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建筑行业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的逐渐深入,现代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地位越来越重.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是城市的地标设计,在城市文化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注重的是文化元素与科技的融合,基于此,在本文中从地域文化角度出发,对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进行分析,研究其中地域文化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陵园景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重要体现,文化因素对于陵园景观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福州市4个陵园的调查走访,分析文化理念在陵园景观设计运用中的成绩和不足,并从文化视角,在陵园景观设计理念、陵园功能划分、陵园景观要素和陵园植物配置等方面,通过把景观元素与相应的文化结合以提升陵园景观的文化品味。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因能改善环境、又令人赏心悦目而成为园林要素之一,同时,植物还是表达造园者思想和意志的重要载体,承载了多元的精神内涵,并被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植物的象征意义能创造园林意境,提升园林艺术的感染力.以中国古典园林颐和因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及文献资料分析,归纳了植物的象征手法在颐和园中的总体运用,揭示了颐和园中植物配植的文化内涵.结果表明,造园者通过运用植物的象征意义寄托美好愿望.这给现代景观设计以启示,即通过运用古典园林艺术精髓,以期形成具有自然与人文兼容并蓄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景观.  相似文献   

4.
市民广场是我国各类大小型广场中城市广场的典型代表,建立于南方二、三线城市居多。以服务城市居民为基本定位的市民广场,设计理念源于城市生活,注重生态环保的循环发展,具有功能较多、综合性较强等特点,是广场景观设计中值得深入探讨且具备较大发展空间的一类广场。本文将结合实际设计案例——台州市市民广场,对市民广场的定位、绿化、水体等设计要素,对广场的空间特征、其文化内涵进行分析阐述;通过上述的客观分析对市民广场的发展趋势进行总结概括,从而为我国各城市市民广场景观设计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植物与人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植物对人类的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人们往往由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及其用途等特点而产生种种联想,并借助植物来表达思想观点、寄托情感和理想,这样,植物就具有了不容忽视的文化色彩和美学价值.概括而言,人们对于各种植物的看法、态度以及各种植物所具有的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是该民族植物文化的基本内容.植物文化体现了民族文化中有关道德情操、民族精神、生活态度、美学观念等多方面的内容,反映了该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文化特点.本文通过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英语中文化植物词的意义演变方式,旨在更好地了解英语民族的社会文化和心理文化.  相似文献   

6.
浅谈园林植物造景的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是园林要素的重要部分,它在改善生态环境,创造优美的艺术空间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植物造景不是简单的植物堆积和返朴归真,它有其自身的理论,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本文就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进行了探讨,以此为今后植物景观设计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草坪景观设计的植物配置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坪是园林绿地景观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草坪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草坪景观植物的配置有功能景观的植物配置,色彩与季相变化的植物配置和其他景观要素的植物配置.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中国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地,朝鲜族人口占全州人口37.7%.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景观设计中,运用朝鲜民族文化符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意义的探求入手,以景观设计为载体,结合符号学的概念,对朝鲜民族文化符号进行梳理和提取,提出文化符号在延边州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方法.通过直接应用、文化转码、解构和重构的设计方法,使抽象的文化概念在具体的景观空间内得到充分的展现.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渗透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对受教育者的精神建构、人格养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文化是学校的价值体现,是学校的灵魂所依,是办学的宗旨所在,是推动学校发展、提升学校层次的重要手段.依托植物的自然属性及其对人类社会生态、物质等方面的无私贡献,通过植物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以全新的视角传递给学生生态的、审美的、人格的、信仰的、艺术的精神享受和价值认同,既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可充实课程思政和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中国植物文化形成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是造园要素之一,在中国园林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植物凝聚了厚重的文化底蕴.试从农耕、文人、士大夫、宗教及民俗中探悉中国植物文化形成的背景.  相似文献   

11.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是城市公共区域景观设计中一大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如何在滨水景观中承载历史文化,将地域文化融入其中,创造出蕴涵独特地域文化的滨水景观环境,是现今设计师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通过池州市香格里拉滨河公园景观设计的解读,具体阐述地域文化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承载与再现.  相似文献   

12.
根据社会对于植物景观设计的要求,本文分析传统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特点,指出植物景观设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阐述植物景观设计的具体方法措施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魔巴制度是千百年来在佤族社会中形成的一种宗教文化现象,是存在于佤族文化中心区域并具有佤文化特质的一种宗教、文化和社会制度.在20世纪后期剧烈的社会变化中,魔巴制度不仅表现出极强的文化适应性,而且其宗教、政治、文化的核心作用依然得以保留.从某种意义上说,魔巴制度决定了佤族传统文化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先秦特别是战国时期以来,巴文化和楚文化在长期共存过程中不断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半巴半楚或亦巴亦楚的新文化样式,即巴楚文化.巴楚文化作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类型,具有神秘而浪漫和悲剧精神等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15.
陈珩  黎荣华 《海外英语》2012,(3):243-244
植物词汇是汉英语言中一类重要的词汇,而对两种语言植物词汇文化内涵的了解与掌握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难点之一。该文分析植物词汇的起源,探究中英植物词汇文化内涵获得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中英植物词汇文化内涵进行对比讨论。  相似文献   

16.
巴文化研究活动的开展前后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年~1949年),此阶段里由于考古发现资料很少,故研究者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学方面着手研究,老一辈史学大师吴致华、顾颉刚、徐中舒、董作宾、童书业、卫聚贤等对巴、蜀民族的由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了“巴蜀文化”这一概念,这是巴蜀文化研究的第一个高潮;第二阶段(1950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开展了一些调查和发掘工作,据广元宝轮院、巴县冬笋坝、涪陵小田溪几处战国时期墓葬的发掘资料,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专家们提出了“巴文化”概念,进而认为这些战国时期的墓葬资料当属于“晚期巴文化遗存”.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三峡东部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时期人类居住遗址,对其文化性质,专家们分析认为应属于“早期巴文化遗存”.出版了一批具有影响的研究著作和研究论文,此乃巴文化研究的第二个高潮;第三阶段(1980年~2010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发掘出了大批巴人遗址和墓群,对巴文化起源由过去判断是在夏商时期的认识又向前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建立起了一批巴文化学术研究组织,举办了多次巴文化研究学术活动,创办了一些巴文化研究刊物,这一时期为巴文化学术研究活动的最高峰.文章对巴文化研究活动兴起与深入前后80余年研究活动情况进行了全面概述.  相似文献   

17.
论高校校园植物景观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昆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8):125-128
提出了高校植物景观文化建设的命题,通过对高校植物景观文化建设的基础——园林文化、生态文化、民族植物文化、纪念性文化的研究,归纳出按诗格、画理、生态文化、民族植物文化、纪念性文化的"意匠"来进行高校植物景观文化建设的方法,提出了高校植物景观文化建设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为高校文化建设之植物景观文化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植物造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作用愈加明显,同时,植物造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中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旨在让植物造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城市变得更加美丽。  相似文献   

19.
现代景观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紧密相连,不同程度地折射着社会的各种文化,在景观设计中对"文化"也呈现出了深切关注,并体现在具体作品中。"物质文化"并不是"物质的文化",也不是简单的以物质为媒介的文化表象,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实现深层次景观文化的前提和基础,科学地理解物质文化的内涵,对于景观设计中文化的传承和挖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琰 《文教资料》2008,(22):56-57
广场文化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生事物,又是有组织、有目的的社会群体参与的活动.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场文化得以开展的动因又具有普遍的共性,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积极的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