这些圣人的作为才使天下不得太平,所以他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盗跖》)圣人圣君是不足为道的,那么庄子欣赏什么呢?他赞美那种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而重生轻利的古代隐士,曰:“此存身之道…  相似文献   

2.
庄子论美     
道家派的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无所不在,无所不为。“道、使一切事物显自然而然,好象事物本来就如此。“道”是最主贩审美境界,自然美是庄子美学的核心。庄子的美学观对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与儒家一道奠定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国哲学史的主要论题和基本观念,不少是引发于庄子,无疑的,在社会思想和人生态度上,庄子的思想对后人亦起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人们通常认为庄子的思想是出世的,这种观点在表面看来不客置疑,因为《庄子》一书有大量出世的言说,但是庄子独特的言说方式决定了他所言说的内容与他的精神实质并不一致,在他的“道说”里面尚有“未被道说的东西”。实际上庄子热爱生命、批判现实、追求自由,执著于为人类寻找一个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为社会培养精神健康、心理正常、“重生”和“乐生”的人,可以说在庄子“狂人狂言”式的出世言说之下,蕴藏的却是真正的入世精神。  相似文献   

4.
论庄子非现实主义的人生观李德才一“道”是庄子哲学的最高范畴,以“道”为核心的本体论,构成了庄子人生哲学的基石。庄子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归结于“道”,因“道”而生,因“道”而存,它们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受“道”的支配和主宰...  相似文献   

5.
“道”作为先秦道家的哲学范畴,老子是进行的本原性探讨,而庄子却是进行的本体性论述。庄子对老子的“道”有所继承,但更多的是有所发展。庄子“道”论,重视体道的社会实践,主张道艺结合,带有浓厚的世俗化色彩。  相似文献   

6.
“道”作为先秦道家的哲学范畴,老子是进行的本原性探讨,而庄子却是进行的本体性论述。庄子对老子的“道”有所继承,但更多的是有所发展。庄子“道”论,重视体道的社会实践,主张道艺结合,带有浓厚的世俗化色彩。  相似文献   

7.
庄子生死哲学的本体关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哲学实质上是一种生死哲学。在庄子的生死哲学中,庄子通过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来揭示“道”的本质、作用以及世界万物的产生。生死问题是庄子哲学体系建构的基点。庄子生死哲学充分表达了庄子思想的本体关切:生死与世界的创生同步,生死与“道”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对生死的超越即是对“道”的认同。  相似文献   

8.
在认识论的问题上,庄子的思想过程是先“反知”,通过对“知”的社会政治批判和认识论意义的批判,解构了原有的文化知识遗产,在此基础上,庄子建构起一种蕴含着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认识的“真知”。真知,就是对道、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从“反知”到“真知”,庄子实现了认识论的意义转向。  相似文献   

9.
“反动”是《庄子》思想和言说的一个特点,“反”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从道与社会、道与物、道与个人的关系以及达道对个人修养的要求可明了“动中之反”和“静中之反”。动静是“反”的两个方面,向道返归是运动的态势,向道返归又要求虚静之心。庄子“反动”的思想是由一种特别的言说印“反动”的言说来表达的;它的指归是向道返归而达到真正自由的无为无待的社会境界和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0.
《庄子》“道”的思想是道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庄子》道的思想时,发现其中“德”也自成—个体系,与道形成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庄子的道论出发,指出庄子在体道的途径上由认识转向直觉体悟的过程。与这一转向相应,本文探讨了庄子在对“言”的两个看似矛盾的态度,一是“得意忘言”,二是庄子对言说本身作为一种行为的重视。本文认为,这两种态度是相统一的,是由庄子对道的直觉体悟方式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论庄子学派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以“道”作为其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所谓“无为而无不为”,正是庄子对“道”的精当概括,“道”是庄子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最高最大的美,因此与“道”相通的“大美”也是以无为而无不为的状态存在着的。以“无为”“不作”为手段,摆脱外物对于人的束缚和支配,达到像天地间“大美”那样一种自然无为的绝对自由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看,庄子美学的核心就是生命美学。  相似文献   

13.
《庄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学与哲学共生不离的典范,《庄子》的文学思想和艺术创造皆与其哲学之“道”的内涵密切相关,其中的艺术形象皆是合于“道”、归属于“道”并体现着“道”的意象。《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之作,在整个庄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逍遥游》中的“鲲”、“鹏”形象是《庄子》哲学理念、文学思想的奠基性意象,它不仅是庄子浪漫主义文学的象征,也是庄子哲学思想“道”的表述。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通常对“鲲”、“鹏”形象的文学性的阐释和把握较多,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庄子认知结构的分析,概括出庄学之“愚者——物”、“明者——理”、“神者——道”三种精神层次递进上升的认知境界。从中提出庄子虽然否定了在“愚者——物”、“明者——理”两种境界的认知可能,却肯定了在“神者——道”境界中完全可知的观点。换言之,庄子的认识论是一种可知论的观点。神秘主义并不构成庄学的缺陷。  相似文献   

15.
道家哲学没有本体论,没有镜式主体,道生万物,道即万物,所以“道”与“逻各斯”的“在场的形而上学”大异其趣。庄子与德里达的相遇是在语言哲学上,他们都在思想与世界之间塞进了漂泊而暧昧的语言夹层。本以庄子的“曼衍”与德里达的“分延”相发挥。德里达强调语言的隐喻特征,又恰好与庄子的“三言”巧合。语言既然不足以传达真理,二家就顺理成章地将哲学推向了学。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万物齐一、因任自然的自然观,决定了《庄子》一书行文表达上采用了“三言”的形式。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作品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寓言”,“借外论之”,借寓言以论“道”;“重言”,借重“往古佐证”以申明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学说;“卮言”则为“无言之言”,是庄子表达“道”的“言”之最高境界。庄子的自然观与“三言”的表达方式的高度统一,正是庄子“以天合天”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7.
庄子论美     
道家学派的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它无所不在,无所不为。“道”使一切事物显得自然而然,好象事物本来就如此。“道”是最高的审美境界,自然美是庄子美学的核心。庄子的美学观对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与儒家一道奠定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国哲学史的主要论题和基本观念,不少是引发于庄子,无疑的,在社会思想和人生态度上,庄子的思想对后人亦起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道言悖论”及庄子对言说方式的 怀疑、改造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语言本身的怀疑是庄子怀疑论不同于西方怀疑论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怀疑语言,故庄子主张“无言”,认为“道不可言”,然而“道”作为本质的“言”就决定了“道”从根本上来说不可能脱离“言”。“道”与“言”的悖论使庄子最终不可能抛开“言”而显示“道”,而只能对言说方式进行改造与创新。这种由庄子独创的言说方式以言而无待、两行以明、不谴是非为其特征。正是这种言说方式的改造使庄子的哲学得以通往艺术与美学之域。  相似文献   

19.
“道”是庄子哲学的中心思想,庄子讲“道”,更讲体“道”,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对中国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它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庄子“道”的境界,而意境的创造和真正实现也体现着庄子“道”的深层意识。  相似文献   

20.
庄子把常人所说的有一般效用之物,称作“小用”;把引人进入大道、保人享尽天年等具有非常使用价值的东西,称作“大用”。庄子的学说不能帮助世人争权夺利,求名求荣,却能助人修身养性、延年益寿。庄子毕生所倡导的就是要人们追求这种“大用”。庄子在乱世暴政的特定社会条件下提出了无用之用思想。“无用”,指无用于暴政。“之用”,指保全自身。通过“不材”、“中道”、“与时俱化”,为人们设想了一套处乱世的方法。它体现了庄子对人生命存在的热爱和关注,深藏着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愤世精神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无用之用是应付暴君乱世的权宜之计,切不可不分时代地随便搬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