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之洞在中法战争马江之败中受到启迪,宗旨为之一变,从清流派转到洋务派;在两广大力举办洋务新政:设立办理洋务处,提出办理洋务应坚持的原则;展设两广电报线路;练兵购械,修筑炮台;购造兵轮,筹建近代水师;创办水陆师学堂;创办广东钱局;创设枪弹厂,筹建枪炮厂;开办矿政,筹设炼铁厂;筹设织布局.其中有几项已在粤办出成效,有几项后移鄂开办.社会反响良好,有“尊国体.收利权,便民用”和育人才,固国防,开风气等“六善”。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创办洋务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洋务思想:首先对时局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中国处于几千年来从未有的大变局阶段,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强敌。我们只有忍辱负重,对外保持“和局”,对内加紧变法,大力倡办洋务事业;其手段就是要“师其所能,夺其所恃”,学习西方之“长技”,为我所用;随着李鸿章对西方认识的深入,又进而提出了“必先富而后能强”的重要思想;在与顽固势力论争的过程中,又提出“洋学实有窬于华学”的思想,注重人才培养。李鸿章的这些思想虽有直接服务于他的洋务事业、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服务的局限性,不能与后来的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相比。但在那个时代,在当时的中国,仍有其积极性、进步性,我们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在创办洋务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洋务思想:首先他对时局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认为中国处于几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大变局阶段,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强敌,我们只有忍辱负重,对外保持“和局”,对内加紧变法,大力倡办洋务事业.其主要手段就是“师其所能,夺其所持”,学习西方之“长技”,为我所用.随着李鸿章对西方认识的逐渐深入,进而又提出了“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观点,注重人才培养.李鸿章的这些思想虽有直接服务于他自己的洋务事业,有其为巩固清王朝统治的局限性,不能与后来的维新思想相比.但在当时那个时代,在当时的中国,李鸿章的洋务思想仍有其积极性和进步性.  相似文献   

4.
为培养办洋务所需要的翻译、军工、实业等人才,在“中体西用”方针指导下,洋务派着手 洋务教育投资,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在财政拮据的情况下,厚聘教习;宽待学生; 保障教学设备设施。洋务教育投资回报丰厚,它促进了中国工业生产力的出现;使中国走出 孤立与闭塞,进入世界性交往阶段,利用“交往”的伟力,推动传统中国社会的变迁;牵 引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  相似文献   

5.
蔡锡勇,同文馆毕业的新式知识分子,早年求学于新式学堂,对西学知识较精通。他积极参与张之洞的洋务实践,亲手创办的洋务企业和学堂有20多个,是张之洞办理洋务最为倚重的人才。他将自己的一生所学全部奉献给洋务事业,为了洋务事业贡献了自己的生命。从蔡锡勇的洋务实践过程分析,封建化的管理体制与企业运作要求市场化之间的矛盾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洋务教育思想的产生,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背景和“调和汉、宋”的治学理路以及经世实践息息相关。曾国藩洋务教育思想的内容形成以培养通晓洋务的练兵、制器等近代科技人才为根本,以发展海防教育和留学教育为重点,以“借法自强”为终极目标的相对完整的体系,具有承前启后的显著特点。而曾国藩洋务教育思想的形成,一方面是其洋务实践的必然产物;另一方面,曾国藩洋务教育思想的发展,也对其洋务实践以及“同光新政”的开展,都具有开创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代,很少有什么历史事件像义和团这样引起过如此长期的众说纷纭的评论。说是“众说纷纭”,也许只有对洋务思潮和洋务活动的争鸣才能与之相比;说是“长期”,在于对洋务历史的各种争议大体上是在80年代之后才形成势头的,而关于义和团的众多评论则可以讲是经历了一个同本世纪历史并进的发展过程。义和团的迷一样起源,它的浓厚的神秘气息和暴烈的抗争行为,以及它同清王朝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在国际社会引起的强烈震动等等,都构成了人们在考察近代政局乃至考察中国历史的发展时必然遇到并且容易发生种种感想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学界对“洋务运动”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有的研究者对“洋务”一词的界定还存在片面性。“洋务”一词盼含义应包括列强的入侵、清廷对待外敌入侵的回应(如抵抗、谈判、签定条约、对外交涉等)及其引申。  相似文献   

9.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的洋务民用企业有着深刻复杂的原因,其开办形式有官办、官商合办和官督商办三种,其性质是资本主义性质,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双重作用。洋务民用企业对于当前经济体制改革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早在1862年就初见端倪。从求“自强”办军事工业,到“求富”办民用工业,到要从教育与用人制度的改良倾向,是李鸿章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外须和戎,内须变法”是洋务思想的总纲,自造、自主是洋务思想的主流,但李鸿章本身的封建伦理思想也严重制约了其洋务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使其跳不出封建的圈子。  相似文献   

11.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委派一批官僚或买办为洋务企业中的“督办”、“总办”、“会办”、“帮办”,他们集官僚和企业经营管理者两种角色于一身,亦官亦商,难以避免因“官”、“商”两种角色的相互排斥性而产生的一系列角色冲突。其结果是,官办企业中封建国家利益及官督商办企业中资产主体利益的承载者被虚化了,企业主体性泯灭了,从而导致了洋务企业的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12.
为了使清王朝摆脱困境、谋求“自强”.奕訢创办了京师同文馆以学习西方语言文字,又通过添设天文算学馆以学习话方科学技术,他还积极支持派遣留学生以猎取西学的真经。奕訢在洋务教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启蒙和示范作用,他率先吹响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号角。  相似文献   

13.
张之洞早年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后来加入“以不谈洋务为高”的清流党。然而,随着阅历的增加,张之洞认识到洋务的重要性,开始办洋务并成为洋务运动的殿军。甲午战争之后,维新派主张变苹中国的政治、文化制度,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政治制度,提出倡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但是,这些主张遭到顽固派的强烈反对。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张之洞提出了“中体西用”这样一个折中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以“中体西用”的儒学变易思想为核心理论的洋务教育导致了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裂变,为中西文化的融汇沟通架起了桥梁。首先,“中体西用”观承认中西二学相需并存,缺一不可,从而对洋务教育乃至中国近现代的文化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见解。其次,“中体西用”观认可了中西二学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刺激洋务教育在办学方向和体制上对传统教育进行了冲击与突破,对封建教育的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某些创新性的变革。第三,洋务教育对西学的认可和引进,促进了我国近代官方留学生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使之成为中西文化融汇的主要载体和社会变革的力源之一。第四,洋务教育为中国近代学制的初步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各类新式学堂及实科教学逐渐成为教育的主流  相似文献   

15.
麦士尼是十九世纪末叶第一位在贵州鼓吹工业化和近代化的一位西方人。他在贵州积极倡导洋务,甚至直接参与创办近代贵州第一家兵工企业、创办近代贵州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对早期贵州工业化的起步阶段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今天研究这一个案,对于实施贵州工业强省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应当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在中国近代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成为推进洋务运动的先驱,主要是因为其学识,魄力,民族危机意识和中兴名臣的地位,权力,威望等因素为之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他推行的洋务活动主要包括设厂制造,举办军工企业,培养人才,首派留学生,对外交涉等几个方面,其以“义理为本,洋务为用”的思想也成为尔后“中体西用”论的滥觞,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氏首倡洋务的动机,功过,指导思想等问题很值得批判与总结。  相似文献   

17.
在洋务运动蓬勃发展的几十年中,洋务派兴办了各式学堂发展近代教育,以便满足封建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的需要,但其所办学堂采取的种种新式教育措施成效十分有限.剖析其主要原因,一是主流社会不支持,二是洋务学堂管理上存在问题,三是创办人员、教员、学生素质不高等.  相似文献   

18.
近代经世思潮和洋务思潮是中国近代史上两大重要社会思潮。比较两者,可以看出:近代经世思潮批判现实,倡言改革,振兴实学,而且关注夷情。洋务思潮继承和发展了近代经世思潮,提出了变局观、自强求富观和人才观,以更加理性和客观的眼光“开眼看世界”和“师夷长技”。近代经世思潮向洋务思潮的转换是中国近代社会文化思潮曲折前进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论影响张之洞洋务思想形成的几个因素谢敏华张之洞的洋务思想是晚清洋务派思想中最全面、最深刻的,其洋务思想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接受儒家思想教育,孕生经世思想阶段;逐渐接受西学,洋务思想初步形成阶段;宣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阶段。而张之洞自...  相似文献   

20.
台湾洋务新政初始于1874年,止于1895年割台。20年中,台湾的军事防务、政治面貌、经济建设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与大陆各省进行的洋务运动相比较,表现出起步晚、见效快的鲜明特点。其原因就在于清朝廷的重视,几任抚臣前后相继的努力,以及大陆重臣的支持和台籍士绅的协助。台湾洋务新政的成就为其后来的近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