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网络传媒交流的普及,图书馆作为阅读的平台,文献信息交流的枢纽,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独到的重要作用。中小学图书馆作为课堂的延伸,师生追求知识、获得信息、完善自我的地方,如何实现从闲置到有效、从错乱到规范、从模糊到清晰、从随意到自觉、从浅层到深层的质变飞跃,以提高服务与育人质量,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结合我们的调研,就此进行以下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时代在进步,图书馆也在发生着从馆藏到服务、从软件到硬件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高校尤其是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作为其中的特殊一族,应该加快信息交流,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深化改革,努力完成自身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时代在进步,图书馆也在发生着从馆藏到服务、从软件到硬件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高校尤其是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作为其中的特殊一族,应该加快信息交流,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深化改革,努力完成自身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及光盘检索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日臻成熟,图书馆的服务手段也发生了变化。作为图书馆信息服务重要内容之一的参考咨询工作也在从面对面直接交流, 走向借助于网络开展的网络信息咨询形式。本文就是从图书馆的角度讨论网络信息咨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及光盘检索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日臻成熟,图书馆的服务手段也发生了变化。作为图书馆信息服务重要内容之一的参考咨询工作也在从面对面直接交流,走向借助于网络开展的网络信息咨询形式。本文就是从图书馆的角度讨论网络信息咨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原载<当代图书馆>2001年第3期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对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信息化、知识化、网络化成为人们的时髦用语,图书馆已从传统图书馆中走出,正在发生一系列角色的变革.思想观念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从实体到虚拟、从书刊到信息、从进馆读者到网络读者;办馆模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由封闭办馆向开放办馆转变,由独立办馆向协作联合办馆转变,由政府投资向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多元化资金来源转变;馆员角色要适应网络环境对图书馆员的要求进行调整,图书馆除做好文献信息管理工作外,开始转向读者阅读指导、网络信息导航、各类信息载体的开发和不同信息载体的提炼整合.馆员角色应由文献服务走向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由文献传递走向信息导航,由提供原始文献走向提供信息产品,由直接交流为主走向间接交流为主;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工作方式进入一个全新的工作环境,读者服务由传统手工操作到电脑操作,由复杂到简单,文献采购由四处奔波到足不出室,管理工作由传统方式到科学规范.网络环境图书馆的职能在不断延伸,功能在不断地拓宽,除继续履行保存职能外,其信息传递、开发与服务职能将作为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尤其是网络信息的开发与服务,静态的图书馆转向动态的文献信息中心,静态单一的印刷型载体服务转向动态多种载体多种服务形式.  相似文献   

7.
林莹 《凯里学院学报》2009,27(4):154-156
图书馆信息交流是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外不少图书馆学者提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交流”,应该把交流现象作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基点,既要建构其交流对象的理论框架,又要回答图书馆是怎样进行信息交流的,即信息交流的最佳流程及模式。前者是后者的理论依据,后者是前者的简化的表象。作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理论流派之一,“交流说”在20世纪80年代的我国曾经盛行一时。本文试图对交流说的发展概貌作一个初步回顾。  相似文献   

8.
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信息交流的枢纽,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学校文化体系中有着独特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影响图书馆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作为信息产业的组成部分之一,在知识的传递、信息贮存、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智慧和文明的象征。但图书馆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因为目前在知识、信息的传递、交流方面与图书馆具有相似功能的方法与手段越来越多。所以,图书馆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改变服务理念,从提升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准,运用品牌经营等策略,以确保自己所提供的信息与服务有合适的市场位置,从而确立战略上的优势地位。品牌是图书馆服务水准与服务层次的标志,也是图书馆文化的体现。因此,营造图书馆品牌是体现图书馆社会竞争力和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信息交流是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外不少图书馆学者提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交流”,应该把交流现象作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基点,既要建构其交流对象的理论框架,又要回答图书馆是怎样进行信息交流的,即信息交流的最佳流程及模式。前者是后者的理论依据,后者是前者的简化的表象。作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理论流派之一,“交流说”在20世纪80年代的我国曾经盛行一时。本文试图对交流说的发展概貌作一个初步回顾。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机构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简称IR)的兴起使图书馆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使图书馆重新确立在信息交流、知识交流中的核心地位.图书馆应将机构库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加以建构和利用。文章从机构库收藏的资源内容、开放存取的特点和机构库体系的建构和维护等方面探讨图书馆发展机构库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在倡导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今天,教育的目的不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求知,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这无疑给院校图书馆赋予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交流的枢纽,也是课堂教学的再延伸,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所以,如何全方位、多层次、多途径地开发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实现从模糊到清晰、从浅层到深层的飞跃与质变,是图书馆工作者所要思考和研究的课题,笔者对此作一些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章对目前图书馆馆藏信息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信息分配职能、信息交流职能、信息协作职能、信息质量控制职能、信息传递职能、信息销售职能六个方面,阐述了图书馆采访人员在进一步深化21世纪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所应具有的素质。  相似文献   

14.
刘宝玲 《天中学刊》1999,14(4):121-123
图书馆是信息密集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是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悄然兴起,随着高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和普及,图书馆的工作重心将转移到信息研究和信息服务方面。那么如何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加强和深化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把图书馆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信息中心,将是图书馆界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一、图书馆加强信息服务的必要性1.加强信息服务是图书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形成的国际互联网络席卷全球,使人类经历了又一次信息革命。发达的信息交流和通讯手段推…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信息网络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人类正逐渐进入一个崭新的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逐渐成为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单向传播的交流方式,并成为信息服务发展的基础,网络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对传统图书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网络化将世界引进了图书馆,也使图书馆走向了世界,它带给图书馆的是希望与机遇、发展与变革。一、思想观念的转变1.藏书观念的转变——从“收藏”到“获取”。由于我国图书馆长期在传统的文化观念氛围中运行,“重藏轻用”、“大而全、小而全”等传统观念影响很深。随着信息网络化的进入,“以用户为中心,…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对网络的依赖和迷恋不断加强,博客作为个人自由表达、知识过滤与积累、深度交流沟通的网络新方式,倍受人们的喜爱与重视,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术交流系统中最重要的信息服务机构,网络环境下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利用博客构建信息交流的平台,实现图书馆参与教学、跟踪教学、开展服务工作是值得图书馆人探讨和思考的一项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7.
网络的出现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作为信息密集单位和信息交流重要场所的高校图书馆应如何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及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层次的信息服务 ,成为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书目数据库的建设是实现图书馆现代化、网络化的基础,是图书馆向现代化、数字化转型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图书馆基础工作的核心.书目数据库建设科学化的问题,是现代化图书馆建设的第一关键问题,它直接影响到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服务的质量,影响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为此,本文从书目数据库建设科学化的含义、必要性入手,系统研究了对书目数据库进行科学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以及具体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作为文献知识传播组织的出现反映了知识交流的社会现象,图书馆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方面综合发展的产物,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进步。就图书馆的形态变化看,图书馆从古代的藏书楼模式,到近代向社会开放的模式,进而到当代向全球网络图书馆模式的发展历程浓缩了知识教育和知识利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开放环境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放存取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模式,正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在我国,开放存取的研究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高校图书馆应抓住机遇,积极宣传和推广开放存取,从资源整合、技术研发、共建共享、服务方式等方面入手,加强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建设,创建一个真正服务于学校交流的信息共享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